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德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彼得·約瑟夫·威廉·德拜 | |
---|---|
彼得·約瑟夫·威廉·德拜 | |
原文名 | Peter Joseph William Debye |
出生 |
荷蘭馬斯特里赫特 | 1884年3月24日
逝世 | 1966年11月2日 | (82歲)
國籍 | 美國 |
別名 | 彼得·德拜 |
職業 | 科學家 |
知名於 | 德拜模型 、德拜鬆弛 、諾貝爾化學獎(1936年) |
彼得·約瑟夫·威廉·德拜 (1884年3月24日 - 1966年11月2日) 出生於荷蘭馬斯特里赫特。 美國物理化學家。1901年進入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學習電氣工程,1905 年獲電子工程師學位,因他通過偶極矩研究及x 射線衍射研究對分子結構學科所作貢獻而於1936 年獲諾貝爾化學獎。
個人生平
- 1884年3月24日生於荷蘭馬斯特里赫特。
- 1901年進入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學習電氣工程。
- 1905 年獲電子工程師學位。
- 1908年獲得慕尼黑大學博士學位。
- 1911年在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任理論物理學教授。
- 1912年回國,任烏得勒支大學教授。
- 1914—1920年,任格丁根大學實驗物理學和理論物理學教授。
- 1920年回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任實驗物理學教授和物理研究所所長。
- 1927年去萊比錫大學,任實驗物理所所長。
- 1935年成為柏林威兼皇家物理研究所(後來命名為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所長。
- 1936年因他通過偶極矩研究及x 射線衍射研究對分子結構學科所作貢獻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 1939年納粹政府命令他加入德國籍。他拒絕了並回到荷蘭。
- 1940年到美國任康奈爾大學化學系主任。
- 1946年加入美國籍。
- 1952年退休。
- 1966年11月2日卒於紐約州伊薩卡。
雙重稱號
德拜是出生在荷蘭馬斯特里赫特的美國籍科學家。他那個時期的科學研究,是不能把物理化學絕對分開的。他在物理化學領域的研究成就使他無愧於物理學家和化學家的雙重稱號,就像許多偉大的科學家都是 數學家一樣。 1910 年,德拜就開始研究光在各種介質中的傳播問題,並探討了各種效應,得出了相應的結論。這一些問題的研究為光學研究的發展,甚至為激光 技術開闢新的應用領域打下了基礎。甚至為漢塞爾的光導纖維設想開拓了思路。
德拜在德國亞琛大學求學時學習電機工程,後在慕尼黑大學轉學物理,並於1908 年獲得博士學位,他 1911 年繼愛因斯坦之後受聘為蘇黎世大學理論物理教授,此後在萊比錫和柏林大學任教。
德拜的第一個重要的研究是對偶級矩的理論處理。人們為了紀念德拜, 把偶極矩的單位稱為「德拜」。 由於在偶極矩方面的研究成就,瑞典皇家科學院把 1936 年度的諾貝爾化學獎授給了德拜。
主要研究
德拜早期從事固體物理的研究工作。1912年他改進了愛因斯坦的固體比熱容公式,得出在常溫時服從杜隆珀替定律,在溫度T→0時和T3成正比的正確比熱容公式。他在導出這個公式時,引進了德拜溫度ΘD的概念。每 種固體都有自己的ΘD值。當TD時,固體的熱學性質量子效應顯著;T?ΘD時,量子效應可以忽略(見德拜模型)。1916年他和P.謝樂一起發展了M.von勞厄用X射線研究晶體結構的方法,採用粉末狀的晶體代替較難製備的大塊晶體。粉末狀晶體樣品經X射線照射後在照相底片上可得到同心圓環的衍射圖樣(德拜謝樂環),它可用來鑑定樣品的成分,並可決定晶胞大小。1926年德拜提出用順磁鹽絕熱去磁致冷的方法,用這一方法可獲得1K以下的低溫。德拜在鹽溶液極化分子、分子偶極矩和分子結構理論方面也有重要的貢獻。他定量地研究了溶質與溶劑分子間的聯繫,解釋了稠密溶液中的一些反常現象。他在分子極化方面的工作,使人們對分子中原子排列的認識有了飛躍。在溶液理論中他引入一個被稱為德拜長度的特徵長度,描述了一個正離子的電場所能影響到電子的最遠距離。德拜長度現在已成為溶液理論和等離子體物理中的一個基本物理量。 由於在X射線衍射和分子偶極矩理論方面的傑出貢獻,德拜獲得了1936年諾貝爾化學獎。[1]
主要貢獻
- 發現了原子比熱與溫度間關係的規律,對熱力學第三定律起了重要作用。
- 提出了"德拜比熱式",奠定了電解質偶極理論。
- 1916年與謝勒合作,提出了用X射線粉末照相測定晶體結構的方法。
- 提出了強電解質溶液的離子互吸理論,即德拜-休克爾理論。還建立了德拜-休克爾-翁薩格電導理論。
- 提出了分子偶極矩概念及其測定方法,偶極矩單位就用德拜的名字命名的。
- 通過對偶極矩、X射線和氣體中電子的衍射的研究來了解分子結構,獲1936年諾貝爾化學獎。
- 他還辛勤培養學生,在學生中L·C·鮑林和L·翁薩格先後獲諾貝爾獎。
所獲獎章
- 吉布斯獎章
- 尼科爾斯獎章
- 普里斯特利獎章
- 諾貝爾化學獎
相關影片
參考資料
- ↑ 「物理界最豪華聚會」 快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