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散文,這篇文章選自《孟子·公孫丑下》。文章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的比較,層層遞進地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文章深入淺出地闡述觀點,環環相扣,邏輯嚴密。
原文
孟子〔先秦〕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譯文
有利於作戰的時令氣候,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形;有利於作戰的地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團結。一座方圓三里的內城,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採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時令氣候,可是不能取勝,這(是)有利於作戰的時令氣候不如有利於作戰的地形。城牆並不是不高,護城河並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也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上下團結。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邊界,鞏固國防不能憑藉險要的山河,威懾天下不能憑藉銳利的武器。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藉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取得勝利。
解析
我們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句話來表示:合乎正義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與幫助,違背正義的就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在這裡,我們把「道」理解為「正義」。那麼,什麼叫「正義」?《現代漢語詞典》中說:「正義」是指「公正的、有利於人民的道理」。這是富於現代氣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義一脈相承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個著名論斷。《孟子·公孫丑下》中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這裡的「畔」字通「叛」,是背叛、反對的意思。這段話是說,對得道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多;對失道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的人少到極點時,就連親戚都會反對他;幫助的人多到極點時,全天下的人都會順從他。拿全天下都順從的力量,來攻打連親戚都反對的人,要麼不戰,一戰必勝。
孟子在這裡說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個人,而是指一國之君。一國之君既是戰爭的總指揮,也是政治上的領袖。孟子通過論述戰爭勝負的問題,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觀點,然而在孟子看來,「民心向背」對於戰爭具有根本性的意義,對於政治也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孟子說:「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意思是說,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謂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擁護和幫助。所謂的「得天下」,是指通過施行仁政來「王天下」,而不是單靠武力來爭奪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悅誠服,自動來歸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來,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那麼,如何「得其心」,即如何行仁政呢?孟子提出了「保民」的思想。保民,就是關愛和保護人民,它要求君主做到「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就是人民所希望的,就替他們聚積起來,人民所厭惡的,不要強加給他們。人民所希望的是什麼呢,當然是富裕、幸福的生活。孟子認為,這是行仁政的根本着眼點。做到了這一點,然後民心歸服、天下歸服,是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的。
「戰必勝矣」的主要原因:「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簡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散文,這篇文章選自《孟子·公孫丑下》。文章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的比較,層層遞進地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文章深入淺出地闡述觀點,環環相扣,邏輯嚴密。其通過運用大量的排比手法,使論證更具說服力;行文脈絡清晰,結構嚴謹,分析精微,議論恢弘,氣勢流暢,展現出極強的邏輯性,是一篇傳誦千古的政治短論。
創作背景
孟子從40歲開始,除了收徒講學之外,開始接觸各國政界人物,奔走於各諸侯國之間,此文便是孟子為宣傳自己的思想學說和政治主張而作。
孟子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 ,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後、荀子之前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為「亞聖」。孟子的言論著作收錄於《孟子》一書。其中《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於國也》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等篇編入中小學語文教科書中。[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