彤貴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彤貴妃,舒穆祿氏,女,滿族,出生日期不詳,道光十二年(1832)十一月冊封為彤嬪,十六年(1836)晉彤貴妃。二十年(1840)七月初二生皇七女,二十一年(1841)生皇八女壽禧和碩公主,二十四年(1844)九月十日,被降為彤貴人。光緒三年(1877)卒後暫安于田村。九月初三寅時由田村奉移,九月初八巳時,奉安於慕東陵。[1]
基本介紹
彤貴妃,舒穆祿氏,郎中玉彰女。初賜號彤貴人,道光十二年(1832)十一月冊封為彤嬪,十四年(1834)十一月晉彤妃,十六年(1836)晉彤貴妃。二十年(1840)七月初二生皇七女,二十一年(1841)十一月二十六生皇八女壽禧和碩公主,二十四年(1844)三月十七生皇十女。同年九月十日,降為彤貴人。十二月二十,皇七女殤。 二十五年正月二十,皇十女殤。三十年(1850)正月文宗晉尊為皇考彤嬪。同治十三年十一月晉尊為彤貴妃,光緒三年(1877)卒,金棺暫安于田村。九月初三寅時由田村奉移,九月初八巳時,奉安於慕東陵。
彤妃被貶之謎
彤貴妃作為道光后妃中直線上升的貴妃,什麼原因在生皇十女後半年,就被一降降到底?一個已經爆發巨大生育潛力的人,從此被斷絕了生育的可能?不禁要問,彤貴妃的遭遇是否與一些外界因素有關?
兩個原因
- 是從彤貴妃的履歷來看,她是為數不多的在孝全統治後宮時不斷晉升的人,彤妃在孝全時期一無子女,二無特別重視的情況下升為貴妃,並且逐漸得到道光的重視,應該是孝全有舉薦的成分,在孝全死後得到道光的賞識也正常,也可以解釋其中年才開始生育的原因。但是畢竟人走茶涼,在孝全後期,皇太后和孝全的矛盾日漸激化,道光已經架空了孝全的權利。孝全死後,彤貴妃靠山已倒。加上道光喜怒無常,一氣之下什麼事情都說不準。
- 是在皇太后和孝靜眼中,彤貴妃是和孝全一夥的,皇太后特別討厭孝全,連帶着當然不喜歡孝全提攜的彤貴妃,孝靜雖然地位比彤貴妃高,但出身不及她,據記載,孝全與皇太后的婆媳矛盾的激化,成為了孝靜的正面教材,孝靜執掌後宮後,重大事件必向皇太后請示,徵求皇太后的意見和建議,遵從婆婆的旨意,彤妃事件沒有證據顯示與後宮鬥爭有關,但是最大的利益者是皇太后和孝靜,這個是不容置疑的。
上面的原因太令人匪夷所思了,是個人的分析結果嗎?
- 道光實錄裡面有道諭旨,大致內容是皇后只能管理親生子女的事情,對於妃嬪所出子女事情,皇后沒有權利決定,試問身為嫡母的中宮對於庶子女而言決策都有限,她又能在皇帝冊封貴妃的問題上有多大的影響力呢?即使孝全推薦,史料為什麼沒有記載?咸豐妃嬪中有的指明是皇后下女子,這很顯然是皇后推薦的。即使皇后推薦,那麼更大的決定權還是在皇帝,既然皇后的影響這麼有限,那麼孝全的去世跟彤貴妃被降級又有什麼聯繫呢? 清朝的貴妃幾乎沒有是以皇后為靠山上位的。對后妃而言,決定她們命運的除了出身和生子情況,就是皇帝的恩寵了。
- 在孝全鍵在的時候,孝靜也節節高升,按照作者的邏輯,肯定也是孝全保舉的,那麼孝靜也應該跟孝全一夥了。孝靜的父親是員外郎(從五品)彤貴妃的父親是郎中(正五品),沒有多大的差距,正史並未說孝全敢跟太后對峙,彤貴妃被貶,皇太后和孝靜有沒有益處可得。
彤貴妃被貶就是道光的意思,道光妃嬪被降級的也不是彤貴妃一人,彤妃無論是個人位次還是生子的情況都不足以超越孝靜,她即使不被降級,她也不可能超越孝靜,對皇太后而言彤貴妃更是沒有什麼對峙的能量,她被降級只能解釋為是她個人行為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