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歸信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寒地百姓吟》

作品名稱: 《寒地百姓吟》

創作年代: 唐代

文學體裁:詩

作者:孟郊

別名:孟東野貞曜先生

《寒地百姓吟》唐代詩人孟郊詩。

孟郊的詩超出了大曆、貞元時代那些狹窄的題材範圍。固然,他的詩的主旋律是中下層文士對窮愁困苦的怨懟情緒,這是他屢試不第、仕途艱辛、中年喪子等生活遭遇決定的;但他還是能透過個人的命運看到一些更廣闊的社會生活,並以詩來反映這些生活。其中有的揭露、針砭了社會上人際關係中的醜惡現象,有的則尖銳地揭示了貧富之間的不平等。[1]

詩詞正文

譯文

貧苦百姓沒有爐火而烘熱地面睡覺,夜半凍得無法睡,只能站着挨凍,苦楚呼號不已。

似箭的寒風不知從何處吹來,帶着呼嘯風聲像棘針一樣刺入肌骨。

到了凌晨霜氣襲來,衝破四壁而入,那冷酷的苦痛無處可避。

富貴人家夜宴時鳴鐘奏樂,烹燒食物的香氣到天亮時還氤氳不散。

受凍者願化作撲燈蛾,寧願被燒死也要衝向富貴人家飾有華彩的燈燭。

可惜富貴人家的燈燭也被紗羅所阻擋,千萬次飛越也無法挨近。

飛蛾終於倒頭落地而死,死後還有被跳舞嬉戲的富貴者所踐踏。

那些嬉鬧踐踏飛蛾的人是誰呢?凡是正直的人聽了以後,都會為此悲憤鬱積。

賞析

此詩運用對比的手法,描繪了寒地之夜,貧苦人民和富貴人家懸殊的生活處境,鮮明地揭示了封建社會中的階級對立,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全詩意境淒涼婉轉,充滿幽憤悲愴之情。

全篇立意,可用杜甫兩句詩來概括:「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但它描繪得更為具體,展現了一幅貧富懸殊的畫卷。一個寒冷的冬夜,貧苦的百姓們席地而眠。本該像今天北方燒炕似地,先用柴火將地皮烘熱,然後才能躺下。可他們沒有錢買柴火,只得睡在冰冷的凍土上。好容易挨到半夜,凍得實在受不了,於是站起來直叫冷。「半夜皆立號」五字,非常精煉而又準確。特別是那個「皆」字,又代表了無數啼飢號寒的普通百姓。

從「冷箭」一句起,詩人的筆觸從地面轉向四壁。冷箭、棘針,形容從破壁中吹進的冷風。「霜吹破四壁」,極言寒風之勁。霜花竟能從破壁中吹進,屋子縫隙之大可想而知。冷風挾着霜花,穿過破壁,象冷箭、棘針一般砭人肌骨,無此生活體驗者絕不能寫出,有此生活體驗而不關心民情者亦不能寫出。孟郊是一寒士,李翱薦所知於徐州張僕射》曾云:「郊窮餓不能養其親,周天下無所遇。」故能寫出此語。而「苦痛不可逃」一句,則呼喊出受難者的心聲。室內尚如此寒冷,何況冰天雪地的室外,即使逃出去,也是活活凍死。聯繫下文來看,這句也可看作對當時社會的控訴。在封建制度的統治下,苦寒的百姓是永遠翻不了身的。

「高堂」二句寫富貴人家夜宴時鳴鐘奏樂,直至天明,烹調美味佳肴的香氣還久久不散,四處可聞。同前面所描寫的相比:貧者一何苦,富者一何奢!由此看來貧富懸殊、階級對立,確是封建社會一個活生生的存在。在這種對立面前,貧者有兩種選擇,或委曲求全、苟且偷生,或揭竿而起、抗爭命運。此詩作者選擇了後者。

詩中寫寒者不勝凍餓之苦,寧願化作撲燈蛾,被燈火活活燒死。這是受冷之極、渴求溫暖的一種心理變態,也是一種消極的反抗。儘管如此,那點燃着蘭膏的華燈卻被層層紗幔遮蔽,使他(或他們)難以接近。儘管「仙羅」遮擋,華燈難近,寒者還不住地在四周轉悠,尋找機會,以求一近「華膏」。「虛繞千萬遭」,雖屬虛指,然卻反映了寒者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悲慘境遇。一個「虛」字,包含了極度惆悵、失意之情。

頭」二句,把貧富尖銳對立的矛盾,推向了高潮。寒者繞帳轉了不知多少遍,終因凍餓疲憊不堪,倒地而死。寒者一頭栽倒在地,死了也無人過問。不僅如此,那些在羅帳里通宵吃喝的富人,還醉醺醺地走了出來,踏着屍體,恣意遨遊。如此慘狀,慘絕人寰。

在中國文學史上,揭露如此深刻的作品,實在並不多見。這首五古,用的是賦體。它從頭至尾,娓娓道來中唐時代殘酷的現實。人物形象都是通過自身的行動進行刻劃的,且與所處的環境結合得相當緊密。詩中採用了十分貼切的比喻,如冷箭、棘針之喻寒風,飛蛾之喻寒者;也採用了誇張的手法,如「虛繞千萬遭」,「踏地為游遨」。然而更為重要的是在強烈對比中展開矛盾衝突,在矛盾衝突中揭露貧富的對立,歌頌寒者頑強不屈的意志,鞭撻富人滅絕人性的逸樂生活。直到最後,作者才忍無可忍地出面責問:「游遨者是誰?君子為鬱陶!」君子當然是詩人自指,或許也包含鄭某一類有良心的官吏。鬱陶是悲憤積聚之意。這裡的問題提得異常尖銳,游遨者不僅僅是參加夜宴的幾個人,而是整個統治階級,乃至整個封建制度。

作者簡介

孟郊(751年-815年)[2],字東野,漢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縣)人,祖籍平昌(今山東德州臨邑縣),先世居汝州(今屬河南汝州),唐代著名詩人,少年時期隱居嵩山。孟詩現存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沒有律詩。[3]

孟郊兩試進士不第,四十六歲時才中進士,曾任溧陽縣尉。由於不能舒展他的抱負,遂放跡林泉間,徘徊賦詩。以至公務多廢,縣令乃以假尉代之。後因河南尹鄭餘慶之薦,任職河南(河南府今洛陽),晚年生活,多在洛陽度過。

憲宗元和九年,鄭餘慶再度招他往興元府任參軍,乃偕妻往赴,行至閿鄉縣(今河南靈寶),暴疾而卒,葬洛陽東。張籍私諡為"貞曜先生"。孟郊仕歷簡單,清寒終身,為人耿介倔強,死後曾由鄭餘慶買棺殮葬。故詩也多寫世態炎涼,民間苦難。孟郊現存詩歌574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詩最多,代表作有《遊子吟》。今傳本《孟東野詩集》10卷。有"詩囚"之稱,又與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4]

視頻

孟郊的詩歌創作風格

孟郊:(康震·學習強國)

參考資料

  1. [寒地百姓吟 《寒地百姓吟》] 古詩文網
  2. 孟郊簡介 古詩文網
  3. 「孟郊」詩詞全集(384)首) 詩詞名句網
  4. 遊子吟全首古詩的意思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0-02-29 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