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徐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徐壽
徐壽
出生 1818年02月26日
江蘇省無錫市
逝世 1884年09月24日
國籍 大清帝國
別名 字生元,號雪村
職業 科學家
知名作品 《汽機發初》

基本信息

徐壽(1818年2月26日-1884年9月24日),字生元,號雪村,江蘇無錫人,清末著名科學家,中國近代化學的啟蒙者,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的先驅。

在中國,系統地介紹近代化學的基礎知識大約始於19世紀60年代。在這一方面,徐壽做了重要的工作,許多科學史專家都公推徐壽為中國近代化學的啟蒙者。青少年時,徐壽學過經史,研究過諸子百家,常常表達出自己的一些獨到見解,因而受到許多人的稱讚。然而他參加取得秀才資格的童生考試時,卻沒有成功。經過反思,他感到學習八股文實在沒有什麼用處,毅然放棄了通過科舉做官的打算。此後,他開始涉獵天文、曆法、算學等書籍,準備學習點科學技術為國為民效勞。主要成就,引進和傳播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

人物生平

早年時代

清嘉慶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二日(1818年2月26日)出生於江蘇無錫縣社崗里。徐氏世居無錫,"力田讀書", 是一個比較貧苦的農民家庭。徐壽的祖父審發務農的同時兼作商販,家境日漸富裕。徐壽的父親文標大概是徐家的第一個讀書人,但不幸的是年僅26歲過早去世了,徐壽時年僅4歲。母親宋氏含辛茹苦,將他和兩個妹妹撫養成人。在他17歲那年,他的母親也去世了。在此之前,他已經娶妻,並有了一個兒子。

徐壽早年也習舉子業,"嘗一應童子試,以為無裨實用,棄去"。 顯然,八股詩文無法解決他一家人的生計問題。為了養家糊口,他不得不一面務農,一面經商,往上海販運糧食。難能可貴的是,徐壽並沒有就此放棄對知識的追求。生活的磨難和務農經商的實際經驗,使他痛感時文詞章毫無用處,因此,他在很年輕的時候就轉向了經世致用之學。

那時正是鴉片戰爭前夜,清皇朝已經走向衰亡,社會矛盾日益突出,青年徐壽立下了"不二色,不妄語,接人以誠"和"毋談無稽之言,毋談不經之語,毋談星命風水,毋談巫覡讖緯"的座右銘 ,抱定了經世致用的宗旨,開始在經籍中學習研究有用之學。他研讀《詩經》和《禹貢》等經書時,將書中記載的山川、物產等列之為表,研讀《春秋》、《漢書》、《水經注》等歷史、地理著作,則注意古今地理的沿革變遷。凡是有用之學,他無不喜好。

徐壽的家鄉無錫是著名的魚米之鄉,也是遠近聞名的手工業之鄉。那裡有許多能工巧匠。這種風氣也影響了徐壽,他從小就愛好工藝製作,"少好攻金之事,手制器械甚多"。 大概正是由於這一愛好使他由博覽群書逐漸轉而致力於科學技術的研究。徐壽在科技方面的興趣極為廣泛,舉凡數學、天文曆法、物理、音律、醫學、礦學等等,他無一不喜,無一不好。他不僅潛心研究中國歷代的科技典籍,對於明末清初從歐洲翻譯過來的西方科技著作也認真加以研究。他認為工藝製造是以科學知識為基礎的,而科學的原理又借工藝製造體現出來,所以他總是"究察物理,推考格致"。 結果,這不僅使他的科學修養大為提高,也使他製作工藝器械的水平日趨提高。

鑽研器械

在徐壽的青年時代,我國尚無進行科學教育的學校,也無專門從事科學研究的機構。他說"格致之理纖且微,非借制器不克顯其用"。徐壽學習近代科學知識的方法是自學。堅持自學需要堅韌不拔的毅力,徐壽有這種毅力,因為他對知識和科學有着真摯的追求。在自學中,他的同鄉華蘅芳(近代著名的科學家,擅長數學,比徐壽年幼15歲)是他的學友,他們常在一起,共同研討疑難問題,相互啟發。

在學習方法上,徐壽很注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1853年,徐壽、華蘅芳結伴同往上海探求新的知識。他們專門到英國倫敦會傳教士創辦的墨海書館,結識了當時在西學和數學上已頗有名氣的李善蘭。李善蘭正在上海墨海書館從事西方近代物理、動植物、礦物學等書籍的翻譯。他們虛心求教、認真鑽研的態度給李善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從上海回鄉,他們購買了書籍,採購了有關物理實驗的儀器。回家後,徐壽根據書本上的提示進行了一系列的物理實驗。為了攻讀光學,買不到三棱玻璃,他就把自己的水晶圖章磨成三角形,用來觀察光的七彩色譜,結合實驗攻讀物理,他較快地掌握了近代的許多物理知識。有一次,他給包括華蘅芳的弟弟華世芳在內的幾個孩子作物理實驗演示。先疊一個小紙人,然後用摩擦過的圓玻璃棒指揮紙人舞動。孩子們看了感到很驚奇和可笑。通過這樣的演示,他就把摩擦生電的知識傳授給了他人。

1856年,徐壽再次到上海,讀到了墨海書館剛出版的、英國醫生合信編著的《博物新編》的中譯本,這本書的第一集介紹了諸如氧氣、氮氣和其他一些化學物質的近代化學知識,還介紹了一些化學實驗。這些知識和實驗引起了他的極大興趣,他依照學習物理的方法,購買了一些實驗器具和藥品、根據書中記載,邊實驗邊讀書,加深了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同時還提高了化學實驗的技巧。

徐壽甚至獨自設計了一些實驗,表現出他的創造能力。堅持不懈地自學,實驗與理論相結合的學習方法,終於使他成為遠近聞名的掌握近代科學知識的學者。

鴉片戰爭失敗的恥辱,促使清朝統治集團內部興起一陣辦洋務的熱潮。所謂洋務即是應付西方國家的外交活動,購買洋槍洋炮、兵船戰艦,還學習西方的辦法興建工廠、開發礦山、修築鐵路、辦學堂。但是,作為封建官僚權貴,洋務派大都不懂這些洋學問。興辦洋務,除了聘請一些洋教習外,還必須招聘和培養一些懂得西學的中國人才。

洋務派的首領李鴻章就上書要求,除八股文考試外,還應培養工藝技術人才,專設一科取士。在這種情況下,博學多才的徐壽引起了洋務派的重視,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都很賞識他。1861年,曾國藩在安慶開設了以研製兵器為主要內容的軍械所,他以研精器數、博學多通的薦語徵聘了徐壽和他的兒子徐建寅,以及包括華蘅芳在內的其他一些學者。

近代造船

1862年3月,徐壽和華蘅芳進入了曾國藩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眼看當時外國輪船在中國的內河橫衝直撞,十分憤慨,他們通力合作,決心為中國製造蒸汽機。但是,一無圖紙,二無資料,僅僅從《博物新編》這本書上看到一張蒸汽機的略圖,又到停泊在安慶長江邊的一艘外國小輪船上觀察一天,經過反覆研究,精心設計,花了三個月的時間,終於在1862年7月製成中國第一台蒸汽機,這是中國近代工業的開端。蒸汽機試製成功後,他們又着手試製蒸汽船。

1863年,徐壽、華蘅芳以及徐壽的第二個兒子徐建寅(當時只有17歲),一起在安慶內軍械所開始試製蒸汽動力艦船的工作。當時,清軍水師使用的都是帆槳動力的戰船,不僅航速慢,而且頗受風向、風力、潮流的影響,遠比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大量擁有的蒸汽動力艦船落後。一批先進的中國人,如魏源、鄭復光等看到了這種巨大差距,呼籲中國人要自造蒸汽艦船,才能在江海上與入侵者抗衡。當時湘軍首領曾國藩出於進攻太平軍的需要,採納製造蒸汽艦船的建議,並指派徐、華等籌辦。

1864年,安慶內軍械所遷到南京,他們繼續從事製造研究工作。1866年4月,在徐壽、華蘅芳主持下,南京金陵機器製造局(今晨光機器廠)製造出中國海軍的第一艘蒸汽動力船一一"黃鵠"號。4月的一天,南京下關碼頭旌旗招展,人頭攢動,"黃鵠"號首航式在此行。"黃鵠"號長55巿尺,排水量45噸,木質外殼,主機為斜臥式雙聯蒸汽機,每小時可行約12.8公里,共耗白銀8000餘兩。曾國藩、曾紀澤父子出席儀式。在解釋船名的意義時,曾國藩說:"古書說,黃鵠,大鳥也,一舉千里者。"中國軍隊的第一艘蒸汽船,中國近代的造船工業正是從這裡啟航。


1866年底,李鴻章、曾國藩要在上海興建主要從事軍工生產的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徐壽因其出眾的才識,被派到上海襄辦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徐壽到任後,根據自己的認識,提出了辦好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的四項建議:"一為譯書,二為採煤煉鐵,三為自造槍炮,四為操練輪船水師。"把譯書放在首位是因為他認為,辦好這四件事,首先必須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譯書不僅使更多的人學習到系統的科學技術知識,還能探求科學技術中的真諦即科學的方法、科學的精神。

正因為他熱愛科學,相信科學,在當時封建迷信盛行的社會裡,他卻成為一個無神論者。他反對迷信,從來不相信算命、看風水等,家裡的婚嫁喪葬不選擇日子,有了喪事也不請和尚、道士念經。他反對封建迷信,但也沒有象當時一些研究西學之人,跟着傳教士信奉外來的基督教。這種信念在當時的確難能可貴。

1868年《字林西報》(上海英商辦)報導了中國在沒有外國幫助的條件下,製造第一艘蒸汽船"黃鵠"號的信息。以後在上海江南製造總局(今江南造船廠前身),徐壽、徐建寅父子和華蘅芳等又設計製造了 "惠吉"、"操江"、"測海"、"澄慶"、"馭遠"等艦船,開創了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的新局面。

翻譯工作

為了組織好譯書工作, 1868年,徐壽在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內專門設立了翻譯館,除了招聘包括傅蘭雅、偉烈亞力等幾個西方學者外,還召集了華蘅芳、季鳳蒼、王德鈞、趙元益及徐建寅(徐壽次子)等略懂西學的人才。

1868年起,徐壽在江南製造總局"翻譯館"從事翻譯工作17年,專門翻譯西方化學、蒸汽機方面的書籍。他與英國人傅蘭雅合作,翻譯了《化學鑒原》等書,系統地介紹了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化學知識的主要內容。在翻譯中,他發明了音譯的命名方法,命名了一套化學元素的中文名稱。即把化學元素的英文讀音中的第一音節譯成漢字,作為這個元素的漢字名稱。例如,對固體金屬元素的命名,一律用"金"字旁,再配一個與該元素第一音節近似的漢字,創造了 "鋅"、"錳"、"鎂"等元素的中文名稱。日本得知後,立即派學者來中國學習,並引回日本使用,徐壽對中國近代化學發展起着先驅的作用。

為了造就科技人才,徐壽與英國人傅蘭雅於1874年在上海創辦了中國第一所科技學校--格致書院。以此為契機,傅蘭雅創辦了第一份中文科技期刊《格致匯編》。徐壽父子在《格致匯編》上發表科技專論和回答讀者提出的問題。

徐壽的次子徐建寅,從小跟隨父親做科學試驗,17歲進安慶內軍械所搞科學研究工作。1900年,應張之洞的邀請到湖北漢陽鋼藥廠,幾個月就製成了我國自行生產的第一代無煙火藥,衝破了洋人對我國的技術封鎖。1901年3月31日,因火藥發生意外爆炸獻出了寶貴生命,遇難時年僅57歲。徐建寅是中國近代第一位殉難於事業的科學家。

徐壽和他的譯書館,隨着一批批介紹國外科學技術書籍的出版發行,聲譽大增。在製造局內,徐壽對於船炮槍彈還有多項發明,例如他能自制鏹水棉花葯(硝化棉)和汞爆藥(即雷汞),這在當時確是很高明的。他還參加過一些廠礦企業的籌建規劃,這些工作使他的名氣更大了。李鴻章、丁寶楨、丁日昌等官僚都爭相以高官厚祿來邀請他去主持他們自己操辦的企業,但是徐壽都婉言謝絕了,他決心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譯書和傳播科技知識的工作中去。

主要成就

徐壽一生先後在安慶、南京軍械所主持蒸汽輪船的設計研製,成績顯著。清同治六年(1867年)受曾國藩派遣,攜子徐建寅來上海,襄辦江南機器製造局,從事蒸汽輪船研製。積極倡議籌設翻譯館,同治七年正式成立翻譯館。在英國傳教士偉烈亞力、傅蘭雅等人合作下,翻譯出版科技著作13部,其中西方近代化學著作6部63卷,有《化學鑒原》《化學鑒原續編》《化學鑒原補編》《化學考質》《化學求數》、《物體通熱改易論》等,將西方近代化學知識系統介紹進中國。所創造的鈉、鈣、鎳、鋅、錳、鈷、鎂等中文譯名,一直沿用。

在徐壽生活的年代,中國不僅沒有外文字典,甚至連阿拉伯數字也沒有用上。要把西方的科學技術的術語用中文表達出來是項開創性的工作,做起來實在是困難重重。徐壽他們譯書的過程,開始時大多是根據西文的較新版本,由傅雅蘭口述,徐壽筆譯。即傅雅蘭把書中原意講出來,徐壽用適當的漢語表達出來。

西方的拼音文字和我國的方塊漢字,在造字原則上有極大不同,幾乎全部的化學術語和大部分化學元素的名稱,在漢字里沒有現成的名稱,這可能是徐壽在譯書中遇到的最大困難,為此徐壽花費了不少心血。對金、銀、銅、鐵、錫、硫、碳及養氣(今譯氧氣)、輕氣(今譯氫氣)、綠氣(今譯氯氣)、淡氣(今譯氮氣)等大家已較熟悉的元素,他沿用前制,根據它們的主要性質來命名。對於其它元素,徐壽巧妙地應用了取西文第一音節而造新字的原則來命名,例如鈉、鉀、鈣、鎳等。徐壽採用的這種命名方法,後來被中國化學界接受,一直沿用。這是徐壽的一大貢獻。

為了傳授科學技術知識,徐壽和傅蘭雅等人於1874年在上海創建了格致書院。這是中國第一所教授科學技術知識的場所。它於1876年正式開院, 1879年正式招收學生,開設礦物、電務、測繪、工程、汽機、製造等課目。同時定期舉辦科學講座,講課時配有實驗表演,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為中國興辦近代科學教育起了很好的示範作用。

在格致書院開辦的同年,徐壽等創辦發行了我國第一種科學技術期刊--《格致匯編》。刊物始為月刊,後改為季刊,實際出版了7年,介紹了不少西方科學技術知識,對近代科學技術的傳播起了重要作用。

出版著作

直到1884年逝世,譯著的化學書籍和工藝書籍有13部,反映了他的主要貢獻。徐壽所譯的《化學鑒原》(1871,清同治十年)、《化學鑒原續編》、《化學鑒原補編》、《化學求質》、《化學求數》、《物體遇熱改易記》、《中西化學材料名目表》,加上徐建寅譯的《化學分原》,合稱《化學大成》,將當時西方近代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物理化學以及化學實驗儀器和方法作了比較系統的介紹。

這幾本書和徐壽譯著的《西藝知新初集》《西藝知新續集》這一套介紹當時歐洲的工業技術的書籍,被公認是當時最好的科技書籍。此外,徐壽在長期譯書中編制的《化學材料中西名目表》《西藥大成中西名目表》對近代化學在中國的傳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人物傳略

徐壽(1818~1884),字生元,別號雪村,江蘇無錫人。青少年時代曾攻讀經史,研討諸子百家。應童生試未第,遂專攻自然科學。經多年鑽研,成為清末著名科學家。

清咸豐六年(1856年)前後來到上海。入曾國藩幕,與華蘅芳等人進安慶內軍械所,製造出中國第一台蒸汽機。同時設計、製造輪船。同治四年(1865年)試製成功以蒸汽為動力的木質輪船--"黃鵠"號,同治七年在上海江南製造總局造出中國第一艘機器輪船,名震朝野,聞名海內外,成為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的先驅。

清同治五年任上海江南製造總局襄辦,同治七年在該局設翻譯館,從事翻譯。學識廣博,精於化學,系近代中國化學事業的啟蒙者。

從事譯書17年,先後譯述了百餘卷西洋科技書籍,譯著十多種,包括了19世紀70~80年代西方化學知識的主要內容,有《西藝新知》、《化學鑒原》共6卷(現譯作《化學的原理和應用》);《化學鑒原補編》共24卷、《化學鑒原續編》共6卷(現譯作《無機化學及有機化學和實驗》),分別介紹有機化學和無機化學知識;《化學考質》共8卷(現譯作《定性化學分析手冊》);《化學求數》共8卷(現譯作《定量分析化學》);《物體遏改易記》共4卷,介紹物理化學初步知識,氣體、液體、固體受熱膨脹原理等。

這些與英國傳教士傅蘭雅合譯之作,選題准、譯述佳,影響甚大,將普通化學、定性、定量分析、物理化學和工業化學在中國作了系統的介紹,對中國近代化學的發展起了推動和促進作用。對中文化學術語及名詞有奠基性貢獻,在中文元素譯名方面,採用音譯結合意譯的化學元素中文名稱,絕大多數沿用至今。對無機化合物的譯名雖然已被改革,但分子名稱體現元素原子組成的指導思想,至今仍起着作用。

在上海首先建立化學工業,翻譯和撰寫軍火生產技術的書籍和文章,並親自參加軍火生產實踐,從事黑火藥及其改良劑型--栗色火藥的生產技術的指導工作,試製硝棉無煙火藥和作為引爆藥的雷汞。清同治十三年在江南製造總局火藥廠,成功地採用鉛室法研製出生產無煙火藥的主要化工原料硫酸和硝酸,且"皆得其法,所造之鏹水,可與西國來者相比,難分軒輕矣"(見1875年1月8日上海《申報》)。這一成功的實踐,後又經其子徐建寅擴散到天津、漢陽等製造局,生產硫酸和硝酸。徐壽以對中國化學工業的探索和實踐,被譽為"近代的化學之父"。

壽一生雖先後游幕干曾國藩、李鴻章門下,頗受器重,但一直未得過高官厚祿,直到清同治十二年才任江南製造總局提調,但他的學術地位和技術才能早已名噪國內。

同治十三年,與傅蘭雅創辦格致書院,主持院務。並首先在院內開展課堂實驗,普及化學實驗方法,開創了化學教學的先聲。光緒二年(1876年)編輯出版中國早期專門介紹自科學的綜合期刊《格致匯編》,傳播科技知識。格致書院和《格致匯編》對中國近代教育文化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人物評價

晚年,徐壽仍將自己的全部心血傾注於譯書、科學教育及科學宣傳普及事業上。1884年病逝在上海格致書院,享年67歲。綜觀他的一生,不圖科舉功名,不求顯官厚祿,勤勤懇懇地致力於引進和傳播國外的科學技術,對近代科學技術在中國的發展作出了不朽的貢獻,不愧為科學家的一生、近代化學的啟蒙者。

參考文獻

晚清科技總設計—徐壽 || 發表第一篇《Nature》的中國人

視頻

晚清科技總設計師--徐壽, 竟靠自學造出中國第一艘軍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