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心智探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權威解答「什麼是智能」這一深刻問題,破解機器人難題。

詳細剖析心智的四大能力,權威解讀「心智如何工作」。

一扇窺視人類心智活動神奇與奧秘的窗戶。

一場探索心智本質的奇幻之旅。

當代最偉大思想家、TED演講人、世界頂尖語言學家和認知心理學家史蒂芬•平克經典力作;

認知神經科學領域顛覆性著作,凝聚認知神經學、人工智能和進化心理學等多項研究成果;

觀點獨到精闢,立論嚴謹周密,論證新穎犀利,例證豐富新鮮,行文汪洋恣肆。

湛廬文化出品。

各方評價

20年前,當麻省理工學院平克教授來我當時所在的倫敦大學實驗室訪問時,我就被他爆炸式的髮型和不凡的談吐所吸引。其時,平克教授已因《語言本能》一書而成為世界知識界的傳奇人物。雖然平克教授在這20年間也出版了其他幾本膾炙人口的暢銷書,但《心智探奇》尤其值得期待,因為正如作者所說,感知、推理、情感、社會關係,外加語言,就構成了人類心智的主要功能,而前者正是本書論述的主體。本書體現了平克教授著作的一貫風格,旁徵博引,娓娓道來,讓你在不知不覺中為他的論點所折服。雖然「心智即計算」的觀點不一定被每個學者接受,但本書所談及的內容卻能成為思想的源泉。《心智探奇》應成為任何對心智、對人類自身感興趣的人必讀之書。

周曉林

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北京大學腦科學與認知科學中心主任

「道可道非常道」!雖然「我們並不了解心智如何工作」,但《心智探奇》還是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得以一覽人類心智活動的神奇與奧秘。《心智探奇》精彩紛呈,開卷有益。

傅小蘭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所長、認知心理學研究員

平克是一顆明星,有他實乃科學界的運氣。

理查德•道金斯

著名生物學家,暢銷書《自私的基因》作者

《心智探奇》是一部了不起的傑作!生動有趣的文字,蘊含着非凡的智慧。這樣的好書,值得一讀再讀,更值得我們深入去研究和討論。看似輕鬆自在的筆觸,實際傳達的是極有深度的思想。

邁克爾•加扎尼加

認知神經科學之父、暢銷書《誰說了算》《雙腦記》作者

能寫出如此偉大作品的恐怕只有史蒂芬•平克了!他的論述既遊刃有餘,又不失權威。他的幽默寫作風格,幾乎讓人們忘記了他原本是一位成就卓著的認知科學家!他在《心智探奇》一書中得出的眾多結論,恰似黑暗中的一盞明燈。

米哈里•希斯贊特米哈伊

「心流」之父、暢銷書《創造力》作者

讀《心智探奇》這本書,我折服於史蒂芬•平克的博學與睿智。他就像一個武林高手,在心理學、生物學、語言學、神經科學、人類學和人工智能這些領域之間縱橫捭闔、來去自如。其觀點獨到精闢,立論嚴謹周密,論證新穎犀利,例證豐富新鮮,行文汪洋恣肆。淺學陋識的我不得不放慢腳步,常常需要回過頭再讀一遍,細細地咀嚼,慢慢地消化。平克善用比喻,能以我們所了解和熟悉的內容,闡釋我們所不了解的陌生理論,使之清晰明了。此外,很多看起來似是而非的理論,到了他的手裡,三兩下間就被拆解得原形畢露。

一位中國讀者的心聲

作者簡介

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 出生於加拿大蒙特利爾,1976年取得麥吉爾大學心理學學士學位,1979年取得哈佛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學位。

1982年—2003年,在麻省理工學院腦與認知科學系任教,並專心研究兒童的語言學習模式,並最終成為麻省理工學院認知神經學中心的掌門人。1994年,他的《語言本能》一 經出版,就成為轟動一時的暢銷書,併入選《美國科學家》(American Scientist)評出的20世紀100本最佳科學書籍。

2003年,被聘為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2008年—2013年,被授予哈佛學院榮譽教授頭銜。

2004年,當選《時代》雜誌全球100位最有影響力人物。2010年—2011年,兩度被《外交政策》雜誌評為全球頂尖思想家。在2013年《前景》雜誌「最偉大思想家」的評選中,平克名列第3。

原文摘錄

只是在過去幾年,達爾文的挑戰才找到了衣缽傳人,這種新的思路方法被人類學家約翰·托比(John Tooby)和心理學家莉達·考斯邁德斯(Leda Cosmides)冠名以「進化心理學」(evolutionary psychology)。進化心理學綜合了兩次科學革命。一次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認知革命,它以信息和計算解釋了思維和情緒的機制。另一次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進化生物學革命,它用複製器之間的選擇解釋了生命體的複雜適應性設計 這種專門意義上「模塊」的定義由傑瑞·福多爾提出後,引發了許多認知科學家的激辯。 ............................ 因此心智模塊的比喻有些笨拙,一個更好的隱喻是諾姆·喬姆斯基(Noam Chomsky)的「心智器官」。

書評

簡單地說,翻譯存在三個問題,其一,譯過來之後中文變得難懂。翻譯不準確和保持了英文句法結構導致。其二,一些翻譯錯誤,比如把it is impossible not翻譯成「不可能」,把fall out of翻譯為「落入」,把games翻譯成遊戲。其三,原文有些段落被刪掉沒有譯出。

Pinker此書看似雜亂,其實是因為嘗試包羅萬象所致。貌似包羅萬象其實雜亂和貌似雜亂其實包羅萬象的區別是什麼?區別是前者是熱情有餘而知識或思考不足,只是感受到深意的存在,但並不怎麼了解這種深意。但是這一類往往比後者更紅更暢銷,因為普通人能容易懂前者如羅振宇,即使是一些豆瓣人士也都認為Pinker這本書難懂而放棄。

生命的現象是一種複製機制的實施。Pinker沿用Dawkins的說法,說是基因在傳播自己。這個說法很難不給人一種錯覺。實際上沒有誰要複製傳播自己,複製性只是在時間維度上的一種延續方式,或說是狀態更替下的一種少見的現象。在這個意義上,基因只是此種機制實現而藉助的一種(絕佳)工具。也就是說,生命現象一切都只是一種機制的具體實現。就如在寒冷的天氣中,如果有一桶水,就可以實現結冰現象。如果沒有這桶水,這種機制依然可以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切存在都是一種自然過程。只是,正如《真探》中馬修·麥康尼飾演的Rustin Cohle在車裡向無敵·哈里森所傾訴的困惑,他說:I think human consciousness is a tragic misstep in evolution. We became too self-aware. Nature created an aspect of nature separate from itself - we are creatures that should not exist by natural law... We are things that labor under the illusion of having a self, that accretion of sensory experience and feelings, programmed with total assurance that we are each somebody, when in fact everybody's nobody——人類生出了自我感之後,開始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然而這種存在是不獨立的,受制於各種外力,甚至還會遭受很多的煩惱。這就是我說的那些強烈感受到自我,並且要麼出於理性,要麼出於美,要麼出於道德而自我變得清晰的人,往往會感受到自身上存在的這種衝突和分裂。反過來,動物就沒有這種煩惱,越接近自己本能的人,也越沒有這種煩惱。人類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算法,這種算法的目的是實現成功複製。這樣,自我會發現,除了這種自我感之外,整個的mind結構都是一架算法機器,從底層的覓食、性衝動,到人的情感系統,包括愛,再到人的決策系統,都帶有這種傾向性;人所在的社會環境中,其他個體,從自己的父母、子女,到朋友,到陌生人,全都處在利益計算之網中。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戀人之間、朋友之間和一個國家的人群之間,都是在根據利益權衡進行合作和競爭。胎兒為了獲得母親更多的營養,不惜提高激素到正常水平1000倍,不惜損害母體來和母親竟爭。 父母為了最大化傳播自己的基因,往往不顧孩子的考慮,比如逼婚現象。人們的戀愛選擇是有選擇的,但很少有人是因為對方的道德的考慮,反而最大的動力是男選女長相、年輕,女選男經濟條件、地位。就像那些道貌岸然的宗教,從來只是救自己的信徒,甚至是犯了罪的信徒,而不是救那些道德最高尚的人(異教徒)。在更大的層面上,就是一種抱團的現象。人們家庭抱團,家族抱團不說。在地域、民族上,人們抱團也非常厲害,比如人們強烈的家鄉意識,「東北人大金鍊子小手錶」,「河南人偷井蓋」,這些說法似乎會天然引起東北人和河南人的反感,可以看到不同省市的人會相互攻擊,「北京京巴犬」,「廣州猴子」,還有強烈的國家意識,比如攻擊台灣、美國,強烈的民族意識,比如攻擊其他民族、種族,這些都是人們基於利益的本能發作。自然,這些都是無意識而為之,人們並不是特意選擇了這些做法,而只是內心潛藏的不自覺的動機。這就意味着,當你無意識而為之的時候,你可能聽從了自然的召喚,聽從了你的基因的安排,在按照複製機制行事,而不是為了你自己、你的家人、你的人類夥伴的利益或者精神上的幸福。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有些人有意選擇不生孩子的時候,才表現出對基因的不屈服,戰勝了基因的力量。

智能是一種算法。那麼,在群體中,也難免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會存在少量的人,帶有通過欺騙或其他犯罪手段來獲得利益的傾向。是否這些只是群體自然振盪導致的一種偏離而不是一種遺傳的策略?或是否這些只是群體環境導致的一些人的後天選擇策略而不是一種天然的傾向?這些因素混雜了幾個問題,其一,在一種通過不良手段能夠獲得利益的情形中,一個普通人也可能選擇欺騙,只要這個利益達到他的"閾值",也就是通俗所謂「每個人都有一個價格」的說法,但最多只能說絕大多數人都有一個價格,有些人是無價的,比如蘇格拉底,對他來說,正義大過自己的生命,更別提「價格」了。這能解釋有些時候平時好好的一個人犯罪的原因。其二,有些人更少empathy的能力或更大攫取自己利益的傾向,可能和自己幼時的成長環境有關。也就是說,存在一種生存策略,有的人在嚴酷的生存環境中,被塑造了這種傾向;如果長大後依然處於一種匱乏的環境中,比如貧民區,那麼犯罪的成本就很低,而收穫可能高。這就解釋了為何貧窮滋生犯罪。其三,我以為確實存在這樣一種遺傳傾向,即天性擅長跟別人打交道,能夠通過交往利用他人,獲取自己利益。這能解釋很多所謂奸商、沒有道德的成功人士。比如Trump在撒謊上毫不羞恥。往往這類人中也會出現成功人士、政治和經濟經營,比如成功學大師、各路教主、能人異士、大商人、大官。

關於智能包含大量的程序模塊。小模塊組成大模塊,大模塊組合成大腦。模塊之間存在各種合作和競爭。合作不用說,競爭的一個明顯例子是,人們有時候會發現自己處在不同的利弊權衡之間。智能的一個特點是,大量信息處理在意識的spotlight之外進行,作者的一個說法是一切鏈接一切(應該是在模塊內和模塊間形成一種權重,最接近的放電最強),能夠形成並行處理,造成效果一是快,二是可能形成創新。這就涉及具體的工作方式,比如William Calvin提到的pattern放電,Damasio談到的mental imagery。有時候我們看着面熟,然後能夠突然想起來,屬於spotlight之外在尋求某個pattern放電來提供答案。有時候也線索過弱,找不到這個pattern。我應該找時間和 Searching For Memory: The Brain, The Mind, And The Past對應來看記憶。Pinker提到,天才需要一段時間遠離工作或問題,就像羅素說自己在研究完之後,需要一段時間不再接觸這個問題,然後會文思泉湧,Pinker解釋說這不是說這些材料在潛意識中發酵,然後孕育出靈感,而是因為大腦進入疲勞期,需要休息。人工智能在單個功能上或許能夠仿造自然智能,但是無法做出類人機器人,我想是因為無法做出足夠複雜的算法程序所致。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能力存在局限,而且大腦本身不是用來研究知識的,而是用來輔助生存的。所以人類的大腦在與人打交道上體現出超級能力,我們在生活中看到,人們不擅長學習知識,但是不缺少各種跟人打交道、占便宜的小聰明。所以,人類在道德問題上,在學習科學知識上,一直存在困難。人類確實在走向文明,Pinker說人類用自己的一部分智力來對付另一部分智力,比如用道德限制自己的自私本能,用法律來限制自己的犯罪衝動。

智能存在一些基礎,比如用最基本的空間、force, agency and causation作為building blocks來思索,構成其他部分思維,比如經驗之外的世界表徵或抽象概念。而categories,應該是人類的一種onboard equipment,天生的能力,包括一種fuzzy categorization,比如蔬菜,沒有明確的定義和分界線,有些有,比如女人。也就是說,智力基本上是ecological rationality或ecological intelligence,吉仁澤在《簡潔啟發式》中已經對這種生態理性給出分析和說明。也就是說,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智慧,並非一種通過抽象、邏輯來尋求真實的智慧。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在邏輯上,即使是專家學者,也經常出現錯誤。Kahneman等人所做的相關研究,包括概率邏輯題,雖然大部分人做不對,但是並不表示人類的愚蠢,而是因為人類的智慧不是來幹這個的,而是處理現實生活中問題的。比如當概率被修改為頻率時,人們的表現就好很多。

在Calvin的書中提到人們提出的對抗進化論的新理論時量子理論,Calvin說這是搞錯了理論的層級。本書中Pinker提出的新理論變成了「自組織效應」。Baldwin效應值得注意,Pinker說可能是人的智力出現的原因。 Pinker提到,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大革命和大躍進表明,那個時候,人才是真正的現代人,10萬年前(應該是20萬)只是Anatomically modern human,而前者是behavioral modern human。Pinker持漸變論,而不是突變論。 文化和生物,文化進化和生物進化的關係,Pinker談的不詳,可見寫這本書的當時還沒有確定。這個問題也相對困難。一則就是meme的問題。能夠自我複製的都能夠長時間存在,所以能否複製的idea也同樣如此。二則涉及Baldwin效應,人類能夠學習,甚至學習變得異常重要。這就導致必然存在很多mindful niches,比如worldview和cosmology,從而導致了像theology這樣促生的宗教的傳播壯大。反過來說,meme本身還促成了群體規模的擴大。任何人群,達到一定的規模之後,都會自然分裂。我以為這和澳大利亞的圖騰有關,通過圖騰造成了imagined community。三則,meme本身涉及兩種特性,一是適應性,如果能夠促進個體獲益,就能夠得到存留。但同時還可以是一種寄生meme,比如一些病毒meme。四則,文字的出現的導致一個巨大的雲存儲。人類除了接受父母家庭環境影響之外,還可以有一個知識的獲取。Pinker提到,這應該是超出大腦進化來的功能的一種應用。但是,看起來知識的應用只是其中之一,還有其他超出進化的應用,比如毒品,用於獲取快感;色情用品,用於獲取快感;藝術,用於獲取快感;還有哲學,用於獲取快感。一般原因是人類的文化進步太快,生物進化跟不上。大腦的進化只是用於原始人,而不是現代人。現代人帶着原始人的大腦,在新環境中舊本能發作,於是忍不住吃成大胖子,忍不住吸毒獲得快感,忍不住犯罪,在現代社會中的jungle men出現諸多問題,其實是一種自然的結果。所以,人類的救贖可能在於靠自己的智能來設定一些新環境或新條件,來限制、抑制自己的原始本能。甚至最好發明一些藥物,就像對抑鬱症的治療,應該也能治療暴力衝動、性變態、偷竊、詐騙、搶劫等。

在這個意義上看,人類竟然能發展出美、知識和道德,尤其是道德,確實是一件讓人高興的事。很多人的看法剛好相反,看到的是人類身上竟然還有殘忍、犯罪、自私、野蠻。我對於人的工具性這一點一直有點悲觀,但是看到有些女性為自己沒有生孩子,沒有成為傳宗接代的工具感到高興,我也不由得受到一點影響,戰勝我基因賦予我的尋求更高更美導致的悲觀,用邏輯告訴我自己,把這自我的出現、美德的出現,也同樣看做是一種以萬物為芻狗的自然中一種文明的花朵。畢竟,一切都是從ruthless fitness-maximizers,到出現為美、為道德和為真理而活者的想法和人,真的是一種進步。我非常想跟這些人一起生活,可惜直到今天我依然還不認識任何這樣的活着的人。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