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當歸蒲梗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當歸蒲梗湯當歸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薄片,曬乾或低溫乾燥。酒當歸 取淨當歸片,照酒炙法炒干。該品為類圓形或不規則薄片,切面有淺棕色環紋,質柔韌,深黃色,略有焦斑。味甘、微苦,香氣濃厚,有酒香氣。用於氣血虛弱者,症見疲倦乏力,氣短懶言,頭暈眼花,舌淡苔白,脈虛細;或見陽浮外越,發熱面赤、煩渴欲飲。[1]

[]

臨床應用

1.白細胞減少症:用本方加三棱15g,甘草10g,日1劑水煎服。治療白細胞減少症40例。該症患者隨機分為2組,每組20例。治療組服諸藥,對照組服利血生20mg,日3次。2組均服藥14-21日。結果:治療組顯效(連續3周檢查周圍血象,白細胞在4000/mm3以上,臨床症狀消失)8例;有效(白細胞在4000/mm3以上,臨床症狀改善)11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5%。對照組顯效1例,有效10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為55%。治療組療效明顯優於對照組。對照組的無效病例再用本方治療,仍能提高臨床療效。

  2.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用本方加血餘炭30g,生甘草15g,仙鶴草15g為基本方。氣虛者選加黨參、白朮、黃精;血虛者選加熟地、阿膠、枸杞子;用虛者選加生地、麥冬、五味子、山萸肉、鱉甲;腎陽虛者選加菟絲子、補骨脂、鹿角膠、巴戟天;胃熱盛者選加石膏、知母、川軍、川連;血熱盛者選加丹皮、赤芍、紫草、羚羊角;伴感染者選加銀花、連翹、蒲公英、敗醬草、大青葉等。日1劑,重症患者,日2劑。治療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24例。結果:全部病例有效)。

  3.痹證:用本方加減:當歸25g,黃芪35g,桂枝15g,海風藤10g,秦艽10g,制川烏6g。痛痹加細辛3g;着痹加防己8g,薏苡仁30g;行痹加防風9g,羌活8g;熱痹去川烏、海風藤,加知母10g,石膏30g,忍冬花20g。日1劑,10日為1療程。治療痹證51例,結果:治癒(關節腫痛、肢體麻木消失,運動自如)36例;好轉(關節腫痛、肢體麻木基本消失,但活動輕度受限)10例;無效5例。療效最短10日,最長45日。該方對痛痹、着痹療效尤佳,熱痹稍遜。

基本內容

  當歸蒲梗湯

  【藥物組成】薄荷、桔梗、知母、黑參、赤芍藥、黃芩(酒炒)、生地黃、菊花、茺蔚子、當歸、桑白皮、防風、川芎、白芷、甘草。

  【處方來源】《銀海精微》卷下。

  【方劑主治】眼生翳,淚出羞明,發久不愈。

  【用法用量】水1鍾煎服。

當歸

簡介   當歸(學名:Angelica sinensis),多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國分布於甘肅、雲南、四川、青海、陝西、湖南、湖北、貴州等地,各地均有栽培。當歸的根可入藥,是最常用的中藥之一。


  全歸長略呈圓柱形,下部有支根3~5條或更多,長15~25cm。外皮細密,表面黃棕色至棕褐色,具縱皺紋及橫長皮孔。根頭(歸頭)直徑1.5~4cm,具環紋,上端圓鈍,有紫色或黃綠色的莖及葉鞘的殘基;主根(歸身)表面凹凸不平;支根(歸尾)直徑0.3~1cm,上粗下細,多扭,有少數鬚根痕。質柔韌,斷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皮部厚,有裂隙及多數棕色點狀分泌腔,木部色較淡,形成層環黃棕色。木質部色較淡;根莖部分斷面中心通常有髓和空腔。甘、辛,溫。歸肝、心、脾經。柴性大、乾枯無油或斷面呈綠褐色者不可供藥用。


名字由來   1.古人娶妻為生兒育女,當歸調血是治療女性疾病的良藥,有想念丈夫之意,因此有當歸之名,恰與唐詩「胡麻好種無人種,正是歸時又不歸」的意思相同。   2.當歸治療妊娠婦女產後惡血上沖,其療效顯著;若發生氣血逆亂,服用之後即可降逆定亂,使氣血各有所歸,因而當歸之名也由此而來。

  3.出自地名:當歸的主產地原在甘肅岷縣。唐朝時,岷縣附近叫「當州」,因唐以前這一帶為「燒當羌」族居住之地。當地的特產有一種香草叫「蘄(qi)」,就是當歸,古代「蘄」與「歸」發音押韻相同,所以叫當歸 。

藥材性狀   全歸長略呈圓柱形,下部有支根3~5條或更多,長15~25cm。外皮細密,表面黃棕色至棕褐色,具縱皺紋及橫長皮孔。根頭(歸頭)直徑1.5~4cm,具環紋,上端圓鈍,有紫色或黃綠色的莖及葉鞘的殘基;主根(歸身)表面凹凸不平;支根(歸尾)直徑0.3~1cm,上粗下細,多扭,有少數鬚根痕。質柔韌,斷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皮部厚,有裂隙及多數棕色點狀分泌腔,木部色較淡,形成層環黃棕色。木質部色較淡;根莖部分斷面中心通常有髓和空腔。甘、辛,溫。歸肝、心、脾經。柴性大、乾枯無油或斷面呈綠褐色者不可供藥用。

功能主治

  1.功效: 用治中風不省人事、口吐白沫、產後風癱。

  ① 抗缺氧作用;

  ② 調節機體免疫功能、具有抗癌作用;

  ③ 護膚美容作用;

  ④ 補血活血作用;

  ⑤ 抑菌、抗動脈硬化作用。

  2.用法與用量: 炒黑,共研細末,每用9克,水1杯,酒少許,煎服。6~12g。

  3.貯藏:置陰涼乾燥處,防潮,防蛀。

  4.製劑:當歸流浸膏

  5.配方:當歸、荊芥各等份。

  性味歸經: 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

  功能主治: 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用於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虛寒腹痛、腸燥便秘、風濕痹痛、跌扑損傷、癰疽瘡瘍。

食療營養   當歸揮髮油和阿魏酸能抑制子宮平滑肌收縮,而其水醇溶性非揮發性物質,則能使子宮平滑肌興奮。當歸對子宮的作用取決於子宮的功能狀態而呈雙相調節作用。正丁烯內酯能對抗組胺-乙酰膽鹼噴霧所致豚鼠實驗性哮喘。當歸有抗血小板凝集和抗血栓作用,並能促進血紅蛋白及紅細胞的生成;有抗心肌缺血和擴張血管作用,並證明阿魏酸能改善外周循環;當歸對實驗性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損傷有保護作用,並能促進肝細胞再生和恢復肝臟某些功能的作用。此外,還有鎮靜、鎮痛、抗炎、抗缺氧、抗輻射損傷及抑制某些腫瘤株生長和體外抗菌作用等。

  傘形科草本植物當歸的根。產於甘肅、陝西、四川等省。秋末採挖,去鬚根、泥沙,煙火熏干。切片生用,或酒炒用。

  [性能]

  味甘、辛,性溫。能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

  含揮髮油,油中主要成分為藁本內脂正丁烯、內酯、當歸酮等;並含阿魏酸、煙酸、蔗糖、多糖,多種氨基酸,維生素B12.E,以及猛、鋅、銅、鎳等微量元素。

  [用途]

  用於血虛,面色萎黃,眩暈心悸血虛,或兼有瘀滯的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虛寒性腹痛、冠心病心絞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等痛證;腸燥便秘;久咳氣喘。

  [用法]

  一日5~15g。煎湯,煎膏滋,入菜餚。

  [注意]

  用該品活血時宜酒炒用。

  [附方]

  當歸補血湯:當歸10g,黃芪60g。煎水飲。亦可將用量增加,煎成膏滋食。

  源於《內外傷辨惑論》。本方重用黃芪,次為當歸,意在補氣而益血。用於失血後氣血耗傷,或氣虛血虧,體倦乏力,頭昏。

  當歸、巴刊戟各9克,仙茅。仙靈牌各9~15克,黃柏、知母各5~9克。水煎服。治療更年期高血壓及更年期綜合徵,表現為頭昏乏力,腰酸腿軟,體倦畏寒,口乾心煩者 3各家論述   《註解傷寒論》:脈者血之府,諸血皆屬心,凡通脈者必先補心益血,故張仲景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用當歸之苦溫以助心血。


  《湯液本草》:當歸,入手少陰,以其心主血也;入足太陰,以其脾裹血也;入足厥陰,以其肝藏血也。頭能破血,身能養血,尾能行血,用者不分,不如不使。若全用,在參、芪皆能補血;在牽牛、大黃,皆能破血,佐使定分,用者當知。從桂、附、茱萸則熱;從大黃、芒硝則寒。惟酒蒸當歸,又治頭痛,以其諸頭痛皆屬木,故以血藥主之。

  《韓氏醫通》:當歸主血分之病,川產力剛可攻,秦產力柔宜補。凡用本病宜酒制,而痰獨以薑汁浸透,導血歸源之理,熟地黃亦然。血虛以人參、石脂為佐,血熱配以生地黃、薑黃、條芩,不絕生化之源;血積配以大黃,婦人形肥,血化為痰,二味姜浸,佐以利水藥。要之,血藥不容舍當歸,故古方四物湯以為君,芍藥為臣,地黃分生熟為佐,川芎為使,可謂典要雲。

  《本草匯編》:當歸治頭痛,酒煮服,取其清浮而上也。治心痛,酒調末服,取其濁而半沉半浮也。治小便出血,用酒煎服,取其沉入下極也,自有高低之分如此。王海藏言,當歸血藥,如何治胸中咳逆上氣,按當歸其味辛散,乃血中氣藥也,況咳逆上氣,有陰虛陽無所附者,故用血藥補陰,則血和而氣降矣。

  《本草匯言》:諸病夜甚者,血病也,宜用之,諸病虛冷者,陽無所附也,宜用之。溫瘧寒熱,不在皮膚外肌肉內,而洗在皮膚中,觀夫皮膚之中,營氣之所會也,溫瘧延久,營氣中虛,寒熱交爭,汗出洗洗,用血藥養營,則營和而與衛調矣,營衛和調,何溫瘧之不可止乎。

  《本草正》:當歸,其味甘而重,故專能補血,其氣輕而辛,故又能行血,補中有動,行中有補,誠血中之氣藥,亦血中之聖藥也。大約佐之以補則補,故能養營養血,補氣生精,安五臟,強形體,益神志,凡有形虛損之病,無所不宜。佐之以攻則通,故能祛痛通便,利筋骨,治拘攣、癱瘓、燥、澀等證。營虛而表不解者,佐以柴、葛、麻、桂等劑,大能散表衛熱,而表不斂者,佐以大黃之類,又能固表。惟其氣辛而動,故欲其靜者當避之,性滑善行,大便不固者當避之。凡陰中火盛者,當歸能動血,亦非所宜,陰中陽虛者,當歸能養血,乃不可少。若血滯而為痢者,正所當用,其要在動、滑兩字;若婦人經期血滯,臨產催生,及產後兒枕作痛,具當以此為君。

  《本草正義》:歸身主守,補固有功,歸尾主通,逐瘀自驗,而歸頭秉上行之性,便血溺血,崩中淋帶等之陰隨陽陷者,升之固宜,若吐血衄血之氣火升浮者,助以溫升,豈不為虎添翼?是止血二字之所當因症而施,固不可拘守其止之一字而誤謂其無所不可也。且凡失血之症,氣火衝激,擾動血絡,而循行不守故道者,實居多數,當歸之氣味俱厚,行則有餘,守則不足。

  《本草新編》:當歸,味甘辛,氣溫,可升可降,陽中之陰,無毒。雖有上下之分,而補血則一。入心、脾、肝三髒。但其性甚動,入之補氣藥中則補氣,入之補血藥中則補血,無定功也。

方解方論

  該方證為勞倦內傷,血虛氣弱,陽氣浮越所致。血虛氣弱,陰不維陽,故肌熱面赤、煩渴引飲,此種煩渴,常時煩時止,渴喜熱飲;脈洪大而虛、重按無力,是血虛氣弱,陽氣浮越之象,是血虛發熱的辨證關鍵。治宜補氣生血,使氣旺血生,虛熱自止。方中重用黃芪,其用量五倍於當歸,其義有二:本方證為陰血虧虛,以致陽氣欲浮越散亡,此時,恐一時滋陰補血固里不及,陽氣外亡,故重用黃芪補氣而專固肌表,即「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之理,此其一;有形之血生於無形之氣,故用黃芪大補脾肺之氣,以資化源,使氣旺血生,此其二。配以少量當歸養血和營,則浮陽秘斂,陽生陰長,氣旺血生,而虛熱自退。至於婦人經期、產後血虛發熱頭痛,取其益氣養血而退熱。瘡瘍潰後,久不癒合,用本方補氣養血,扶正托毒,有利於生肌收口。


  《內外傷辨惑論》說:「血虛發熱,證象白虎。」故本方應與白虎湯加以區別。白虎湯證是因於外感,熱盛於內,病情屬實;當歸補血湯證由於內傷,為血虛氣弱,病情屬虛。因此,白虎湯證大渴而喜冷飲,身大熱而大汗出,脈洪大而有力;當歸補血湯證口渴則喜溫飲,身雖熱而無汗,脈大而虛,重按無力。所以《內外傷辨惑論》強調:「惟脈不長實,有辨耳,誤服白虎湯必死。」

  吳昆《醫方考》卷3:「血實則身涼,血虛則身熱。或以飢困勞役,虛其陰血,則陽獨治,故令肌熱、目赤、面紅、煩渴引飲。此證純象傷寒白虎湯之證,但脈大而虛,非大而長,為可辨爾。《內經》所謂脈虛血虛是也。當歸味厚,為陰中之陰,故能養血;而黃芪則味甘補氣者也,今黃芪多於當歸數倍,而曰補血湯者,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於無形之氣故也。《內經》日:『陽生陰長』,是之謂爾。」

  《內外傷辨惑論》卷中:「治肌熱,燥熱,口渴引飲,目赤面紅,晝夜不息,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內經》曰脈虛血虛,又雲血虛發熱證象白虎,惟脈不長實有辨耳,誤服白虎湯必死。此病得之於飢困勞役。」

現代研究

  本方能增強骨髓造血功能而具有抗貧血作用。能增強心肌收縮力,降低心肌耗氧量,以防止或減輕心肌損傷。通過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可預防血栓的形成;通過降低血液黏度,加快血流,可改善血液對全身組織器官的供應。又能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升高血壓。此外,本方還具有促進核酸蛋白合成、抗應激反應等作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