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徽州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徽州餅

 

 

 

徽州餅,是安徽徽州地區的特色傳統名點,原名為棗泥酥餜。光緒年間有一徽州飲食經營者在揚州製作此麵餅出售,頗受食者歡迎,故當地入稱之"徽州餅"。

徽州,今安徽省黃山市、績溪縣及江西婺源縣,自東漢設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曆元、明、清三代,統「一府六縣」(徽州府:歙縣、休寧、婺源、祁門、黟縣、績溪,除婺源今屬江西省外,其餘今皆屬安徽省)行政版屬相對穩定。1988年7月,地級黃山市正式成立。

徽州是徽商的發祥地,明清時期徽商稱雄中國商界300多年,有「無徽不成鎮」、「徽商遍天下」之說。徽文化也是徽州的。以徽商、徽劇、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學、新安醫學、新安畫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築、徽派盆景等文化流派構成的徽學,更是博大精深。它與敦煌學、藏學有同樣影響。

特點

金黃色,扁圓形,外皮透明,香甜味美。

色澤金黃,酥香甜潤。

製作方法

主要方法

烙焙法

方法一

原料

上白麵粉500克黑棗500克白糖150克豬油250克面酥適量麻油少許。

1.選用上等紅棗放入盆內,用清水泡漲,洗淨,入籠蒸1小時左右取出,在銅絲羅篩內擦成泥狀,除去皮和核。

2.鍋內放入芝麻油和白糖溶化,加入棗泥,用小火炒至稠糊、能掛在鍋鏟上時,盛起晾涼即成棗泥餡料。

3.盆內加麵粉50克、熟豬油拌勻,擦成油酥面。剩餘的麵粉先用150克開水燙麵,再加入冷水150克,反覆搓揉上勁,蓋上濕布略餳,揉開,拉成長條,包入油酥面,摘成22個面劑,逐個按成圓麵皮,每個包入棗泥餡料25克,收口捏緊,口向下,用小擀麵杖輕輕擀成直徑約6.5厘米的圓餅,即成餅生坯。

4.平鍋置木炭小火上燒熱,將餅坯一面刷上芝麻油,將有油的一面朝下放在鍋內,另一而也刷上一層芝麻油,待一面烙至微黃色時,翻身烙另一面。如此反覆4次,烙至兩面呈平透明狀時,即可出鍋。

方法二

原料

精麵粉550克,白糖、芝麻油各250克,紅棗400克,熟豬油25克。

1.將麵粉倒入面盆,先加入適量開水燙成雪花狀,再逐漸加入冷水揉至起勁而有拉力時,將面拉成長條,包入面酥再次揉均勻後,摘成若干個面劑放好。面酥是麵粉中摻生油(或豬油)反覆搓勻即成。

2.將黑棗蒸爛,去皮核壓成泥,用豬油加白糖炒干稠,即成棗泥餡。

3.將摘好的面劑一個個壓成皮子,用每個皮子包入適量棗泥餡,再擀成直徑3厘米左右的生圓餅。

4.將平底鍋放火上,先抹上一層水,再放上生圓餅,反覆轉翻,每翻一次,抹一次麻油,約15分鐘即成。

製作要領

1.蒸棗時盆內加水入籠蒸製;

2.和面加冷水時要分次加入,不要一次加足;

3.和好的面困要揉勻餳透;

4.擀好的圓餅生坯要厚薄均勻;

5.烙制時翻一次身要刷次芝麻油。[1]

參考文獻

  1.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一生一世徽州餅],央廣網 2017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