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徐躬耦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徐躬耦
著名核物理學家
出生 上海市
國籍 中國
母校 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土木系
職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知名作品 《核反應過程的統計描述》等

徐躬耦,(1921年8月12日-2014年3月8日) 出生於上海市松江縣。著名核物理學家[1]蘭州大學南京大學教授[2],他是蘭州大學近現代物理系的創始人之一,著有《核反應過程的統計描述》、《原子核結構理論》、《原子核反應理論》等。

人物簡介

徐躬耦,上海市人。1943年畢業於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即唐山交通大學,現西南交通大學 )土木系,1950年獲倫敦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南京大學副教授、物理系副主任,代理系主任,蘭州大學教授、物理系和現代物理系主任、原子核研究所所長、副校長、校長[3],南京大學教授。長期從事核結構理論及核反應統計理論的研究,特別是"生成坐標方法與原子核集體運動"的研究,1985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他是中國核物理學會、中國核學會常務理事。撰有論文《核反應過程的統計描述》,著有《原子核結構理論》、《原子核反應理論》等。

徐躬耦,是傑出的中國核物理學家,為中國的核物理研究領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不僅是中國核物理學會、中國核學會的常務理事,還是蘭州大學近現代物理系的創始人之一。徐躬耦的學術旅程充滿了亮點,從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土木系的畢業生,到倫敦大學哲學博士,他的每一個階段都彰顯出對科學的不懈追求。[4]

生平經歷

1921年8月12日 出生於上海市松江縣。

1933年~1937年,上海南洋中學學習。

1937年~1339年,貴州銅仁國立第三中學。

1939年9月~1943年7月 唐山交通大學(現西南交通大學)土木系學習,獲工學學士學位。

1943年8月~1947年9月 任交通部橋樑設計處、交通部鐵道技術標準設計委員會橋樑處、中國橋樑公司、浙贛鐵路局橋樑總工程師室,工程師[5]

1947年12月~1950年8月 英國倫敦大學大學學院數學系理論物理研究生學習,獲哲學博士學位。

1950年10月~1955年9月 任南京大學物理系副教授、代系主任(1953~1954)。

1955年10月~1985年12月 任蘭州大學教授、物理系主任(1955~1961),現代物理系主任(1959~1984)、副校長(1979~1984)、校長(1984~1985)。

1986年1月~ 任南京大學和蘭州大學教授

2014年3月8日,因病去世。

人物貢獻

蘭州大學在國內外的聲譽的取得,是全校師生和校領導長期奮鬥的結果,其中也有徐躬耦的一份貢獻。1979年至1985年,徐躬耦任蘭州大學副校長、校長期間,正是遭受"文化大革命"嚴重破壞的蘭州大學開始恢復,逐步走向現代化的時期。開始,他作為劉冰校長的副手,後來又與胡之德副校長合作,對蘭州大學的現代化建設做出了貢獻。在1984年9月召開的"蘭州大學第一屆教職工代表大會"上,徐躬耦代表學校做了題為"加快改革步伐,為實現我校發展規劃而努力奮鬥"的工作報告,提出了蘭州大學總的發展規劃:"根據黨的十二大把教育作為實現四化的戰略重點之一的決策和'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戰略要求,進一步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加快調整、改革的步伐,繼續進行整頓,加速發展數量,努力提高質量。到1990年,要求達到萬人規模,設有文、理、技術科學、管理科學等方面的專業,能培養數量較多、質量較高的德智體諸方面都得到發展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既是教學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結合西北特點和我校情況,在某些基礎較好的學科領域形成自己的特色,加強某些薄弱環節,大力提倡學科間的滲透,在一些新的學科領域迎頭趕上,迎接新的技術革命的挑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和開發西北的事業中作出重大貢獻。"

1955年至1961年任蘭州大學物理系主任期間,徐先生在基礎課程的開設、師資隊伍的培養、新專業的設置和科研工作的開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蘭州大學物理系建立了理論物理、磁學、半導體、金屬物理、無線電電子學等專業。1958年開始領導蘭州大學原子能系的創業工作,1959年任原子能系(1961年改為現代物理系)系主任,直到1984年。1979年至1985年先後任蘭州大學副校長、校長。1986年1月起,任南京大學蘭州大學教授。

徐躬耦先生,長期從事強作用物理的研究和教育工作,研究碩果纍纍,桃李滿天下。他在原子核物理學研究方面的成就和對中國核科學教育的貢獻,得到國家的表彰和社會的高度評價。他撰寫了原子核理論三卷集:第一卷為核力;第二卷為核結構,獲1992年國家教委優秀教材一等獎;第三卷為核反應,獲1995年國家教委優秀教材一等獎。科研成果"原子核集體運動"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生成坐標方法與原子核集體運動"獲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原子核總體性質的研究"獲1992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遠離β穩定線奇特核性質的研究"獲1998年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6]

徐躬耦在原子核物理學研究方面的成就和對中國核科學教學的貢獻,得到國家的表彰和社會的高度評價。文革以後的20年,特別是徐先生辭去行政職務回到南大後所發表的論文數是過去論文的十倍。他在蘭州大學和南京大學共為國家培養出9名博士和20餘名碩士[7]

學術成就

來自 南京大學校友網 的圖片

徐躬耦先生

科技追求

徐躬耦從青少年時代就對物理學懷着極大的熱誠和濃厚的興趣,決心獻身於科學真理的追求,以科學和教育為國家和民族的復興服務。在英國倫敦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三年裡,他以極大的熱情投入核力與原子核少體問題的研究,在莫賽的指導下,與胡濟民一道,在這個領域做出了世界矚目的工作。他們的論文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會刊上,成為當時最前沿的成果而被人引用。1950年回國以後,他本來可以集中精力在這個領域繼續做出成績,然而,新中國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使他從1950年到1960年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學與行政工作上,從而放棄了在核力與少體問題的研究中繼續取得成就的機遇

發展挫折

從1961年開始,他領導的現代物理系在教學上已站穩了腳跟,開展科學研究、提高學術水平成為全系師生的迫切任務。作為全系的負責人,他率先在當時核物理的發展前沿,以玻爾-莫特遜模型為代表的原子核集體運動研究領域,開展了系統的工作,在原子核集體運動的可變轉動慣量模型,振動與轉動耦合、核表面振動的非諧效應等方面,做出了與當時發達國家科學家所做的相似工作。這些工作成果被選定要在1966年舉行的北京暑期物理討論會上報告。然而由於"文化大革命",徐躬耦被剝奪了參加這次會議的資格。10年"文化大革命",不僅使這些研究成果喪失了適時發表的機會,而且也堵塞了徐躬耦在這些領域中進一步取得成就的可能性。

重振旗鼓

1975年,徐躬耦利用承擔國防科研任務核數據編評工作的機會,再次帶領理論核物理教研室的年輕教師,開展了核反應統計弛豫理論和原子核集體運動微觀理論的研究。在前一項研究中,他不僅把以激子模型為代表的前平衡核反應統計理論成功地用於中子核數據工作,而且還從非平衡量子統計理論出發,系統地研究了包括多步直接反應和多步複合核反應的核反應統計理論,為唯象的激子模型奠定了微觀多體理論基礎。這項工作發表於1979年,比類似的FKK理論早一年。他領導的核數據工作,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1980年國防科委戰略武器與尖端科技成果四等獎。在集體運動微觀理論研究方面,他指導進行了原子核相變的研究,從I-N(Z)核相圖上分析原子核集體性質的突變。這一研究受到哥本哈根學派的重視。與此同時,他把生成坐標方法、動力學群和相干態結合起來,使之成為描述集體激發和非集體激發以及二者相互耦合的有效手段,並基於內稟態確定集體運動自由度這一思想,論證了玻爾-莫特遜的幾何模型和IBM代數模型的微觀多體理論基礎,指出了這兩個模型的本質聯繫。該項工作受到核物理學界的著名學者Talmi、Iachello、Klein、Casten和Rowe等人的好評,並於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獎,1986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198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推出理論

後來在經典混沌研究成果的衝擊與啟發下,量子物理學中出現了一個新的研究熱點--量子混沌。由於在核反應統計理論方面的豐富經驗和對原子核無規運動的動力學根源的追求,使徐躬耦敏銳地感到,量子混沌研究對於理解原子核統計規律的重要性。從1988年以後,他轉向了量子混沌的研究,深入分析導致量子混沌運動的動力學機制;明確了只要量子力學中運動初態取為相干態,經典力學中運動初態取為局域的規則的幾率密度分布,則它們以後運動中的空時變化必然會始終保持明確的對應。同樣會因非線性共振而使初始拓樸結構發生局域破壞,會因不斷發生重疊的非線性共振而導致大範圍破壞。它們這種動力學描述的複雜性又同樣會轉化為統計描述的隨機性,會呈現出遍歷性;而且在經典極限條件下,量子遍歷性將逼近經典遍歷性。在量子混沌研究中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個人作品

1 徐躬耦,鄭衛漢.原子核理論.核力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

2 徐躬耦,楊亞天.原子核理論.核結構與核衰變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3.徐躬耦,量子混沌運動,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

人物評價

「科學、教育」是他畢生為之奮鬥的事業,「堅毅、奉獻」是他生活與工作中堅守的精神。徐躬耦在祖國需要的時候,來到條件艱苦的西北,來到蘭州大學,為蘭州大學的建設發展,為西北教育科技事業和祖國核科學事業的發展,艱苦奮鬥,殫精竭慮,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是值得蘭大人終身學習的榜樣。[8]

徐躬耦不僅關注理論研究,還非常注重實踐應用。他在蘭州大學創建並發展了現代物理系,使之成為當時國內領先的核物理教學科研基地。他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核物理人才,為中國核科學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9]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