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前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彼得前書 |
中文名:彼得前書 希臘語:ΠΕΤΡΟΥ Α΄ 出 處:《聖經》新約 作 者:彼得 |
《彼得前書》是《聖經》新約的一卷書,本卷書共5章。記載勉勵了信徒要以屬天永恆的眼光看待地上的生活,並且為那些即將在異教風行的社會中受到火煉般試驗的信徒提供實際指導。[1]
書卷背景
隨着早期的基督徒四處傳揚上帝的美德,宣揚工作大為興旺而擴展到整個羅馬帝國,然而,這群熱心的基督徒卻引起了別人對他們的誤解。由於他們的宗教起源於耶路撒冷, 且在猶太人當中興起, 有些人便將他們與那些熱衷政治、對羅馬的統治大感不滿的猶太狂熱分子混為一談。後者經常給當地的官員製造許多麻煩。此外,基督徒因為拒絕獻祭給羅馬皇帝,也不肯參與異教的崇拜儀式,以致與眾不同。他們因此大受抨擊, 為信仰屢次經歷試煉。就在這個適當的時刻,彼得在[上帝]]感示之下寫了他的第一封書信, 鼓勵基督徒要站立得穩,並指示他們在當時的凱撒和尼祿治下如何行事為人。鑑於不久之後迫害的風暴即將颳起,這封信證明十分切合時宜。
信中的語氣透露當時的基督徒正經歷來自異教徒或沒有歸信基督教的猶太人的試煉,但尼祿在公元64年策動的迫害浪潮卻尚未展開。這顯示彼得於迫害發生前完成該書的寫作,極可能在公元62年─64年間。當時馬可仍與彼得在一起,這件事實加強了以上結論的可信性。
保羅於]]羅馬[初次被囚時(約公元59年-61年),馬可和保羅在一起,當時馬可正準備前往小亞細亞去。保羅第二次被囚時(約公元65年),馬可正打算前往羅馬與他會合。在這兩段時期之間, 馬可有機會與彼得一起在巴比倫。
寫作地點:羅馬。據彼得在信中表示,這封信是在巴比倫寫成的。但其實早在公元前539年,新巴比倫就被波斯人消滅。「巴比倫」是新約時代使徒用來稱呼羅馬的代號。
書卷簡介
簡介
該書主要勉勵信徒以屬天永恆的眼光看待地上的生活,並且為那些即將在異教風行的社會中受到火煉般試驗的信徒提供實際指導。彼得勸勉信徒竭力避免與政府發生不必要的對抗,要專心效法主耶穌的榜樣,甘心情願地為義忍受痛苦,保守自己尊貴的氣節。
大綱
一:卷首問安 (1章:1-2節)
二:基督徒的救恩和盼望 (1章:3-12節)
三:基督徒應有的新生活
聖潔的生活 (1章:13-21節)
弟兄相愛的生活 (1章:22-25節)
長進和事奉的生活 (2章:1-10節)
四:基督徒與人相處應有的表現
好行為的重要性 (2章:11-12節)
當作好公民 (2章:13-17節)
當作好僕人,效主受苦 (2章:18-25節)
當作好妻子,好丈夫 (3章:1-7節)
與人相處之道 (3章:8-12節)
五:基督徒的受苦
為義受苦的表現和榜樣 (3章:13節-4章:6節)
信徒當相愛,互相服待 (4章:7-11節)
不怕為作基督徒而受苦 (4章:12-19節)
六:教會內長幼之責與抵受苦難之法 (5章:1-10節)
七:結語 (5章:12-14節)
作者
彼得,原名西門,本為漁夫,後來蒙主呼召作得人的漁夫,並獲賜新名,希伯來文為「磯法」翻為希臘文即「Κηφας」 (Kêphas - 彼得),就是「磐石」的意思。在十二使徒中,彼得是最接近主的三個使徒之一。當耶穌被捕受審時,彼得曾三次不認主,但在耶穌復活升天聖靈降臨之後,彼得成為教會的領袖,「受割禮之人的使徒」。據教會傳說,使徒彼得在尼祿皇帝逼害教會時,與保羅同於羅馬殉道,但聖經並沒有明確地提到這一點。據彼得自己表示,這封信是在巴比倫寫成的。
彼得是書信的執筆者,這件事在信的起頭已經確立了。此外,伊里奈烏斯、亞歷山大的克雷芒、奧利金及德爾圖良均曾引用過這封書信,他們都稱彼得為該書的執筆者。彼得前書的真確性與其他受上帝感示的書信一樣獲得充分證據的支持。優西比烏斯說,教會的長老時常引用這封書信;在他的時代(約公元260-342年),沒有人對這本書的真確性提出質疑。公元第二世紀初期的依納爵、赫爾梅斯(Hermas)和巴拿巴(Barnabas)也提及過這封書信。彼得前書與聖經其它部分協調一致,信中向「分散在本都、加拉太 加帕多家、亞細亞、庇推尼(小亞細亞的各地區)寄居的」猶太籍和非猶太籍基督徒提出一項有力的信息。——彼前1:1
書卷影響
本書旨在勉勵信徒在患難中持守信心,站立不移(5:11-12),基督徒是聖潔的、在世上寄居的,因此信徒的盼望不在世上,是在天上,應看輕世上的苦難。書中提及「受苦」不下十六次,其中七次記述基督的受苦,藉此提醒讀者:苦難是在所難免的事,信徒當效法主的榜樣,忍受冤屈,專仰望 神。書中另一主題是「盼望」,知道當主再來時可與基督同享永遠榮耀(4:13)。由於這盼望不是源出信徒本身,本書又強調 神的「真恩」(5:12),以此形容基督徒信仰的特質。全書充滿作者的囑咐,勉勵讀者存敬畏神的心,品行端正,一心為善。
彼得前書 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