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彭構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彭構雲
 東晉末年將領

字 號 :字構雲
號迋鑒,夢鯉,行亁一

別 稱 :諱名雲

民 族 :漢

出 生 地 :甘肅臨洮

出生時間 :公元715年

去世時間 :公元768年

主要作品 :注《通元真經》、《謝遣中史送還鄉表》

主要成就 :唐哲學家、易學家、道學家

彭構雲,諱名雲、字構雲、號廷監,別號夢鯉,行亁一, 學者稱曰:「介亭夫子」。

  • 公元715年(唐玄宗開元三年)生,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人,江西著名的隱士之一,彭姓江西始祖。
  • 構雲先生精通黃老道家之言,注《通元真經》一書。
  • 公元768年(唐代宗大曆二年) 去世,享年53歲,葬袁州區新坊鎮合浦上村嶺(東原龍形)。袁州刺史鄭審為其撰寫墓誌。

人物介紹

彭構雲,彭景直 [1]之子;號徵(簡體字為「征」,徵與徴zhǐ古為同一字))君公。735年(開元二十三年)乙亥科進士,唐玄宗於737年(開元二十五年)任命彭構雲(時年22歲)為袁州(即宜春)刺史。740年(開元二十八年)彭構雲致仕後,因愛袁州風俗敦美,物產豐富,遂率領全家紮根於袁州合浦,特別是袁州震山(馬鞍山),其山下岩壑幽深,風景優美,公常隱釣於此。公深居簡出,退避名位,淡泊錢財,不倚仗權勢。他秉節韜義,不求聞達,自號「宜春郡山人」,他研究陰陽圖緯之學,兼通黃老道家之言,通經史,曉易義,精天文,博學多才,尤善講《易》。著有《通元經解》一書,頗負盛名。他專志講易修行,教養子孫,整飭家規,恬然自守。彭構雲是唐朝江右著名高士,也是江西彭姓始祖。

三辭皇帝徵召,被世人贊稱為「彭徵君」;構雲公於公元年740年(開元二十八年)致仕,743年(唐天寶二年),時任袁州刺史李璟知其德學,奏聞於朝,上遣中使齊延丘以及蒲輪禮征構雲公三次始行,唐玄宗命官大學傅士,構雲公堅辭不就而拂衣林下,繼續隱釣於袁州震山,時人號曰「彭徵君」。

公元754年(天寶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唐玄宗乃頒詔書曰:「朕嗣位以來,克綏先王之祿,永底蒸民之生。自文武功臣,記錄有次,而廉隅砥節,獎勵維殷。今宜春令劉尊具奏前官袁州令彭構雲,今為合浦處士,博學著述,聞達不干。曩者遣使蒲輪載召,固辭不就,孤忠獨節,遽遁震山。朕今綜覆既確,豈靳殊榮。敕爾所居曰徵君鄉,尋贈袁州刺史。俾釣台與箕穎並著,潛德與嚴君俱永。用愧天下後世,貪位慕祿飾節矯廉者。」 固辭不就,孤忠獨節,遽遁震山。

755年(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之後,時隔七年,到了唐寶應(762~763)年間,唐代宗派遣使者以玉帛召構雲公為官,但他仍不出山。當任的袁州郡太守命名他垂釣岩為「徵君釣台」。刺史李璟題其堂為「三召」。

構雲公可謂高韜不仕,三召辭歸,甘願終老林泉郊野,成為轟動唐朝的真隱君子。從此傳下與漢代嚴子陵徵召授官而不應同樣的佳話,也留下雷潭、震山兩座釣台勝跡憑後人瞻仰。「釣台煙雨」這一人文地理景觀,是「袁州八景」之一。

構雲公也留下了著名的《通元經解》、《謝賜歸表》名作。構雲祠原在袁州城內南軒書院左面,由後裔、時任郡守的江西都昌縣人彭方於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始建。彭方寫的祠堂記流傳至今。此事在地方志書與歷史文獻上都有記載。

袁州區文革前有「徵君路」,現在用「釣台路」紀念他。在宜春彭構雲與袁京齊名,北有袁高士的「袁山聳翠」、東有彭徵君的「釣台煙雨」。

「隱居」是古代高士的一種處事姿態;既不讓上猜忌,同僚嫉妒,也可免小人有機可乘而遭陷害,不僅明哲保身,而且惠及子孫後代,可謂智者之舉。

人物紀念

《征君公墓誌》 鄭審

  • 彭公名構雲,宜春人。天寶間,王命三召,不受爵祿,乞歸養疾。釣游震山之下,人稱為徴君。蘊顏子之操,飲水何嫌?繼車公之勤,積雪無悶。藜杖瓮牖而益明其儉,灌園種木而罕見其勞。陰陽圖緯,盡能精究。不出環堵三十餘年,前後良二千石皆式其閭而嘉嘆之。注《通元真經》,識解尤超。春秋五十三卒,葬郡東原上村嶺。夫人歐陽氏,子五:東里、南容、西華、北叟、世臣。孫伉、倜、維岳皆舉進士。

《震山岩記》 盧肇

  • 宜春郡東十五里,有山。望之正若冠冕,同麓而異峰,在東方如畫震卦。郡人名之曰「呼岡」,意者謂其若長幼相呼,同在一處,其義不顯,予無取焉。其西北有石室,臨游溪之涘。邑人彭先生嘗釣岩下。先生諱構雲,善黃老言。寶應中,詔以玉帛召先生,不至,時太守命其鄉曰「徵君鄉」,岩曰「徵君釣台」。咸通七年,予罷新安守,以俸錢易負郭二頃在震山之西,又得楓樹之林於溪南。日與郡守高公游其下。公名厚,衣纓之茂士也,為政嚴簡,民悉安之。予以「震山」易「呼岡」之名白公,公喜,命刊其事於岩下,予既得西林而羅鳥網兔,挾彈走馬於其間,亦請命其林曰「盧氏弋林」,以其對東「彭氏釣諸」也。因謂高公;使郡人無得樵漁。於是林之檀、櫟、杉、檜不日豐茂,以冠於郡。高公因戒吏以丹書貽盧氏,使西疇之人世世掌之,郡民相率言曰:「二刺史俱好事者,吾儕幸寓目焉。」

《構雲公紀事》 彭汝礪

  • 徵君公,—字構雲,我彭氏始遷太祖也。景直公,唐永昌已丑,蓄文瀠之思,科鼎元。為太常博士,常辨三陵日祭之非。又言和思皇名以招魂,非定陵不可,請如橋山藏衣冠故事,朝廷從之,轉禮部侍郎。公生而沉靜,不求名利,喜讀書,湛深易學,凡陰陽圖緯之說,皆能精究。注打通言經解。所居在仰山秀水之間,秉節韜義,自號宜春郡山人。天寶元年,改袁州為宜春郡,太守李景如知公德學,奏聞於朝,上遣中使齊延邱以蒲輪禮征三次,公始就召。應對稱旨,留京師十三載。上欲處以官爵,堅辭不受,乞歸故里,養病,因厚賜玉帛副衣,遣中使房嘉送歸宜春。其所作《還鄉謝恩表》,後人傳頌焉。公既歸,常釣游呼罔之下。呼罔者,在郡東五里,一名馬鞍山者也。其下有岩,幽、深、陰、僻、廬,狀元子發,改名震山崖。時河南房琯守袁州,嘉其行誼,因號其鄉曰「徵君鄉」,崖曰「徵君釣台」。故人皆呼曰;彭徴君。公生於開元初,應聘時年未三十,知朝廷奢欲,天下將亂,天寶十三載辭歸,越一年而禍作矣。春秋五十有三,葬東源上村嶺。剌史鄭審志墓,所謂不山環堵三十餘年,前後糧二千石,皆式共閭,而嘉嘆之者,良不誣也。夫人歐陽氏,以賢淑稱。子茲,孫伉、倜、維岳皆登進士。唐末有安定王,其四世孫也。子常至袁謁墓,游徵君鄉,登釣魚台,見其與袁山若相拱揖者,未當不?幸然想見其為人。詩曰: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百世之下,猶將興起, 而況其子孫乎?

《唐徵君彭公祠堂記》彭方[2]

  • 昔范文正公記嚴子陵之祠,謂﹕其心出乎日月之上,故能泥塗軒冕,不事王侯,使貪夫廉,懦夫立,大有功於名教。豈非清節之士。所重者道義而寵榮聲。利不以動其心,乃為君子之所尚歟。唐宜春彭徵君構雲博學隱居,尤善講易,而不求聞達。天寶中刺史李璟以其名聞於朝,天子遣中使齊延丘以蒲輪召之,凡再始行,上欲官之。辭乞歸鄉里。賜以束帛副衣,遣中使房嘉送還。自是往來震山,釣干石室岩下,終其身不仕。夫玄宗搜訪岩谷,尊禮隱逸,固謂其有益於人國也。而徵君浩然歸志,萬牛莫回,回欲與草木同腐,而不不明君臣之義,其何故哉?蓋當時玄宗侈心已萌,而憂勤求治之意已衰,徵君見幾而詐,甘心肥遯,自非其德操方正,內重而外輕,焉能審富貴而安貧賊也,如此哉!其視漢子陵之節,可謂異世而同符矣!郡建南軒書院成,釋菜末幾士有以徵君立祠為請者,方應之曰:昔日南軒先生來游東湖,大書介山二字,且釋其義於傍,深有取於豫六二之旨。然則徵君之知幾不屬,豈非先生之尚友者乎!學者瞻其像,思其人,而孟子所謂:百世之下,猶將使人興起是亦,所以教之者也。方家廬山,而上世本宜春人,自本朝大中祥符後徙居散出,而譜系莫考。今承上命,分符假守是邦,獲訪徵君舊事,倘佯釣台之間,挹清風於千載,而起敬焉。故聞士友之論,而樂為之記,以教夫將來者。

人物話題


參考資料

[[Category:唐朝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