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順娘(張貴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德順娘》是中國當代作家張貴堂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德順娘
風雨歲月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
德順娘在娘家叫朱三姐。當時,朱家的狀況十分糟糕,簡直是一地雞毛。
由於解放前朱家有三四十畝地,並且有僱工幹活。又加之朱家的兩個兒子都被國民黨的軍隊拉了壯丁,裹走當兵了,後來音訊全無。於是,在後來的土地改革中,家庭成分被劃分為地主。
地主成分給這個家庭帶來了許多的變化。家裡的耕地房屋牲口全都充公分給了貧下中農,只留下破舊的三間北屋居住。朱三姐的父親,地主成分的朱家老爺,既要參加工作隊舉辦的思想培訓班,又要參加生產隊組織的勞動改造。由於年邁體衰,肺病復發,一病不起,直至去世。不久,風燭殘年的朱老太太也溘然離世。大兒媳帶着女兒改嫁到東北,杳無音訊。朱家只剩下二兒媳有一幼兒,留在朱家,延續香火。家中還有十幾歲的朱四姐和三姐與二嫂母子相依為命,婦孺幼子勉強度日。
隨着年齡的增大,朱三姐不得不含淚離開娘家嫂子、侄子、妹妹,遠嫁他鄉。因為是地主家庭成分,朱三姐只得委屈自己,嫁到城北幾十里外的東劉莊。男人是喪妻再娶。前妻留有兩個幼子需要撫養。
朱四姐也就是德順小姨,後來經人介紹嫁給了一個下井的煤礦工人。婆家的村莊叫趙莊,和三姐家的村莊隔着一條河,叫大沙河。德順姨家和三姐家隔河而居,姊妹倆平時經常走動,體現出姐妹情深的親情。
朱家的後人,朱二嫂母子二人相依為命。經歷了土改時期,大躍進,文革時期的風風雨雨。娘家侄子叫朱家平,慢慢長大成人,一米八的大個子,像他的父親那樣方正魁梧。可是,由於家庭成分高,一直沒能娶上媳婦。一直到三十七歲,經媒婆說合,娶了一個小兒麻痹且又痴傻的女人成了家。之後,生了兩個女兒,算是後半生有了依靠,為朱家延續了香火。
艱苦生活
古人云,後娘難當。更何況是在一個關係複雜的家庭里。德順娘有一個身板硬朗、做事麻利、為人刻薄的婆婆,有一個不會其他營生且吸煙喝酒的丈夫,還有兩個不是親生的兒子。雖然德順娘待人善良仁慈溫和,從來沒說過一句傷人感情的話。但是,一個複雜的家庭,總是難免有着許多的矛盾和衝突。
婆婆是個強勢的人,凡事都要說了算。因此,德順娘經常受到婆婆的刁難和奚落。其原因有三:一是德順娘身材瘦削,又是裹腳婦女,不能下地參加勞動掙工分。二是即使下地干點零活,也是手腳慢吞吞的,做事總比別人慢半拍。三是自己也生了三個兒女,難免對前面的兩個兒子照顧不周。加之娘家的家庭成分高,一直是婆婆瞧她不起的原因。而丈夫又是一個極為孝順的人,一旦婆媳發生矛盾,他認為一定是媳婦的錯,每每喝酒之後就和德順娘大吵大鬧,耍酒瘋,又摔凳子又摔碗,經常鬧得雞犬不寧。每到這時,德順娘也不和人吵鬧,只會一個人躲到裡間屋裡哭泣,只哭自己命苦。她剛哭時,聲音很低,漸漸哭出聲來,就會嚎啕大哭一陣子。然後,前院的婆婆聽見動靜就會過來勸架。名為勸架,實則又是對兒媳橫挑鼻子豎挑眼地數落了一堆不是:什麼不會照看孩子啦,不會侍候丈夫啦,不孝順啦等等。當看到德順娘的傷心欲絕的樣子,就假裝安慰一番,心滿意足地離開。之後,這個家就會平息一段日子。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
隨着歲月的推移,前面的兩個兒子已經長大成人。二兒子德海志向遠大,十七歲勇闖關東,到東北投奔親戚謀求生活。大兒子德福娶妻成家之後,就和父母分家了,與爺爺奶奶在一起生活。大兒媳菱花是個精明人,人長得俊俏,能說會道,看人說話辦事,很能討得奶奶的喜歡。
為了支撐家裡的日常開銷,德順娘起早貪黑地紡線織布,在冬天寒涼的夜晚,在夏日溽暑的早晨,搖那不知疲倦的紡車。同時,家裡還餵養了一頭豬六隻羊十幾隻雞。每天在家都是辛苦地操勞家務,撫養兒女。用自己那柔弱的肩膀扛起艱苦的歲月。
美好時光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
日子就像樹葉子那麼稠密,一年又一年,歲月不饒人。隨着三個兒女的長大,德順娘的日子也好過了許多許多。三兒子德清是個耿直而勤勞的人。德清初中畢業後,就到東北找二哥德海去了。在東北北大荒種水稻,掙了一些錢。然後,就回到老家,娶了媳婦成了家,支撐門戶。從此,再也沒有人無緣無故地找德順娘的麻煩啦,也沒有誰當面嘲笑背後指指點點了。德順娘的臉上也經常浮現出笑容了,也能自在地站到街上和鄰居們拉呱了。
農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村人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長里短雞毛蒜皮的矛盾也少了,親人之間的關係也逐漸融洽了。德順娘的勤勞善良寬容感化了婆婆和大兒媳的心。在婆婆病重的日子裡,德順娘一直在床前盡心伺候,變着花樣給婆婆做可口的飯菜,深得婆婆的讚許。大兒媳以及幾個孩子對德順娘親近有加,親密友愛,整個大家庭尊老愛幼的人際關係步入最佳境界。
小兒子德順是德順娘的驕傲。德順是一個懂事的孩子,自從上學之後,刻苦學習勤奮讀書。學習成績一直是在班級里名列前茅。特別是在三年高中學習期間,德順每天晚上都是一杆蠟燭相伴,苦學到半夜時分。每當學習疲憊的時候,德順眼前就會浮現出祖父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背影。他想到:雖出身卑微,但仍須有青雲之志。要勇敢面對挫折,不向磨難低頭。自己一定要考入大學深造,走與父輩不一樣的人生之路。經過三年不懈的努力,德順終於考上了心儀的大學。這讓德順娘十分的引以為傲,全村人都對德順娘刮目相看。
大學畢業後,德順留在了距離老家三百里的小縣城上班,成家立業,不能朝夕相伴母親左右。作為母親,德順娘理解兒子的辛苦,唯有盼望逢年過節假期兒子來老家團聚,共享天倫之樂。
永久的思念
時光荏苒,日月如梭。歲月的腳步走到了二零零三年冬季。已是八十二歲的德順娘不慎摔倒而臥床不起,雖然兒女床前盡心侍奉湯藥,不曾懈怠,但終因年邁體衰,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於當年冬月安詳去世,給兒孫輩留有無限的哀痛和追憶。
如今,德順娘已經去世十幾年了。有時,德順回到老家,就會站在牆壁斑駁的老屋前,看到院落里衰草萋萋,甚是荒涼。老屋門前久徘徊,耳畔再無喚兒聲。眼前總會浮現出母親辛苦忙碌的身影,那額前晃動的白髮,那無比慈愛的目光……
德順娘,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風風雨雨幾十年,她用寬容而慈愛的心去面對生活中的坎坷和磨難,走完了自己平凡的一生。她用自己的平凡留給子孫後輩們永遠的思念和追憶。[1]
作者簡介
張貴堂,網名,牧風,山東省菏澤市鄆城縣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