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心志 | |
---|---|
心志,英文Efforts toward的意思是意志、志氣。出自《墨子·非命中》。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心志 [1]
外文名稱 Efforts toward
拼音 xīn zhì [2]
記載 《墨子·非命中》
引證詳解
拼音xīn zhì
意志;志氣①《墨子·非命中》:"是故昔者三代之暴王,不繆其耳目之淫,不慎其心志之辟。"②《孟子·告子下》:"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③宋·蘇轍 《辭召試中書舍人第二狀》:"憂患以來,筆硯都廢,今雖勉強,心志已衰。"④《三國演義》第五五回:"盛為築宮室,以喪其心志;多送美色玩好,以娛其耳目。"⑤梁斌 《播火記》三一:"大家弟兄有這個心志的,請喝完這盅酒!"
心意①《史記·李斯列傳》:"吾既已臨天下矣,欲悉耳目之所好,窮心志之所樂,以安宗廟而樂萬姓,長有天下,終吾年壽,其道可乎?"②清·劉大櫆 《裘宜人墓志銘》:"太宜人心志所向,無不先意以承。" ③許地山 《綴網勞蛛·命命鳥》:"現在瞧出她底心志不在那裡,他就決意回去要求 婆多瓦 底同意,把她娶過來。"
心性,性情明·顧起元 《客座贅語·莠民二則》:"百家之中必有莠民,其人或心志凶虣,或膂力剛強。"
相關鏈接
心志的培養
歸根到底,無論成功與否。主要在於有什麼樣的心。有時一個念頭就可以決定你的一切。誰都會有這樣的經驗:做一件事,如果你抱定非做成不可的決心,在做的過程中就會竭盡全力、動用你的一切力量,不怕困難,堅持到底,結果多半都會成功;如果一開始心裡就是動搖的,可做可不做,或者認定做不成,做的過程中就會缺乏勁頭,並容易懈氣,容易半途而廢,多半事情就做不成。
所以托爾斯泰才會說:"決心即力量,信心即成功。"所以奧斯丁才會說:"這世界除了心理上的失敗,實際上並不存在什麼失敗。"在做一件事上如此,整個人生也是如此。只有認為自己行的人才能贏,只有認為自己能夠成為偉人才能如願以償。
心志能量,決定着一切方面。例如,心志決定着學業上的成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只要解決好心的問題--有了對學習的積極性,有了學習的興趣、意志,從"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就能夠自動、主動地學習,在學習上就會特別出色。大凡成功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自我教育,都是在開發心志能量上做得特別出色的。
那些了不起的偉人巨匠,他們的父母的文化並不高,在家教上花費的精力也並不大,沒有什麼"陪讀",也沒有請家教,為什麼能夠十分成功呢?原因就是他們有意無意地很好地開發了孩子的心志能量,培養了孩子的志氣、興趣、自信、意志。
心志決定學業更決定事業
終身學習的最大障礙是什麼?就是成年人的心。
羅曼·羅蘭就說:"成年人慢慢被時代淘汰的最大原因不是年齡的增長,而是學習的熱忱減退。"學習的熱忱、向上的精神,是學習最重要的動力。沒有這種熱忱和銳氣,喪失了求學之心,就不可能繼續學習、終身學習。青年人之所以被看作是最有活力的人,是整個社會的希望,就在於他們的心靈和精神。
很多人年青的時候,滿懷憧憬,滿懷希望,很有向上的積極性。可是等到他們經歷了一些挫折之後,希望沒了,憧憬沒了,學習的勁頭兒也就沒了。尤其是成家之後,對自己失去了希望,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這也正是為什麼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投資特別捨得,卻不捨得在自己身上進行投資。
這完全是因為自身心志喪失的緣故。俗話說:"哀莫大於心死,人死則次之"。心死了,人就完了。許許多多的成年人,都是對自己心死了的人。難怪當年錢玄同激憤地說:該把四十歲以上的人全部槍斃。話雖然說得偏激,但卻頗有道理。心都死了的成年人,怎麼可能不斷學習、終身學習?
心志不僅決定着學業的成功,又決定着事業的成功。
"溫州奇蹟"在於心志
溫州人最會做生意,而且創造了"溫州奇蹟"。
溫州有很多個"家家戶戶"--幾乎是家家戶戶有工廠,家家戶戶有洋房,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企業家,有的家庭企業資產發展到了數千萬元之多!溫州與深圳、上海有很大的不同,因為溫州的超速發展,既不是靠本地的特殊資源,也不是靠國家的優惠政策和巨額投資。
溫州700萬人,人均才三分地,國家十來年幾乎對溫州沒有任何投資!著名經濟學鍾朋榮從經濟學角度,竟然把奇蹟的奧秘歸結為溫州的精神。
哪裡有生意,哪裡就有溫州人,天南海北,各個角落的訂單都被溫州人拿走了。做到這一切,靠的是溫州人特有的精神--銷售的"四千"精神。什麼叫"四千"呢?那就是--歷盡千辛萬苦,說盡千言萬語,走遍千山萬水,想出千方百計!想出千方百計,沒有一種堅韌的意志行嗎?
很多人想一兩個方法不成功,就拉倒了,何談什麼千方百計,這就是成功與失敗的差異!正是這種"四千"精神,才使溫州人接到一件又一件訂單,才有溫州的今天!這種精神力,就屬心志修煉範疇。心志修煉,就是要好好練就"四千精神"--能夠千辛萬苦、千言萬語,千山萬水,千方百計。
心志修煉
心志是人之靈魂,是成長之大本,成功之大本。最糟的是志殘,最怕的是心死。《焦點訪談》中曾經講過一位殘疾人從死亡邊緣拯救回來,全身癱瘓,手腳都不能動。同一人,當他對自己心灰意冷、陷入絕望之際,拒絕一切治療,想到的是自殺。
後來,通過心理治療,喚起了心中的希望,找回了心理力量,克服了一切困難,翻譯了一本又一本的書,還學會了用嘴作畫,做到了以前作為健全人都做不到的事!在生活中,往往會看到很多條件比正常人差得多的殘疾人反而比我們更成功,這實在令人汗顏。
因為3隻有一個:他們身殘志不殘。而有些有手有腳的正常人,許多卻心靈有殘疾、志氣有殘疾。這種人,往往比身殘志不殘的殘疾人更可悲,這樣的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殘疾人"。
現在,有"洗腦"、"換腦"之說。心比腦對人的支配力、影響力更大。與"洗腦"、"換腦"相應,應有"洗心"、"換心"。每天早晚,我們都要洗臉洗腳,還要定期洗澡,有誰給自己定期"洗心"--把心靈上的陰暗、悲觀、消極的髒東西洗掉呢?對自身的徹底的大清洗,不僅應當是身體的大清洗,還應當是心靈的大清洗。
僅僅洗心不解決問題的話,那就得換心。當你把消極、知足之心換下來,扔到垃圾桶去,換上一顆積極的、不知足的、不斷向前、不斷奔騰的心。這就是成功者的心。換了這樣一顆心,你就一定能夠成為成功者。
現在有移植記憶、移植大腦之說,如果科學發達到能夠移植人的心靈,把那些成功者、大成者的心靈多複製一些,給那些平庸者安上,準保能使許許多多的人成功、大成!當然,一下換心在目前是不可能的,我們能夠把握的就是日常煉心,進行艱苦的心志修煉,把自己的心志修煉成為大成者的心志。
心志修煉的核心是"志"--志氣、意志,它在整個心理能量中占據着最重要的地位。把握了志氣、雄心、氣概、意志,就能把握心靈的大半。
典故
孔子特別重視志,他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曾國藩也特別強調志的巨大作用,他說:"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可以變化氣質,古之精相法者,並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欲求變化之法,總須先立堅卓之志。""古稱金丹換骨,余謂立志即丹也。
"他把立志作為換骨的金丹!平時,曾國藩無論是教育別人還是教育家人,都最為強調"立志有恆"四個字,因為他自身就最得益於此。
郭沫若在半個多世紀前,就曾經說:要允許青年成長中的"狂狷",甚至應欣賞這種"狂"。這種狂,就是有大志、有雄心的一種表現。
孔子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孔子都如此欣賞"狂狷",因為這與"進取"、"上進"相連。人最可貴的就是進取心、上進心。沒有了這種心,人就不可能進步,不可能很好地成長、成功。心志是我們事業成功的必備。
=辨析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也說:"自古以來許多偉大的軍事家,幾乎沒有幾個人不是自我中心,自以為是的人物;……一個政治家如果不是渾身上下每一個毛孔都想當總統或首相,那他就很難成為一位偉大的政治家。"
羅素指出:"青年的性質就驕傲一點也無妨事,青年的性質偏於進取,在老成者視之,自不免近於狂。"
青年應當狂,青年的狂,連那保守的孔老夫子都有些欣賞。可是,我們的教育卻容不下這種狂,喜歡的是"5分加綿羊"。"綿羊"自然是聽話的、溫順的,"綿羊"怎麼能狂呢?過分溫順、馴服的小綿羊沒有了狂狷之氣,就會喪失進取精神,喪失主體性人格。我們的心志修煉,就是要減少些"綿羊"氣,多一點"狂狷"氣。如果能夠這樣,那麼精神發育、心靈發育就比較完美了。
精神、心靈的發育、成長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人們看到的常常只是肉體的發育、成長。肉體成長不能一蹴而就,一個幾歲小孩不可能在眨眼之間變成了一個壯小伙,精神成長也不可能在眨眼之間就變得自信自強、意志堅毅。要具有大成者的心志,具有大成者的心靈和精神,必須經過不懈的修煉才能夠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