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彈音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彈音器英語:flexatone),是一種20世紀初才出現的體鳴樂器,由於它能製造出不同的音高,所以它和定音木琴鐘琴顫音琴一樣,都被稱為「有音調敲擊樂器」(Tuned Percussion)。它最先於1922年和1923年於英國申請專利註冊;到了1924年亦於美國申請了專利註冊。

「flexatone」為「flex-a-tone」的組合字,透過金屬片的收縮(flex),可隨意地改變音高的意思。

構造

彈音器共可分為1個部分。

  • 一塊近似倒等腰三角形的金屬片,尾部一小部分屈折成直角,並鑲在金屬支架的底邊。
  • 燒烙在金屬片頂部兩側的兩個小音槌,由以金屬幼條連接木製槌頭所組成。當演奏時,兩邊的音槌輪流敲打金屬片而發出聲響。

發聲原理及演奏方法

透過改變金屬片的擴張度來調節音高,當木槌敲打時,金屬片由於不同的弧度令,令到所產生的波幅也不同,因而能製造出不同的音高[1]

演奏時,用手指及手掌持着金屬支架,金屬板向外的部分朝向自己,把姆指放在金屬片的頂尖位置。通過姆指的按壓和放鬆,便可以調節不同的音高;再配合手腕的前後搖動,帶動兩側的音槌互相敲打金屬片,從而產生如滾奏的持續音。另外,瞬時改變對金屬片的壓力,更可製造出上、下行滑音的效果。

運用

彈音器在理論上可以演奏旋律樂句,但在樂隊上的運用並不算太多。最先應用在管弦樂團中的是蘇聯作曲家哈察都量的《鋼琴協奏曲》中第2樂章有一段相當著名的彈音器旋律。但樂器穩定性低,個別樂器有其獨特的音域和聲量,音準的技術要求十分高,故現今大多數的版本都將這段刪去,甚至是全首樂曲都棄用,原因是無法每一次都奏出相近的效果。

相比哈察都量,其他作曲家當運用時,則主要是取其音樂效果多於音高。以下列舉有使用彈音器的作品:

  • 康奈格《安提岡尼》。
  • 舒尼格:《皮爾金》、《安魂曲》、《中提琴協奏曲》、清唱劇《浮士德》
  • 埃爾文·舒爾霍夫:《第1號交響曲》
  • 索菲婭·阿斯戈托芙娜·古拜杜麗娜:《太陽頌》
  • 利格第:《鋼琴協奏曲》、《滅絕大師》

視頻

彈音器 相關視頻

雲南基諾族竹類體鳴樂器製作工藝與音樂特色
我國的民族樂器有哪些分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