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微氣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微氣候
圖片來自msgt

微氣候是指一個細小範圍內與周邊環境氣候有異的現象。在自然環境中,微氣候通常出現於水體旁邊,該處的氣溫會較其週邊低。而在不少城市內,大量的建築物則會做成另一種微氣候,氣溫會較其週邊高,這種現象被稱為熱島現象[1]

例如在森林中,如果在從中間開一條馬路的時候,原本相連的棲地,就會被切割成二半,使得原本相連的棲地被切割,而可能造成其中的微氣候的改變,連成其連續氣候的中斷或者改變,而這種改變可能會造成一些物種的消失,或者增生,尤其在對於一些氣候是比較敏感的物種,會因為微氣候的改變而消失。

對人的影響

  • 高溫作業環境的定義及其分類

一般將熱源散熱量大於84kJ/(m2·h)的環境叫高溫作業環境。高溫作業環境有三種基本類型:一是高溫、強熱輻射作業,其特點為氣溫高、熱輻射強度大、相對濕度較低;二是高溫、高濕作業,其特點為氣溫高、濕度大,如果通風不良就會形成濕熱環境;三是夏季露天作業,如農民勞動、建築等露天作業。

  • 高溫作業環境下人體的生理特徵

在高溫作業環境下,人體通過呼吸、出汗及體表血管的擴張向外散熱,當人體產熱量仍大於散熱量時,人體產生熱積累,促進呼吸和心跳加快,皮膚表面血管的血流量激烈增加,有時可達正常值7倍之多,以實現體溫調節,這種現象稱為熱應激效應。持續的高溫環境會使心臟負擔加重,脈搏加速,導致熱循環機能失調,造成急性中暑或熱衰竭。熱衰竭是由熱疲勞引起的全身倦怠,食欲不振,體重減少,頭痛、失眠、無力等症狀。

  • 高溫作業環境對人體的生理影響

① 對消化系統具有抑制作用。人在高溫下,體內血液重新分配,引起消化道相對貧血,由於出汗排除大量氯化物及大量飲水,致使胃液酸度下降。在熱環境中消化液分泌量減少,消化吸收壓力增大,因而引起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和胃腸疾病的增加。

② 對中樞神經系統具有抑制作用。在高溫熱環境下,大腦皮層興奮過程減弱,條件反射的潛伏期延長,注意力不易集中。嚴重時會出現頭暈、頭痛、噁心、疲勞乃至虛脫等症狀。

③ 人的水分和鹽分大量喪失。人體長時間持續受熱,可使下丘腦體溫調節功能發生障礙。由於出汗,大量水分丟失,以至水鹽代謝失衡,血容量減少,機體熱負荷過大,加重了心血管負荷,引起心肌疲勞,數年後可出現高血壓、心肌受損及其他方面的慢性熱致疾患。

④ 高溫及噪聲聯合作用。高溫與噪聲的聯合作用不僅能加重噪聲對人耳高頻聽閾的損害,也能提高人耳語頻聽閾。

  • 高溫作業環境對工作效率、事故的影響

高溫環境影響工作效率,人在27℃ ~32℃下工作,其肌肉用力的工作效率下降,並且促使用力工作的疲勞加速。當高溫達32℃以上時,需要較大注意力的工作及精密工作的效率也開始受影響。高溫作業環境條件下不僅引起人體不適,影響身體健康,而且還使生產效率降低。

隨着溫度提高和氣流速度降低,作業效率明顯降低。腦力勞動對溫度的反應更敏感,當有效溫度達到29.5℃時,腦力勞動的效率就開始降低,許多學者的實驗都表明,有效溫度越高,持續作業的時間越短。另外,事故發生率與溫度有關。據研究,意外事故率最低的溫度為20℃左右;溫度高於28℃或降到10℃以下時,意外事故增加30%。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