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九邊者得天下!明朝的「九邊」介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明朝九邊 |
得九邊者得天下!明朝的「九邊」介紹「九邊」是明朝為抵禦北方大草原上的蒙古,而在北部邊防地帶設置的九個軍事重鎮。
「九邊」這一名稱最初是在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由大學士申時行提出的,它是由原來的「九邊」逐漸演變、增補而確定的。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朝太祖朱元璋為了抵禦元朝殘餘勢力的反撲,北伐蒙古,推翻蒙元統治後,將所占領的北疆地區分設為九個軍事行省,即遼東、宣府、山西、延綏、寧夏、甘肅、薊州、大同、榆林,並分別設立九個邊鎮統領邊務。
關於明朝滅亡的原因,學界乃至民間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源於萬曆、天啟皇帝惰政、不視朝;有人認為源於明末時的氣候小冰期及農民起義;還有人認為明朝亡於東林黨的空談誤國,種種看法十分多元。清朝統治者也多次強調,明朝不是清朝滅亡的,而是李自成滅亡的。雍正帝在審訊曾靜時,針對曾靜書內提到因「明亡之恨」而反清一說,反駁道:「前明之亡國,亡於流寇李自成之手,與我朝毫無干涉。」甚至認為清朝攻滅大順政權,是「為明朝報仇雪恥,是我朝深有德於前明」。
然而在筆者看來,從明朝萬曆末年經天啟朝直至崇禎朝,後金是始終是明朝的勁敵,且持續消耗着明朝的實力,是明朝最終滅亡的重要原因。結合明末北部邊疆時局來分析,明朝滅亡同後金崛起、明九邊(九鎮)防禦體系崩潰、滿蒙聯合有着直接且持續的聯繫,其他因素如饑荒、弊政等等並非導致明朝滅亡的最重要的因素,如常常被視為明朝滅亡導火索的三餉加派,其中的「遼餉」即是為了應對後金對遼東的侵擾。
站在明清鼎革的歷史時段,結合明末清初的北邊局勢,可以發現,隨着女真的崛起、後金的建立,九邊作為明朝北邊安定的基石逐漸被撬動,進而造成明朝統治根基鬆動。遼東鎮的殘破,對明朝的影響不僅限於遼東,而是影響到整個九邊地區和明朝的國運。隨着大順的崛起,明朝九邊逐步為農民軍所占領,明朝安內攘外的九邊精銳被摧毀,明朝也隨之滅亡。清朝入關後陸續攻占了九邊地區,為清朝全面南下、集中力量進攻南明奠定了基礎。因此可以說「得九邊者得天下」。[1]
九邊鎮分別是: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太原鎮、延綏鎮、寧夏鎮、固原鎮、甘肅鎮。
遼東鎮總兵官的職務是統領大寧中、左屯2衛,瀋陽中、右屯2衛,以及安樂、廣寧等2衛,還有東勝等2所的官軍,其防守的城池是廣寧等2城。
薊州鎮總兵官的職務是分領建昌、趙川、喜峰、冷口、黃花、一關6個千戶所,以及石門寨等8個守御千戶所,跳石河等5個百戶所,其防守的城池是永平、山海關2城。
宣府鎮總兵官的職務是統領懷安等9個縣,以及延慶等5個衛,還有開平中屯等3個千戶所,其防守的城池是宣府鎮城、長安等8個關城。
大同鎮總兵官的職務是統領雁門等4個衛,以及神電等3個營,還有得勝等13個千戶所,其防守的城池是大同府城和得勝等8個城堡。
太原鎮總兵官的職務是統領寧武等4個衛,以及受降等3個千戶所,其防守的城池是太原府城和寧武關等7個關城。
延綏鎮總兵官的職務是統領榆林等3個衛,以及定邊等4個守御千戶所,其防守的城池是綏德州城和榆林等7個關城。
寧夏鎮總兵官的職務是統領寧夏等4個衛,以及靈州等3個千戶所,還有興武營1個守御千戶所,其防守的城池是寧夏鎮城和靈州等4個關城。
固原鎮總兵官的職務是統領西安等3個衛,以及莊浪等3個守御千戶所,其防守的城池是固原州城和西安等6個關城。
甘肅鎮總兵官的職務是統領臨洮等4個衛,以及西寧等3個守御千戶所,其防守的城池是蘭州府城和臨洮等7個關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