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概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心的概念》,現代西方分析哲學的重要著作。吉·賴爾著。1949年由巴恩斯——諾布爾圖書公司出版。中譯本1988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劉建榮譯。
內容簡介
本書中譯本約26萬字,由導言和10章構成,各章分別論述了笛卡爾的身心二元論、知道怎樣與知道什麼、意志、情感、意向和事件、自我認識、感覺與觀察、想象、理智和心理學。指出:從笛卡爾以來哲學中就存在着一種身心二元論或者說:「機器中的幽靈說」的神話。這種神話認為,物理世界是可以用機械論加以描述的對象世界,心靈則是與物理世界相對立而又並存的負機械論的世界。於是便產生了心物關係,心決定物還是物決定心、如何認識他人之心和如何斷定我之外的他人存在等無法解決的問題。作者指出,這種神話的根源在於犯了重大的範疇錯誤,也就是搞錯了語句的邏輯類型。心和物不屬同一邏輯範疇,正如「招生辦」和「大學」不屬同一邏輯範疇一樣。本書從日常語言的句法分析入手,指出含有「精明的」、「愚蠢的」、「謹慎的」等心理謂詞的句子描述的既是人的物理行為,也是人的智力行為(或心理行為)。一種智力行為的實現並不需要也不可能有一種在先的心理活動的存在作為條件(原因)。日常語言無須設定心靈的獨立的負機械論的存在。這樣身心就不再是一種邏輯上對立並存的範疇,所謂認識他人之心不過是認識他人的行為方式、傾向和技能。另外他還詳細分析了意志、意識、感覺、情緒等詞在日常語言的用法,認為通過這些概念的日常使用我們並不能得到發現隱秘的內心過程或狀態的特許途徑。可見,哲學家們的一貫認識和一貫理論是毫無根據的。認為通過以上分析就確定了心理概念的邏輯地理學,亦即使用這些概念的命題的邏輯。這一工作可以避免人們在語言上的誤用,消除形而上學的混亂和假問題。本書表明了鮮明的反形而上學立場,整個理論具有明顯的物理主義和行為主義特色。
作者簡介
吉·賴爾(Gilbert Ryle1900—1976),英國哲學家,現代分析哲學日常語言學派的代表之一。曾就讀於英國牛津大學。畢業後在該校執教,曾任形而上學教授、韋恩弗利特講座教授。自摩爾退休之後,接任西方著名哲學雜誌《心》的主編。一生著述甚豐,影響較大的還有:《系統地使人誤解的表達式》、《哲學論證》、《困境》等。
工具書的特點
1、從編輯目的而言,它主要供查考、檢索而非通讀[1]。
2、從編排方法而言,工具書總是按某種特定體例編排,以體現其工具書性,易檢性。
3、從內容而言,廣泛吸收已有研究成果,所提供的知識、信息比較成熟可靠,敘述簡明扼要,概括性強[2]。
視頻
心的概念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工具書,絕不像你想的那樣簡單,人民數字聯播網,2020-05-13
- ↑ 工具書的特徵,豆丁網,2016-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