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彭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彭蘭
彭蘭
出生 1966年10月出生
中國香港
國籍 中國
職業 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南師範大學「瀟湘學者」講座教授

彭蘭 彭蘭,女,1966年10月出生,博士,入選過教育部2006年「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和北京市社科百人工程。 現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新媒體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湖南師範大學「瀟湘學者」講座教授。 中文名 彭蘭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66年10月 職 業 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南師範大學「瀟湘學者」講座教授 性 別 女 目錄 1 學習經歷 2 人物榮譽 3 研究方向 4 主講課程

學習經歷

1984.09--1988.07 長沙鐵道學院電子工程系計算機軟件專業 工學學士

1989.09--1991.07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新聞學專業第二學士班 法學學士

1996.09--1999.07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新聞學專業在職研究生 文學碩士

2001.09--2004.06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新聞學專業在職博士 文學博士

人物榮譽

  • 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2008)
  • 中國人民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2008)
  • 入選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2008)

彭蘭

彭蘭

  • 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06)
  • 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獎(2006)
  • 中國人民大學優秀博士論文獎(2005)
  • 中國人民大學教學優秀獎(2005)
  • 寶鋼優秀教師獎(2004)
  • 中國人民大學校十大教學標兵提名獎(2003)
  • 北京市教育創新標兵(2002)
  • 中經報聯獎教金(2001)
  • 中國人民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000)
  • 華為獎教金(2000)
  • 中國記協"新中國新聞事業五十年"百篇優秀論文獎(1999)

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

摺疊編輯本段研究方向

網絡傳播、新媒體、媒介融合。

摺疊編輯本段主講課程

本科生課程:數字傳播技術應用(2009年被評為國家級並北京市級精品課程)、多媒體信息傳播、網絡新聞編輯、網絡互動管理等。

研究生課程:網絡傳播研究、新媒體研究等。

摺疊編輯本段學術成就

  • 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 《新一代互聯網技術對網絡傳播及新聞教育的影響與對策研究》
  • 北京市教委《網絡傳播教學體系及教學方法研究》
  • 杭州市委《杭州和諧社會研究》(參與)

人物著作


  • 《網絡信息製作與發布》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
  • 《點擊美國在線》,經濟日報出版社 2000年4月
  • 《網絡傳播案例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

摺疊編輯本段翻譯作品

  • 《網絡新聞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
  • 《網絡研究--數字化時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新華出版社,2004年1月

代表論文

  • 《什麼是真正的多媒體報道》,《中國記者》,2003年第1期
  • 《RSS挑戰網絡信息生產與消費》,《中國記者》,2005年第12期
  • 《媒介融合時代的合與分》,《中國記者》,2007年第2期
  • 《網絡文化發展的動力要素》,《新聞與寫作》,2007年第4期
  • 網絡新聞專題編輯系列之一、之二、之三《中國編輯》 2007年4期、5期、6期
  • 《三極格局下的中國互聯網新聞傳播--中國網絡媒體的結構特徵》(第二作者),《國際新聞界》,2007年第6期
  • WEB2.0.在中國的發展及其社會意義《國際新聞界》2007年10期
  • 傳播者、受眾、渠道:博客傳播的深層機制《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11期
  • 關於數字媒體內容管理體系建立原則的思考《國際新聞界》2007年11期
  • 個性化與社會化:網絡信息消費的雙重趨勢《國際新聞界》2008年3期
  • 中國網絡媒體高速發展的兩個特別要素 中英互聯網圓桌會議上的主題演講(中英在互聯網領域第一次政府級別的對話會議) 2008

年3月

  • 新技術條件下的網絡行為變化趨勢 《中國記者》 2008年8期
  • 媒介融合趨勢下的傳媒變局《新聞戰線》2008年7期
  • 現階段中國網民典型特徵研究《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11期
  • 網絡媒體發展的中國特色《改革開放與理論創新--第二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文集》2008年12月
  • 網絡時代的網民素養《國際新聞界》2008年12期

參考資料

1. 人大新聞學院原副院長彭蘭調任清華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 .澎湃新聞網 . 2015-06-27 5 學術成就 6 人物著作 7 翻譯作品 8 代表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