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徐唯辛(Hsu Wei Hsin,1958年-),生於新疆烏魯木齊, 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教授、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致公黨人民大學支部主委。主要從事教學和油畫創作工作。1978年考入西安美術學院;1981畢業於西安美院,1985年考入浙江美術學院後獲得碩士學位。1987畢業於中國美院油畫系,碩士學位。代表作《2005中國煤礦紀實—礦工肖像系列》、《歷史中國眾生相:1966—1976》。 多幅油畫作品被瑞士馬蒂尼博物館、上海美術館、台灣台東縣立美術館、關山月美術館、深圳美術館、江蘇鳳凰美術館集團、泰康美術館、基辛格基金會美國收藏[1]

徐唯辛認為,藝術創作強調的是獨立性和建設性,他推崇曠達、純淨的藝術品格,欣賞恆定、平衡的藝術形態。在他看來,藝術不是觀念的圖解和社會變革的工具,不是富人的玩物,不是靠做秀製作出來的擺設,不是追求理想生活的號角,而是生活本身。它不同於缺乏創意的高級行畫,不迎合時尚與市俗的趣味。它同古典藝術在形態上有着根本的區別,它是新時代的思想、智慧、知識、科技、靈感和幻想的結晶。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徐唯辛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新疆烏魯木齊

出生日期 1958年01月09日

職業 畫家,教師

畢業院校 西安美院,浙江美院

主要成就 獲第十屆全國美展銀獎

代表作品 《工棚》、《2005中國煤礦紀實—礦工肖像系列、《過道》等 基本資料 姓名:徐唯辛

出生日期:1958年01月09日

身高:176cm

體重:77kg

星座:摩蠍座

血型:O型

出生地:烏魯木齊

畢業院校:西安美院,浙江美院

專 業:油畫

職 業:教師

有心插柳柳成蔭

與那個時代的大多數家庭一樣,徐唯辛的少年生活一直被貧窮、飢餓和困頓環繞着,這也給他留下了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吃飯很快,不管是在家還是在宴會上。「這是當初飢餓在我身上留下的痕跡,一直難以抹去。因為,當時你不吃快一點,弟弟妹妹或者別人就會把你的那份吃掉。」徐唯辛說,他第一次感到飢餓是1961年,當時3歲,還不知道全國範圍內發生了大饑荒。「似乎是忽然間就吃不飽了。有一次我和弟弟在鄰居家的窗台上發現了一塊發黃的東西,很像曬乾後的玉米發糕片,由於飢餓,我迫不及待地送進口裡就大嚼起來,很快就感覺不對,原來是一塊曬乾的肥皂。至今,我仍然清晰記得肥皂的味道……」

徐唯辛初三時開始學畫,當時正值「文革」,儘管不知道學畫的出路在哪裡,但由於痴迷,一直不舍不棄。高中畢業後,徐唯辛到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一去3年。雖然繁重的農活已使人筋疲力盡,但他還是每天堅持畫速寫、素描,畫日出、日落等風景油畫。3年間,他把生產隊裡100多位知青、社員的肖像和生產隊周圍的風景畫了個遍。直到1978年恢復高考,他以全省第一的成績考入西安美院。「那是我第一次進『口裡』(嘉峪關以東),乘火車走了三天兩夜。因為從農村一躍到大學,對比太強烈,一路沒合眼。但是到學校後才發現,自己的專業是師範類,除了素描、油畫,還要學習設計、國畫等,沒有專門學我摯愛的油畫,很失望,於是暗自下決心,將來要考油畫專業的研究生。」徐唯辛說[2]

主要經歷

1958年 生於新疆烏魯木齊市

1972年 在烏魯木齊市第五中學始隨美術教師李大用先生習素描

1975年 作為知青下鄉插隊至三坪農場

1978年 考入西安美術學院師範系

1981年 西安美術學院畢業;分配至新疆外

貿地毯進出口公司從事地毯圖案管理工作 1982年 調赴新疆和田地區群眾藝術館工作;創作油畫《背水》

1983年 創作油畫《集市》、《布市》

1985年 考入浙江美術學院油畫系攻讀碩士研究生學位

1987年 油畫<饢房>獲首屆中國油畫展大獎;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油畫系,獲碩士學位;赴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任教

1991年 在台北舉辦個人作品展覽

1993年 赴西藏拉薩居住;遊歷西藏北部;創作油畫《酥油茶館》

1994年 《酥油茶館》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

1997年 油畫《聖地拉薩》完成併入選「1997當代中國藝術展」;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徐唯辛油畫集》

1998年 《酸雨》創作中;完成《過道》油畫之一和之二;1999年油畫《酸雨》創作結束,入選廣東省美展,獲銀質獎;入選第九屆全國美展並獲銅獎。

2000年 作為中國百年160位傑出油畫家之一編入6卷大型典籍<20世紀中國油畫>;油畫《酸雨》入選20世紀中國油畫展;參加「世紀之門」當代藝術作品邀請展:進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第四工作室做訪問學者;ShirleyChang女士、張閭蘅女士贊助首次在香港舉辦個人作品展

2001年 進入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任教

2002年 在香港舉辦第二次個人展

2003年 始創作油畫《工棚》;油畫《過道》入選第三屆中國油畫展精品展;《龍年1976》創作中;作品和創作情況在《東方藝術》雜誌「中國著名油畫家工作室訪問」專欄發表

2004年 油畫《工棚》入選第十屆全國美展及北京《世紀風采》展,獲第十屆全國美展銀獎、北京市政府文藝獎、北京市政府文學藝術獎和北京市美術作品展覽佳作獎;《打工圖》、《1976·龍年》入選「世紀風骨50家展」[3]

2005年 任北京油畫學會副秘書長;作品參加《反手為雲覆手為雨》當代藝術邀請展覽

2006年 大型油畫《當代人物眾生系列肖像》參加《現實主義7人展》、《學術狀態——當代藝術邀請展》、《世紀風骨——中國當代藝術名家雙年展》、《學術與品格——中國油畫研究展》

公共與機構收藏:深圳美術館、關山月美術館、浙江自然博物館、今日美術館、鳳凰出版集團、卡地亞珠寶、IBM、基辛格基金會等。

出版著作

徐唯辛

中國現代藝術品評叢書·21世紀---徐唯辛 徐唯辛

作品欣賞

「作為寫實風格的藝術家,要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用生動的形象傳達人們為之感動和思考的人文精神,積極參與社會的發展和進程,這也許是具像寫實繪畫在中國的基本出路。」這是徐唯辛的一段自述。與那些兩耳不聞窗外事,躲進小樓成一統的畫家不同,他強調畫家的「社會責任感」。在藝術過分商業化的今天,每個人都在不停地複製自己、複製他人,用一種流水線生產的方式把握商機,而就是在這種時代環境中,徐唯辛能夠用個體的方式,承擔着一定的風險,占據了自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為一個時代立像,為民族的苦難立像、為人性立像,這正是一個知識分子獨立的人格價值和精神價值的最好體現,也正是當代藝術真正的本原所在。

徐唯辛受過系統的學院訓練,他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師範系,之後取得浙江美術學院油畫系碩士學位,系統的學院成長經歷讓他具備堅實的造型基礎。並且他在青年時期曾作為「知青」下放農村,對於勞動人民的生活有着較為深入的了解,這對日後他的藝術創作有很大的影響。徐唯辛2005年創作的油畫人物作品《民工》是其具有標誌性意義的作品。從2005年起,徐唯辛開始將目光投入到勞動人民的身上,他開始走入礦山、走進施工工地,跟社會底層普通的勞動人民面對面,他為這些勞動者造像,刻畫這些勞動者日常生活,從他的作品裡能看出這一系列中,對於勞動者的讚美,對於他們內心的關注。

徐唯辛早期的作品多以西部地區少數民族生活為題材,他並不是單純的描繪少數民族風情,更多的是觀察當地勞動人民生活,側重塑造淳樸勞動者形象,如《集市》,為之後為勞動人民造像埋下伏筆。在之後的創作中,徐唯辛不僅僅局限於表面形象的塑造,他開始敏感的關注底層勞動者內心情感,引發人們對於底層勞動者的關注與思考。

徐唯辛的《民工》這幅油畫是一個民工的肖像畫,這個民工帶着工地上的安全帽,背景是施工的某個房間,民工身着寬大的迷彩服,有些僵硬的微笑着,光從一側打過來,繪畫風格有傳統古典寫實的韻味,微駝的後背顯現出民工的疲憊,沾着污漬的迷彩服反應出工作的艱辛,但民工微笑和堅定的眼神,透露出樂觀生活的希望。

徐唯辛是最早反映「農民工」生活狀況的藝術家之一,「農民工」這一中國社會中的典型人群在城市生活中生活在底層,為城市現代化建設付出巨大,而農民工的生存狀況卻令人擔憂,他們收入少,也不受人尊重,生活也很難得到保障。徐唯辛敏銳的覺察到農民工這一特殊族群的處境,開始以農民工為題材進行創作。他對於農民工生活的描繪,並非帶着憐憫同情的態度,更側重肯定他們的自尊、尊嚴,表現他們內心的力量與堅持,以平等的姿態對農民工們的形象進行描繪,保持了他堅持現實主義的傳統和對人物的正面描繪。邵大箴曾這樣評價徐唯辛,「徐唯辛是一位善于思考、勤於探索的寫實油畫家,他有高度的文化自覺性。」而徐唯辛也主張用理性的精神來描繪社會現象,以「表現畫家的思考和人文精神」。

已持續創作數年的《歷史中國眾生相:1966—1976》是徐唯辛又一重要系列作品,該系列肖像已繪製100多幅,每幅2.5米×2米,均為黑白油畫肖像,既有「文革」中的政治人物,也有文化名人,還有普普通通的小人物。這些作品結合肖像簡歷及其文本,呈現了「文革」期間的芸芸眾生形象。無論是在展廳或是工作室,這些尺寸巨大的肖像群都給人一種嚴肅、莊重之感,而徐唯辛所採取的黑白處理、去類型化的描繪方式,也使這些作品有一種當代感。「我想用肖像這個樣式來表現『文革』,『文革』由很多事件、很多歷史階段組成,但主體是人,每個人的生平經歷組合起來就是宏大的10年史。」徐唯辛說,「眾生相」不止於繪畫本身,如為了交代人物背景,他將人物的簡歷或附着在肖像邊,或抄錄在肖像上,豐富了信息量,還能讓文字配合畫面完成歷史意味的傳達,使觀看的重心由視覺轉移到思辨。儘管有人批評他說這個關於「文革」歷史的肖像系列作品沒有觀點,是「混沌的現實主義」,但徐唯辛本人認為,其實作品觀點很明確,那就是「歷史不能遺忘」,因為這個作品就是針對遺忘而做的。

學得雜後勁才更大

談起近年的創作,徐唯辛說:「我現在的成績全拜託當年師範系的課程,各專業的交叉學習和對新事物強烈的興趣成就了我的路線。」徐唯辛曾在一篇名為《工夫在外》的文章中寫道:「幸運的是我愛好閱讀在先,學習繪畫在後。書讀得雜,加上地方走得多,就像在頭腦里從各個角度以閱歷和思考來編織一個睿智悟性的網,到了中年,網逐漸收口成型,技術以外的東西開始起作用,儘管繪畫表達的能量有限,但有意無意中,作品逐漸由早期唯美的邊疆風情轉向了試圖表達對社會和人生的一些思考。」他建議年輕學子和藝術家做到「有心插柳」,主動學習,開闊眼界,不要單純以某種技巧「打天下」,因為只有學得雜,口徑寬,後期發展的餘地才能更大。

描繪改革開放四十年

藝術家徐唯辛近四年來在持續一項關於改革開放四十年的藝術工程:他選擇了一百位中國社會的重要改革者,以領袖像的尺幅,畫了一百幅油畫肖像。鄧小平袁隆平莫言楊利偉李澤厚馬雲鄧麗君……這些改革者們是40年改革開放過程中的重要面孔。

2018年7月28日,「改革開放時代人物相:1978-2018」當代藝術展新聞記者會,記者會向媒體公布:「改革開放時代人物相:1978-2018」當代藝術展將於2018年10月在北京展出,展覽將展出徐唯辛關於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一百福巨幅油畫肖像。展覽還將會在紐約、香港、深圳等地巡展[4]

徐唯辛是一位具有深刻人文關懷的當代藝術家。上世紀90年代末,他從寫實主義轉向現代文化觀念的表達,將自己的目光投向對現實問題與底層人物的關注。之後,他逐步探索出通過巨幅單人肖像來表現平凡人物的身份和經歷,他的「礦工」系列將一個個鮮活的帶有身份特徵的礦工形象推向我們,令人震撼。2007年「歷史中國眾生相:1966-1976」徐唯辛個展在今日美術館展出,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此次展覽的策展人,王明賢多年來跟蹤徐唯辛的藝術創作,還曾經擔任了徐唯辛2007年「歷史中國眾生相」的展覽,提及徐唯辛近幾年的創作,王明賢談到的關鍵詞是:人文關懷。他認為這批作品是徐唯辛從大歷史的視野對改革開放進行的文化反思,有他的人文關懷。「改革開放40年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結合在一起。我們這一代人對這個時代有特殊的感受,徐唯辛的一百幅繪畫,恰好是表現了這樣一個時代,對這段歷史的人文關懷。」王明賢說。

於建嶸教授看了徐唯辛的繪畫之後,深受感動,他與徐唯辛、王明賢、王魯湘陳東升都是恢復高考後考大學,他們是改革開放的同齡人。尤其是看到鄧小平和袁隆平的畫像,他認為,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是從鄧小平開始的,他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觀念。袁隆平的重要性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需求。於教授認為,社會規則的變化改革開放40年的中澳變化,社會規則的變化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

從「礦工圖」到「眾生相」,再到這一百幅「改革開放時代人物相」,徐唯辛談到,這個系列的創作來源於老照片上色技術的啟發:例如黑白照片上有綠色的草,紅色的嘴唇等。利用這種方法,徐唯辛開始畫了鄧麗君、楊利偉等作品,為了讓百件作品能夠統一成一個系列。徐唯辛又找到了黑白肖像繪畫上彩色長條的畫法,色條在肖像畫上,隨機的尺寸,隨機的位置,像音樂的波動感,暗示著改革開放40年的起伏。徐唯辛說:「我是1978年考上大學,40年來我對時政比較關心,整個40年的改革開放歷程我都經歷著,這些人都非常熟悉。這些作品的選擇都是我自己完成的,沿著改革開放四十年的起伏和歷史事件來選擇,沒有按照官方的『群英譜』。」

視頻

【紐約會客室】  徐唯辛:改革開放時代人物相  

參考資料

  1. 徐唯辛2012年拍賣最高成交價前10幅作品. 318藝朮網. 2013-09-10 [2019-05-08]. 
  2. 徐唯辛:藝術家首先應該是知識分子. 人民網. 2013-10-14 [2019-05-08]. 
  3. 徐唯辛Hsu Wei Hsin. 非池中. [2019-05-08]. 
  4. 徐唯辛個展10月北京首展百幅肖像描繪改革開放四十年. 尋夢新聞. 2018-07-30 [2019-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