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心中的「那座山 那條河」(楊廷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心中的「那座山 那條河」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心中的「那座山 那條河」》中國當代作家楊廷松的散文。

作品欣賞

心中的「那座山 那條河」

父親活到了93歲,母親走的時候只有65歲。

母親走後,大哥寫了文章紀念她。

父親走的時候,大哥先走了。

侄女楊帆雖然是大作家,但她並不熟悉爺爺生前的一切。只曉得那位慈祥的、見誰都樂呵呵的老人,她叫爺爺。

我雖然也算二流作家,但寫作能力不怎麼行。近幾年來,心裡一直在想寫寫父親。父親雖然是一位平平凡凡的農民,但他身上的善良和那種菩薩心腸在人群中並不多見。他雖然不曾入寺拜佛,但他的善良流淌在血液里。

誰不說自己的父親形象高大偉岸?誰又不去誇大自己的父親母親善良的品質?有誰對自己的已故父輩實話實說?「子不道父之過」 , 「子不嫌母醜」 , ……等等一大堆至理名言警告你不可以跨越。

當然,在我的記憶中,父親是一位厚道的農民。土改時,父親是 「貧農代表",這個身份算不上什麼官。但在村里、大隊、鄉政府可以說上話,有話語權。因為這個 「話語權」,險些害了他被當作 「保皇派」 壓上 「歷史的審判台」。那是1967年的事,大隊點名要村裡的富農婆次日連同其他各村的地富反壞右份子一起上台批鬥。父親不同意,為她開脫並說了一堆好話。惹惱了時任大隊書記兼治安主任的那個人。半夜裡,有人在我家門口牆上,貼了 「打倒保皇派XXX」 的大字報!父親嚇得直哆嗦。幸好大哥放學回家,一把撕碎了那張在父親名字上打了紅 的大字報。並大聲說,「有事到學校去找我」 !父親對大哥顫顫巍巍地說 「祖宗啊,闖大禍了啊」!大哥丟下話,上學去了。

策劃人啞口了,不敢了。誰都知道,那時候學校里的學生幾乎沒有文化課。

後來,父親當上了生產隊長,一門心思赴在村裡的大小事務上。父親沒少被母親嘮叨不管家裡的事情。那時期,中國很貧困,我家裡更窮。要不,我父親如何當選為 「貧農代表」呢?父母生下五男二女,一個接一個地要住、要吃、要穿、要上學,的的確確苦了我的父親和母親!

幸好父親豁達忠厚,不急不躁,堅信明天會好起來。逢年過節,雖然鍋里沒有什麼魚肉烹飪,但他總愛講着同一個故事。故事裡沒什麼懸念,說一座棋盤屋裡住着兩戶人家,一富一窮;富人膝下無子女,窮人兒女一大堆。富人逢年過節滿盤盛桌,雞鴨肉香,顯擺寬裕,竟用金磚墊在八仙桌子腳下。窮人看不下去,便呼喚兒子們將吃飯桌子一會搬到這,一會兒搬到那。這個淺顯的故事說明 「人是活寶」,只要有了人,什麼人間奇蹟創造不出來?父親的幸福當然是寄希望於我們長大後的將來。

父親從不喝酒,一小口香檳酒他也說頭暈。母親喝酒,大年三十她最後一個入席,叫我們給她酙酒。三五杯之後,便不再喝。從小到大,我們從來沒見過母親醉酒。父親身上的文藝細胞很多,會唱高腔曲子,會拉二胡,會扎龍燈,還會武術。父親正派,從來不在背後說別人的壞話。我們小時候,在外面與人鬧糾紛打架,他非常武斷,不問青紅皂白先打我們。他說你兄弟多,長大了還得了!這方面,我兄弟們於今尚耿耿於懷。其實,我們都隨了他的忠厚老實。

父親總是那樣不緊不慢守望着未來。

改革開放以後,父親在一次年飯的家宴上,鄭重其事地對我們兄弟們說,村里造個土地廟,要求我們兄弟五人都出些錢。原因是在土改的時候,他親手拆除了原先的土地廟。他在拆除的時候曾對土地爺土地婆保證過,將來一定建造一座嶄新的土地廟還願。我們兄弟當然會幫助他老人家履行他的承諾。

父親是一個信神的人。

逢年過節,他總是事先準備好香紙爆竹和祭品,帶領我們去祖公祖婆、爺爺奶奶墳前祭拜,從不怠慢。家務事,父親從不插手。但堂前上香,門前燒紙,灶台燒香。每回都不讓我們幫忙,擔心我們毛手毛腳得罪了祖宗。後來,他年歲大了,每次都叮囑我們以後逢年過節上墳燒紙的時候,記得那些躺在祖輩墳墓旁其它墳頭分些紙錢燒給他們。父親不相信 「燒得紙多,惹得鬼多」的說法。他告訴我們,今後別忘了給那些沒有後人的墳墓燒些紙錢。

父親晚年,心胸更是寬闊。他始終堅信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他履行着愛、善、樂的德行,才有他晚年的歡樂和安逸。

父親生前,雖然對邪惡、罪過、背叛和墮落的現象沒有過深惡痛絕的鬥爭,但他自己一心向善助人為樂從不懈怠。

凡是認識家喜老倌的人,沒有誰不說 「俚是只好老倌」。

梅特林克說,我們的一切都歸功於先人,他們不是死者,他們活在我們中間,或活在身體的細胞里,或活在靈魂的回憶里。父母的優質文化傳給我們,活在我們身上,愛、善、樂將永遠活着,延綿不斷地代代相傳。我想,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靈魂。先輩當然不是完美的人,他們的經歷、稟賦、瑕疵、體魄和德行,品質優秀的德行,我們應當珍藏並傳承下去。

「每逢佳節倍思親」,過兩天就是仲秋佳節了。我的內心涌動着一種無法抑制的苦痛,母親離開了我們已經二十五年,父親仙去了三年。那座父親的山,那條母親的河,在我心中:山水相依,地久天長。 [1]

作者簡介

楊廷松 1957年春天出生 大學畢業 2004年公開出版小說散文集《鄉俗》 散文集《一滴墨水》正在審稿中 江西省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