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衡環形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衡環形山

圖片來自曉茵萬事通
緯度    18.90°N

經度    112.21°E

月面座標  日出時248°

命名來源  張衡

張衡環形山(Chang Heng}})張衡環形山(英語:Chang Heng)是位於月球背面北半球的一座大撞擊坑,約形成於39.2-38.5億年前的酒海紀,其名稱取自中國 東漢 天文學家、科學家 張衡 ,1970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準接受。 [1]

概述

張衡環形山位於巨大的環壁平原-弗萊明環形山東北部一座直徑不到1公里的隕坑旁,其月面座標為18.90°N 112.21°E,直徑42.65公里,深度約2.236公里。 該環形山的邊緣有些磨損,北側邊緣上坐落着一對小隕石坑,沿東、南邊緣還有一些微小的隕坑,坑壁高出周邊地形1050多米,內部容積約有1385.77公里。坑內地表上有一個直徑是它三分之一的更小同環心坑。 [2]

人物說明

張衡,漢章帝建初三年(78年),誕生於南陽郡西鄂縣石橋鎮(今河南省南陽市城北五十里石橋鎮)一個破落的官僚家庭。祖父張堪是地方官吏,任蜀郡太守和漁陽太守。張衡幼年時候,家境已經衰落,有時還要靠親友的接濟。正是這種貧困的生活使他能夠接觸到社會下層的勞動民眾和一些生產、生活實際,從而給他後來的科學創造事業帶來了積極的影響。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 [3]

參考文獻

  1. 張衡環形山,曉茵萬事通
  2. 張衡環形山,百度百科
  3. 張衡環形山,中文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