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心中流淌的小河(張學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心中流淌的小河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心中流淌的小河》中國當代作家張學峰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心中流淌的小河

從歷史看,人類發展的決定因素是水,有水就有河,有河才有人。所以,自古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條永遠流淌的河,它伴隨着你的出生,伴隨着你的成長,不管大小,無論長短,在你的心中,河是那樣的晶瑩剔透、逶迤纏綿、清澈爽朗。我心中永遠流淌的河就是我們老家的那條河——紅河!

紅河是一條小河,居甘肅省涇川縣北部。發源於寧夏固原六盤山區,流經寧夏涇源縣、甘肅鎮原縣,從我的老家涇川縣紅河鄉穿鄉而過,流入涇河、匯入渭河、併入黃河、最後歸入大海。全長164.6公里,其中紅河鄉境內22.1公里。

紅河不僅小,知道的人也甚少。我查閱了1993年12月出版、1996年3月印刷的新中國建立以來第一本《涇川縣誌》,該《志》記載了涇川截止出版日之前的歷史,只有講到1961年才出現「紅河公社」(歸玉都區工委管轄)的名稱,作為一個鄉1988年第一次被記載了基本情況:47.56平方公里,8007人,3.12萬畝耕地,8個村、50個村民小組。紅河川道地形狹窄,溝壑縱橫,梁峁林立。1968年才通汽車,當時境內公路1.4公里。有句民謠:「紅河川,綹綹天,出門不上坡就爬山」,這是對紅河的真實寫照。

翻開2019年11月出版的歷史上第二部《涇川縣誌》,該《志》介紹了紅河的特色產業、基礎設施、社會事業,比較詳盡客觀,不過,它是以「鄉」的名義介紹的。與第一次出版的《志》比較沒有了「紅河」條目,也許因為紅河更小了。事實上由於水土保持較好,紅河從上世紀末就逐步收斂了狂野和傲慢,現在水量不夠充沛,夏天有時不脫鞋人可以跨過去!有句話叫「河安人進,河瀾人退」在紅河沒有得到印證。當年洪水泛濫人沒有「退」,而現在河「安」了,人卻「退」得不少。目前紅河水細兩岸人少,何不讓人憂心!

紅河川道狹小,經濟落後,自然條件差,山地多,川地少,過去村民們倚山鑿窯居住,現在政府鼓勵群眾在川里建起樓房,只是群眾搬到樓上,留下很多塌陷的窯洞,一個個張着大口隔河相望,好像在質問着什麼,又像在等待着什麼。前幾年,有人覺得這對新農村建設大煞風景,便採取措施,進行覆蓋、遮擋,人們的視覺才稍有改觀。

說紅河小我一直不死心。因為紅河最終歸入黃河,我專門購得一本書《黃河與中華文明》查閱,結果這本書文字部分所有黃河支流都提到了,附近的涇河、馬蓮河、蒲河都有,從頭至尾沒有「紅河」二字。只是在所附圖表中有一張,根據我的判斷應該有紅河的影子。心中的河終於被圖書記載,我喜哉樂哉!

是的,家鄉的紅河太渺小,小到只有她老家裡的人才知道,只有她生過、養過的人才知道,只有她害過、愛過的人才知道!

歷史上紅河曾稱「後川河」,也一直被稱「洪河」,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後期才改為紅河。因河寬窄不一,很多基岩裸露,每遇驟雨便洪水滔滔,泥沙俱下,泛濫成災,不僅老百姓的土地、莊稼被沖毀,連樹木、家禽也被沖走。我小時候經常見大人們在發洪水時撈浪柴,從泥漿一樣的水中撈出來的不僅有樹根、樹枝,還有野鴨、山兔、豬、雞,有時候還有牛和羊。撈浪柴往往膽大、有力氣的人占居上分,不但撈的浪柴多而且大。較大的樹樁一個人拉不住,要幾個人聯合起來撈,拉上岸再分配。「心重」的人往往容易被大樹或牛羊所誘惑,即使在水中多次打趔趄也在所不辭。旁邊協助的人又各懷心思,既怕失手被河水沖走,又擔心自己不動手失去「分配」機會,空留嫉妒之心。所以,撈浪柴的過程也能體察出一個人的人品。

河水上漲,簡易木橋蕩然無存,河水倒灌進溝里,學生上學困難重重,要冒雨、繞很遠很濕滑的路才能回家,河對面的或不能回家、或不能到校。大浪過去,河水回穩,河灘淤泥上的小泥鰍,成為我們小學生的獵物。第一次我母親用水煮熟給我們吃,我和我二哥端在碗裡望而不進,魚腥味太大又捨不得扔,齜牙咧嘴勉強下咽。後來才知道用油煎好吃一些。史料記載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相信紅河「貢獻」了不少。

無論哪個民族,都保留着對迅猛洪水的傳說和記憶,也都有各自治水的英雄和神靈,紅河也一樣。據史料記載,1958年,政府組織紅河治理,排澇防旱,工程分兩期建設,三年完成,建成後灌溉良田1萬畝,還可惠及其他鄉鎮。這對當時只有4600多人的紅河兩岸民眾無疑是一件大好事!全縣投入1萬多勞力,車水馬龍,人流如潮,燈籠火把,通宵達旦,夯聲此起彼伏。一年多時間群眾不畏嚴寒,移動土石千萬立方,開挖水渠50多華里,為16條溝築壩。最後終因「三年自然災害」群眾生活緊張,加之缺乏科學設計,1960年5、6月陸續停工。項目建設到紅河鄉政府所在地——我的老家龍王橋村終止。

政府的願望是好的,但水沒到,渠沒成,留給人們的思考卻太多了。工程有「英雄」建設,無「神靈」保佑,勞民傷財,半途而廢,而且嚴重影響群眾生活。我家院子本來就很小,沒有院牆,結果又讓水渠挖去一大半,從窯里走出來3至5米,就是3米深、4米寬的水渠,我玩耍不慎多次掉進渠里。後來知道,水渠從院子裡經過的遠遠不止我們一家,還有的從窯洞頂上通過,水渠的底部距窯洞的頂部很薄。而且,水渠的三個面全是綿細的黃土,不知道當時是如何設計、論證的。紅河多災,紅河人多難,全縣人民參與、全紅河人久久盼望的水利建設項目,不但沒能造福鄉里,卻給人們留下了挨餓受凍、流血犧牲,塌陷、掉渠的痛苦記憶。現在從川道逆流而上,仍然能看到殘留的壩面和沒有接續的水渠、橋涵,它們就像紅河人瘦弱的背脊和沉重的軀幹,昭示着曾經的困苦與艱難。旁邊細瘦的水聲,又像當年那些執釺者和打樁人粗重的嘆息。激情戰勝愚昧,衝動碾壓理智。那些沉重的歷史剪影雖然漸行漸遠,卻也積澱了厚重的人文精神和璀璨文化。1988年10月,甘肅省水利廳投資590萬元,修建了紅河乾渠,問題才得到較好解決。現在站上那些壩面和橋頭,你會感到被一種難以名狀的力量托舉着,托舉着紅河走向未來。

西漢末年賈讓上書哀帝治河三策,他說按照他的三策治河,「河定民安,千載無患」。其實,紅河也有「民安」「無患」、「海晏河清」的時候。小時候夏天沒有洪水的日子去河裡玩水就是我心靈深處最美好的記憶。獨自或幾個人相約,鑽進河裡洗澡、游泳、打水仗、抓蝌蚪、追水蟻青蛙、比賽從一層層石板底下抓濕濕蟲、站在岸邊摽石子等,雖原始質樸,卻很有意義。有時候水比較渾,從水中鑽出來身上掛滿泥水下垂的影子,或相互比較誰的衣服更泥、更濕,誰的泥水影子更長、更濃,大家指指點點,笑得前仰後合,欣欣然回家,自得而滿足。玩水的時候一些壞孩子會把更小的小孩子的頭按住,讓嗆喝一口紅河水,他們高興得暴跳,小孩子嚇得哭喊,既驚險又刺激。

可惜的是,自從我離開老家,再也沒有過這樣的經歷。而經常取而代之的是恍惚的回望、憂傷的惦記,有時還加帶隱隱的埋怨、囧途的慚愧。退休後,這些心情經常流露在一些文字中。一次我的詩提到老家紅河,一個微友後面留言:「你是甘肅人,紅河在雲南,它怎麼會是你的家鄉?」

紅河再小再沒有名氣,我仍然能看到她的大。因為河流對人的影響不僅在物質方面,也顯示於精神方面。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條河流育一方文明」。第一本《涇川縣誌》介紹紅河鄉一共用了210多字,其中卻有超過30個字是這樣描述的:「鄉初中教學質量高,1978至1988年考入中專的學生88人,屬全縣之冠。」紅河兩岸民眾苦且窮,非常注重學習卻載入史冊,他們知道只有通過學習才能改變面貌。事實上,不光中專,考上大學的人不少,獲碩士、博士學位的也有。而且他們到了工作單位個個都是一把好手,有在國家機關擔任司(局)長的,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研究員,有任廳長、處長、教授、行長的,有被評為「全省十大傑出青年」的,有被譽為「現代愚公」的,有在省城當老闆做大生意的。更有幾家人以園丁為榮,子承父業,成為教師世家。紅河人厚道、隱忍、直爽,生長的小麥勁道、瓜果脆甜,這些都是紅河堅韌不屈精神的生動體現。

這些年我每一次回家,都喜歡站在鄉政府南面高家山上的公路邊觀望,看着匆匆流過的河水想心思:紅河,像一幅美妙的畫,典雅大氣,粗獷滄桑;像一根緊繃的弦,晝夜轟鳴,清新婉轉;像一勾彎月,靜謐纏綿,旖旎嫵媚;像一抹彩虹,艷麗奪目,傲嬌無比。每一次從山上下來,紅河都集聚所有的樹木花草迎接我,調動所有的雲蒸霧霞迷惑我,慫恿所有的彩光線條擁抱我。紅河填滿了我人生的所有希望,走入紅河,看到漫山遍野、芬芳迷人的桃杏梨花,聽着奔放熱情、汩汩流淌的河水,就像進入父母的懷抱,清澈纏綿,醉入夢鄉。紅河雖有難以言說的無奈、歲月侵蝕的孤獨,卻仍然寵辱不驚,生生不息,魅力無窮!

紅河再小也是上帝的一行睫毛,大自然的一抹濃艷!在我的心裡,她就是一條大河,一條長河,一條永遠流淌在我心中的河。[1]

作者簡介

張學峰(三文),中共黨員,高級政工師,退休省級銀行高管,現常居北京,甘肅省作協會員,中國金融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