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旅(董鳳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
《心之旅》是中國當代作家董鳳琴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心之旅
朋友問:「工作了44年,退休了咋不見你到全國各處看看大好河山呢?」我笑了,「咋不游啊,我天天游,咱還是擁有眾多名導遊的深度旅者哩」,看着她不解的眼神兒,我這裡詭秘一笑:「咱這深度游不勞煩飛機高鐵,就那麼一部手機,一個萌萌噠的娃娃」,「快別賣關子了,這麼好的事也分享給咱唄」。 俗話說得好「江山美不美就靠導遊一張嘴」,我是眾多導遊的粉絲,自從成為天津市散文協會會員後,每天就在天津散文交流群里旅遊,這裡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散文高手,大慶的荊德軍老師,他是一位高級教師,普普通通的事物到了他的筆端就有了靈性,四月,大慶的氣溫忽高忽低,雖然氣溫回暖,但風寒料峭,雖寒冷還在,春天依然擁抱了大慶,開黃花的連翹象小喇叭吹響了春天,這讓我知道了北京三月初開的連翹花在東北是四月份,一篇散文讓我感受了祖國的幅員遼闊,聽完東北咱就又轉道內蒙古,鄭忠輔老師一篇《魂牽夢想紅城情》讓我來到了烏蘭浩特,這裡的雪白哈達、飄香奶茶,濃郁馬奶酒讓這座小城充滿着草原的特色。她是科爾沁草原上的一座名城,是鑲嵌在大興安嶺上的一顆璀璨明珠,這裡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成吉思汗廟,這讓我想起了毛主席詩詞《沁園春.雪》里的一句「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想想,一個遊牧民族的首領,帶着千軍萬馬征服了大片的土地,為元朝的建立打下基礎,想到此,一種壯懷激烈的情懷蕩然於胸,我喜歡在文字里尋找精神的力量,我輩雖生活在和平年代,那種不服輸的精神永遠會激勵着人戰勝種種困難。 聽完了小城烏蘭浩特的故事。我繼續前行收聽《新銳散文》的文章,《新銳散文》,這個純淨的公眾號,刊登的都是大愛情懷的文章,字裡行間有着濃濃的人文情懷,這個平台的稿子,我幾乎在清早都聽上一篇,黃寶蘭老師的《秦嶺深處有人家》帶着我到了那鳥鳴蛙叫、小溪潺潺、野花綠草山間雲霧繚繞的秦嶺,看見了八十多歲老者麻利地干農活兒的場景,當一行人問老者如果有了病到哪裡去看時,老者道「看啥子病,藥都沒有吃過幾片」讀到這裡,我感嘆道:如今養生的帖子多如牛毛,多是介紹吃啥喝啥,咋作鍛煉,山中農夫一席話讓人耳目一新——體力勞動能養生。「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綠色新」這兩句古詩從小會背,但渭城是如今的哪個城市,我從未仔細想過,鄭劍老師的《渭城覽古》讓我知道了渭城就是現在的咸陽。跟着鄭劍老師的文章,看到了項羽一把火讓咸陽城成了灰燼,聽見了詩人杜甫苦苦吟誦「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渭河靜靜流過千年,遠去了鼓角爭鳴,兩岸楊柳依依的渭河現在已是百姓樂園。讀了這些來自百姓寫手的稿子,感覺特接地氣,也鼓勵着自己去寫,兩年來在平台上寫了16篇散文,每寫一篇都要在謀篇布局上動腦子,讓文字先感動自己,心在童年的東翟莊鹽鹼地里呼吸着,在母親的炊煙里飄蕩着,記得2021年4月4日我的《又見炊煙》由《新銳散文》公眾號推出,給我極大的鼓舞,因為那段時間是我人生中最難熬的苦日子,是文字的力量激勵着我,感覺眼前光明一片。從此我時常在文字里尋找振作精神和前行的動力,我家門口的涼水河從一條臭溝經過政府多年的治理變成了兩岸看桃花的百姓家園,我拿起筆和老伴兒合寫了一篇《親親涼水河》此文經「豐臺生活圈兒」公眾號推出後受到讀者好評,點擊率達到了758人次。
要說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散文高手是不見面的導遊,他們的導遊方式都是用告知式領着一顆跳動了六十年的心在旅遊,那麼,接下來介紹一位天天見面的大導遊,他的名字叫大滿意,這位大滿意今年2歲多,他就象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樣,對這個世界都是欣欣然的,這位大導遊,他與眾不同,他的導遊語言是這樣的:「奶奶,這是啥啊」,當你告訴他後,大導遊他不解渴,仰着小臉兒「奶奶,然後呢」。每次看着大導遊的眼睛,我總怕辜負了他這位哥倫布,於是一雙看了這個世界六十年的眼睛煥發了精神,重新打量這些「麻木」的事物。
孩子看見家裡人都用筷子吃飯,他那好奇的大眼睛又發問了:「這是啥呢」,「這是筷子,用來吃飯夾菜」。為增強大導遊的認知,奶奶順帶把小時候的兒歌也奉上:「哥倆兒一般高啊出門就摔跤,哥倆兒一般齊出門就吃席呀」,大導遊聽了兒歌,興奮地拿着兩根筷子在客廳里跑來跑去,兩圈兒以後,他立住了大眼睛忽閃忽閃地「然後呢」?領到「然後」的指示趕緊查百度,「報告大滿意領導,然後就是用這雙筷子去吃你想吃的東西,這筷子是在大禹治水時發明的,他們用樹枝夾東西吃,後來演化成筷子,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
大導遊似乎很滿意這個答案,一轉身兒,他兩隻小手就從廚房裡抱着一個大傢伙出來了,「奶奶,這是啥」,「這是紅薯,可以生吃也可以蒸着吃炸着吃」,只見這位大導遊仰着小臉「然後呢」於是,奶奶趕緊調動知識儲備庫,「報告大導遊,這紅薯是明朝萬曆年間由福建人陳振龍冒着殺頭的風險從菲律賓的呂宋島引進的,從此養活了百代中國人,大滿意要好好學習長大了做一個象陳振龍爺爺那樣為國為民造福的人」。大導遊似乎明白了啥,他還在點頭呢(笑).
到公園裡玩,大導遊指着松樹的松塔又動上了小心思:「奶奶,這是啥」,「是松塔」「然後呢?」這次回答「然後呢」就不容易了,「報告大滿意領導這個問題,我得多方查證後再向領導匯報」,於是,我把這個問題提到了專家那裡了,在「李文娟農業科普專家粉絲群」里有了答案,專家助理答覆松子飛走後剩下的是松塔,於是我編了一首兒歌:「松子的房子叫松塔,松子飛走留下媽媽」.專家助理對我這位奶奶豎起了三隻大拇哥(笑)。這位大滿意導遊天天激發奶奶的「藝術細菌」。大滿意喝完的奶粉桶,奶奶用來盛豆豆,於是仿照群口詞的模式,奶奶和大滿意每天演出「奶粉桶之歌」,並開了「奶粉桶課程」。經過三個月的學習,奶奶給大導遊頒發了他人生中第一張畢業證《奶粉桶課》畢業證書(笑),大導遊似乎發現了一名能幹的員工,總是讓奶奶出彩兒,於是,俺這名大導遊的忠實粉絲又下視頻學打快板書,活學活用編了多段兒快板書詞,快板一響空氣里流動着歡樂,大導遊聽着「歌頌」自己的段子笑得眼睛眯成一條縫兒。
是大導遊大滿意領導讓我這顆六十歲的心煥發了青春,對那些早已司空見慣的事物有了新鮮感,生命又回到了童年。
俗話說「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可是因為種種原因人們不可能總去行萬里路,那麼聽萬卷書就似乎就走了萬里路,面對一個新生命的到來,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了許多年的老人眼裡里又發現了新大陸,我覺得這些就是「心之旅」。[1]
作者簡介
董鳳琴,出生在華北平原一個飄着棗花清香的小村莊,16歲參軍,喜愛寫作,多年來在北京晚報、家庭育兒等報刊雜誌發表散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