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徐浩峰,1973年出生於北京,中國內地導演、編劇、武俠小說家,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目錄

簡介

2004年,在劇情片《旅程》中飾演行腳僧。2006年,創作紀實文學小說《逝去的武林》 。2008年,創作武俠小說《國術館》 。2011年,執導個人第一部電影《倭寇的蹤跡》,從而開啟了他的導演生涯 ,他憑藉該片入圍第48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 。2013年,憑藉動作片《一代宗師》獲得第3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獎 。2015年,憑藉自編自導的武俠片《師父》入圍第5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2017年,執導的武俠片《刀背藏身》獲得第41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獎 。

徐浩峰
出生 1973年1月1日
北京
國籍 中國
別名 徐浩峰
職業 導演、編劇、武俠小說家

演藝經歷

2004年,在劇情片《旅程》中飾演行腳僧。

2006年,創作紀實文學小說《逝去的武林》,該書以七十餘年的武術實踐向讀者口述武林故事 ;同年,出演由王笠人執導的劇情片《草芥》。

2007年,創作武俠小說《道士下山》。2008年,創作武俠小說《國術館》,該書講述了一個當代失意官僚的兒子在非武俠時代練就絕世武功的故事 。2010年,創作以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戰爭期間為背景的武俠小說《大日壇城》 。

2011年,執導個人第一部電影《倭寇的蹤跡》,從而開啟了他的導演生涯 ,他憑藉該片入圍第48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 ;5月,創作口述歷史紀實文學小說《大成若缺》

2012年,創作影評集《刀與星辰》 。2013年,創作武俠短篇小說集《刀背藏身》;同年,出版武俠小說《武士會》;此外,還擔任了動作片《一代宗師》的編劇和武術顧問 ,他憑藉該片入圍第8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編劇獎,獲得第3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獎 。

2014年,創作武俠小說《武人琴音》,該小說講述了形意拳一門三代--尚雲祥韓伯言韓瑜在各自時代的遭遇,凸顯百年武人命運的故事 ;同年,擔任年代勵志劇《鏢門》的編劇,該片由韓曉軍執導 。[1]

2015年,自編自導由廖凡、宋佳合作主演的武俠片《師父》,該片講述了南派宗師陳識北上開武館而引發武林動盪的故事 ,他憑藉該片入圍第5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同年,擔任武俠片《道士下山》的編劇,該片由陳凱歌執導;此外,還創作了小說《坐看重圍》,該小說的寫作緣於徐浩峰執導電影《師父》的感悟 。

2016年,自編自導由宋洋趙崢合作主演的武俠片《箭士柳白猿》,該片改編自徐皓峰的短篇小說,講述了擁有"白猿一系"刺客名號的柳白猿在民國時期,陷入一場愛恨情仇的江湖復仇與刺殺陰謀之中的故事 ,他憑藉該片入圍第49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同年,執導根據古龍同名小說改編的武俠片《天涯明月刀》 。

2017年,執導由許晴春夏張傲月聯合主演的武俠片《刀背藏身》 ;3月,創作小說集《處男葛不壘》 ;4月,《刀背藏身》獲得第41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獎 。[2]

主要作品

出版著作

出版時間 圖書名稱 出版社 備註
2017年3月 《處男葛不壘》 人民文學出版社 小說集
2015年6月 《坐看重圍》 人民文學出版社 電影《師父》武打設計
2014年8月 《國術館》 敦煌文藝出版社 武俠小說
2014年6月 《道士下山》 人民文學出版社 癸巳年修訂本
2014年5月 《逝去的武林》 人民文學出版社 口述歷史紀實文學
2014年4月 《武人琴音》 人民文學出版社 武俠小說
2013年1月 《武士會》 人民文學出版社 武俠小說
2013年1月 《刀背藏身》 人民文學出版社 武俠短篇集
2012年6月 《刀與星辰》 後浪出版公司 影評集
2011年5月 《大成若缺》 作家出版社出版社 口述歷史紀實文學
2010年11月 《大日壇城》 作家出版社 集唐密、武術、圍棋於一體的小說
2008年10月 《國術館》 青島出版社 武俠小說
2007年10月 《道士下山》 百花文藝出版社 硬派武俠小說
2006年11月 《逝去的武林》 當代中國出版社 口述歷史紀實文學小說

導演作品

時間 名稱 類型
2017年 《刀背藏身》 電影
2016年 《天涯明月刀》 電影
2015年 《師父》 電影
2011年 《倭寇的蹤跡》 電影

編劇作品

時間 名稱 類型
2016年 《箭士柳白猿》 電影
2015年 《道士下山》 電影
2015年 《師父》 電影
2014年 《鏢門》 電視劇
2013年 《一代宗師》 電影
2011年 《倭寇的蹤跡》 電影

剪輯作品

時間 名稱 標題文字
2016年 《箭士柳白猿》 電影
2015年 《師父》 電影
2011年 《倭寇的蹤跡》 電影

動作指導

時間 名稱 類型
2016年 《箭士柳白猿》 電影
2015年 《師父》 電影

人物評價

徐浩峰並不像他所塑造的武林高手般高深莫測,他坦誠、客觀、睿智,洞悉個體生命在大背景下的位置。他構建的武俠世界不同於任何武俠世界,沒有飛檐走壁,沒有上天入地,只有閃轉挪騰間智慧與功力的對決,是告別特技、特效、舞蹈、吊威亞的真實武林 (大眾網評)。[3]

從《倭寇的蹤跡》到《箭士柳白猿》,再到《師父》,徐浩峰的技法越來越成熟,也確實從藝術片慢慢過渡到商業片。在《師父》中,不僅僅是影像風格的獨特,更重要的是,徐浩峰構建出了自己的武俠世界觀,這其中無不體現了徐浩峰本人的中國古典哲學和武學的修為。在徐浩峰的武林中,習武者是人不是"俠",真實有私慾。武林也並不超乎於世外,而是被淹沒在時代的大背景之下 (京華時報評)。

相關視頻

第257期非常道對話徐浩峰:文人武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