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徐安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徐安龍(1963.6—),男。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國家「十一五」863計劃海洋技術領域專家、「有害生物控制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南海海洋生物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徐安龍
北京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出生 1963.6
國籍 中國
職業 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
知名於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目錄

個人簡介
兼職情況
獎懲情況
個人成就

個人簡介

徐安龍,男,漢族,1963年6月生,教授。美國伊利諾大學分子免疫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1985年7月參加工作,1984年10月入黨。2013年1月24日起任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試用期一年)。博士生導師;國家「十一五」863計劃海洋技術領域專家;「有害生物控制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南海海洋生物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兼職情況

2000年起兼任國家藥典會第八、九和十屆委員;

2000年起兼任國家「十五」863計劃技術海洋生物技術主題專家組副組長;

「十一五」863計劃海洋技術領域專家;

2007年被聘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 (973計劃)首席科學家;

2009年被聘為第六屆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生物學);

2009年被聘為國際發育和比較免疫學會副主席;

2011年被聘為「蛋白質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第二屆專家組成員;

國際雜誌Annual Review of Animal Biosciences(ARAVB)和Animal Biotechnology編委

BMC Genomics的Assoc Editor; National Science Review的編委(主編白春禮院士);

Acta Pharmacol Sin編委,第十三屆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委員。

獎懲情況

1997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

1998年獲首屆「廣東省青年科技獎」

2000年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2003年獲第六屆中國青年科技創新傑出獎

2004年入選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2005 年獲得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2005 和 2008 年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2 項

作為首席科學家獲得2008年度國家發改委優秀成果獎一等獎(廣東省海洋開發戰略研究,這是廣東建國以來第一個這樣成果的一等獎)

2011年獲得「廣州第二屆十大優秀留學回國人員創新人才」

2012年入選「廣東省百名南粵傑出人才培養工程培養對象」

2012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個人成就

徐安龍教授長期從事分子免疫學的研究,回國後先後主持了多項國家的科研項目,其中包括「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重點項目、973項目、863項目、教育部重大項目,國家發改委國家工程中心項目以及歐盟第六框架項目。

徐安龍教授主要學術成就集中在適應性免疫研究的兩個方面,一是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多樣性的鑑定、進化分析及其與疾病的關係;二是適應性免疫的起源與進化。自1996年回國後在國際SCI刊物上發表100多篇論文。論文發表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PloS ONE, 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 Molecular Immun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Development and Comparative Immunology, Genomics等國際學術刊物上,多次應邀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做學術報告,同時多次應邀在國外大學和研究機構做學術報告。徐教授共申請國家發明專利34項以及美國和歐盟的國際(PCT)發明專利5項,其中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4項。

相關新聞

徐安龍談中醫藥教育:創新和傳承缺一不可[1]

徐安龍:傳承和創新做的不夠。

首先講傳承,在進入了現代中醫藥高等教育之後,變成課程化、課時化,有些中醫經典課程講的還是不夠,有缺失的成分。而這些都是傳承中所必有的內容,我作為校長需要花很大力氣做這方面工作給大家補課。同學們不僅要學好中醫基礎理論,還要熟知中醫經典,比如《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等,這些課程系統來講,才能使我們學生學好。

相關視頻

北京中醫藥大學徐安龍校長講話[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