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神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內容簡介
Netflix同名美劇第一季已完結,續訂第二季。
FBI傳奇特工親口講述歷史奇案。
國內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李玫瑾教授作序推薦。
有「美國現代福爾摩斯」之稱的聯邦調查局調查員約翰•道格拉斯結合親身經歷寫就的案件剖析,從犯罪心理角度展現了系列罪犯的不同側面,情節精彩紛呈、扣人心弦。熱播美劇《漢尼拔》和《 犯罪心理》中的角色刻畫借鑑了《心理神探》一書中的很多案例,而本書改編的同名美劇、由著名導演大衛•芬奇執導的《心理神探》也將於2017年10月播出。
捕獲兇手的唯一方法是學會像他們那樣去思考
把你自己擺在獵手的位置。
訓練有素的獅子必須能夠觀察出羊群中某隻羚羊的弱點。某些人的情況正是如此。假如我是一名兇手,就會每天外出尋找獵物,尋找下手的機會。比方說,我走進遊戲機廳,一眼看去有五十多個孩子在玩遊戲。此刻,我必須成為獵手,成為畫像師,勾勒出那個潛在的獵物。我必須清楚這五十多個孩子中哪一個易受攻擊,有可能成為受害者。我必須訓練自己從這個孩子的手勢、表情、姿勢里捕捉線索。而且,我必須在一瞬間內完成這一切。
行為反映個性。
在所有暴力犯罪中,連環殺人犯和姦殺犯往往是最不可思議、最令人恐慌和最難以捕獲的。而他們留下的反映個性的蛛絲馬跡,也將使我們獲得一種新型武器,可以用來詮釋某些類型的暴力案件,並藉此追緝、逮捕和起訴兇手。在作為一名聯邦調查局特工的大部分時間裡,我就在努力開發這種武器。
什麼樣的人會做出這種事情?
自文明開創以來,每一件駭人聽聞的犯罪案件無不牽涉這樣一個冷酷的基本問題。把自己擺在這些傢伙的位置,抑或揣摩他們的心理活動,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根本不好玩。我們在犯罪現場看到的每一樣東西都使我們對那個作案者有所了解,通過儘可能廣泛地研究各類案件並與兇手本人交談,我們學會了破譯那些線索,就像醫生評估不同的症狀以診斷病情。有時候,捕獲兇手的唯一方法便是學會像他們一樣去思考。
作者簡介
約翰•道格拉斯:美國聯邦調查局行為科學調查支援科創建人,任職聯邦調查專員25年,是美國頂尖的罪犯人格畫像專家,現代犯罪調查分析的開創者,被譽為「美國的現代福爾摩斯」。他同時也是《沉默的羔羊》《漢尼拔》等犯罪電影的專家顧問;著有《動機剖析》《頂級懸案》《你說我是誰,我就是誰》《變態殺手》等多部作品。
馬克•奧爾謝克:美國著名電影製片人,曾任多部紀錄片的導演及編劇,1994年憑《羅馬城》一片獲艾美獎最佳編劇獎。著有《愛因斯坦的大腦》《非自然死亡》《血族》等多部極受好評的懸疑小說。
原文摘錄
儘管你發現偶爾會有女殺人犯,但你會注意我提到的所有系列謀殺案或者強姦殺人案的作案者都是男性。有一項研究表明,幾乎所有的系列殺人犯都有受過性虐待或身心虐待的經歷、吸毒或者酗酒等機能礙以及與之有關的毛病。在處於同樣糟糕背景的情況下,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受到虐待或者猥褻。為什麼沒有多少女孩像男孩長大後那樣去犯罪?像艾莉恩·武奧諾斯那樣被指控在佛羅里達的州際公路上殺害男子的女系列殺手少到了可以忽略不計的地步。 對這個問題我們的把握性還不大,因為人們還沒有對此做過深入的研究。正如有些人所猜測的,它可能與睾丸素水平以及其他荷爾蒙和化學物直接有關。我們只能根據我們的經驗肯定一點,女子似乎使她們經受的緊張性刺激內在化了。她們不向他發泄,而往往以酗酒、吸毒、賣淫和自殺的方式來自懲。有些女人可能在自己家裡對家人不斷施行心理或身體上的虐待,就像埃德·肯珀的母親顯然做過的那樣。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看,這是非常有害的。事實是,女人不像男那樣去殺人或者做出任何類似的舉動,她們另有發泄的方式。 我們在評價他人並且不假思索地作出判斷時,所運用的常識性假設、語言線索、身勢語等等並不適用於精神變態的反社會者。 支配、操縱、控制。這些事連環殺手的三大格言。他們的行為思想均是以有助於充實他們過於乏味的生活為嚮導的。
書評
1946年,芝加哥一名中年婦女在公寓中被殺。這起案件當時並沒有引起人們過多的關注,直到次年12月,又發生了一起類似的案件。離奇的是,這次兇手用死者的唇膏在牆上留言:蒼天在上,務必在我屠殺更多人之前逮住我,因為我無法控制自己!其後不久,更為殘忍的謀殺案發生了:一名年僅6歲的小女孩從家中被脅迫帶走,遇害並被分屍,屍體被扔到下水道中。當時,警方尚未發現這三樁案件是由同一兇手所為。 小女孩被害案傳出後,芝加哥市人心惶惶。坐立不安的人群中,有一個名叫羅伯特•雷斯勒的男孩,只比被害小女孩大三四歲。愛看偵探片的雷斯勒對案情深感恐懼,然而又為之吸引,並和同伴們玩起相關的偵探遊戲。 這樁「世紀大案」的兇手威廉•海倫斯最終因入室行竊被捕,並因被意外搜出此前幾齣案件的謀殺證物而落網。海倫斯當時年僅17歲,是芝加哥大學的學生,他「頭腦冷靜,非常聰明,也沒有精神病」,殺人後也「平靜如常」。這些都引起雷斯勒強烈的好奇心。他在長大後並未將此案丟在腦後,反而對兇手的留言記憶猶新。羅伯特•雷斯勒後來成為FBI犯罪學專家,也是《FBI心理分析術———我在FB I的20年》一書的作者,對他來說,海倫斯的留言是他冥冥之中加入執法行列並成為犯罪分析專家的一個重要契機。 雷斯勒在FBI做過幾年特工後,來到匡提克的聯邦調查局國家學院,並在導師退休後接管了行為科學調查組。他最初主要擔任教學工作,並利用犯罪心理側寫幫助執法人員辦案。心理側寫是指犯罪心理學專家從作案者的心理狀態思考,分析兇手是個什麼樣的人,會在何時何地進行下一次作案等信息,通常用於連續作案和懸案。揣摩罪犯的作案動機一向是雷斯勒興趣所在,為了獲取更多的一手資料,雷斯勒和同事一道,在監獄中走訪了許多連環殺手和暴力罪犯,後來又憑藉多年累積的經驗,幫助F B I建立了一個全國暴力犯罪分析中心,通過這個不斷完善的犯罪方法和動機的資料庫,協助偵破那些懸而未決的案件。 《FBI心理分析術》除了提及作者的職場生涯和他對FBI內部一些官僚作風的不滿,其精華部分還是雷斯勒的兇手訪談。而雷斯勒的走訪對象之一,就是當年令他印象深刻的威廉•海倫斯。不過,雷斯勒承認,這並不是一次成功的訪談。海倫斯當初為了逃脫死刑,供認自己所犯罪行並以心理問題為由而避免上庭,被判終身監禁,儘管陪審團無人「相信這套說辭」。海倫斯後來成為模範犯人,在監獄裡修完學士學位並繼續攻讀研究生課程。但在雷斯勒面前他拒不認罪,並以罪犯的楷模自居。和雷斯勒一同走訪海倫斯的同事、後來被譽為「現代歇洛克•福爾摩斯」的約翰•道格拉斯(此人另有一本類似的著作《心理神探》,可和《FBI心理分析術》對照着看),甚至被海倫斯的雄辯打動,以致一回到匡提克,他就查閱了所有的案情檔案。而他查到的,不過是包括海倫斯指紋在內的鐵證罷了。 行為科學調查組的工作高風險、高回報,顯然不是誰都能勝任得了的。對連環殺手的訪談往往是一項不可預料的沉重負擔,以致作者本人和他的同事都曾經莫名其妙患上包括心臟病在內各種的疾病,飽受折磨。事實上,執法人員和受訪犯人之間的關係多少有點弔詭。雷斯勒在書中引用了一句尼采的話「與魔鬼作戰的人要謹防自己因此而變成魔鬼。如果你長時間地盯着深淵,深淵也會盯着你」並以此和他的學生們共勉。 有些連環殺手非常聰明,在和執法人員談話的過程中反而居於主動地位,利用對方的弱點或欲求將他們哄得團團轉,使之最終一無所獲。雷斯勒有位同事就在和某位兇手接觸後就表現得行為異常,禁止其他人和兇手接觸並「教給對方減輕死刑判決的方法」。兇手死後,他甚至悲痛欲絕。看過《犯罪心理》這類影視劇的讀者知道,該探員恐怕已經患上「斯德哥爾摩綜合徵」,心理上已經被兇手控制和操縱,產生信任感了。 作者寫道:「這名探員之所以如此反常,是因為這個犯人對人性有非凡的洞察力,他能夠憑藉這種天賦操縱他人心理並把我們的探員變成了他的俘虜。」這不禁讓我們想起《沉默的羔羊》中如大神般聰明絕頂而又內心強大的漢尼拔博士。在這裡,戲劇來源於生活絕對不是句空話。雷斯勒本人就是《沉默的羔羊》、《漢尼拔》這類著名驚悚、犯罪電影邀請的顧問和專家,片中很多細節都是取自雷斯勒等人提供的犯罪史上有跡可循的案例。也因此,訪談,很多時候就是執法人員和罪犯之間的心理較量。要從訪談中有所收穫,了解案犯的心理和作案規律,就得有和魔鬼虛與委蛇的耐性,但又必須果斷掌握談話的主動權,而不至於被犯人的話牽着鼻子走。 「連環殺手」這個名詞是由雷斯勒創造出來。雷斯勒認為:「普通人對連環殺手有個普遍的誤解,認為他們殺人是因為雙重人格,如果他們被治好,就不會再殺人了。但事實並非如此……殺戮是他們的夢想,他們永遠不會滿足,只會不斷進行下一次的殺戮。這才是『連環殺手』的真意所在。」對於連環殺手來說,殺人動機往往起源於他們自幼被壓抑的心理。他們起初只是心生幻想,然後漸漸把這些幻想付諸現實且越來越精於此道,胃口也越來越大。這些人常有流連往返於案發現場的愛好。而當他們入獄後,他們有足夠的時間(不是等待被判死刑,可能就是終身監禁)去回味那些作案細節,推敲自己的作案手段和警方的作為並尋找出應對之辭。對於這類案犯,測謊器往往不是他們的對手。 在雷斯勒看來,和這類犯人打交道,你既不能任其胡說八道,又必須努力找出對方性格或經歷中較為積極之處,哪怕這很難。在投其所好、適當讓步和軟硬兼施之外還需要堅持立場,伺機提出關鍵的問題。通過一系列提問,通過各類犯罪心理研究方面的精英介入,行為科學調查組藉此找出兇手的行為模式並在日後通過心理側寫為辦案人員提供幫助。 儘管像雷斯勒這樣的專家和他們的工作後來越傳越玄,有被媒體過分誇大的嫌疑,心理分析工作卻絕非可有可無。除了殺手訪談,書中還提供了不少素材,闡述在真實案件中,作者如何運用心理側寫來描繪兇手特徵,幫助辦案人員鎖定疑犯。對讀者來說,成功的心理側寫看似無中生有,不可思議,甚至這在受到幫助的警方看來,有時也近乎神奇。其實,這和作家所謂靈感迸發類似,是調查組人員通過經驗積累培養出來的創造性思維。這也正是作者強調心理側寫最初還只是門藝術,還不夠科學的原因。 此書由雷斯勒同一名職業作家合著,全書內容豐富,可惜編排未必合理,有些地方前後重複,容易令人不得要領。儘管如此,對任何一位對於FBI或犯罪心理感興趣的讀者來說,此書仍是不容錯過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