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昨行和張十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憶昨行和張十一》 |
作品名稱: 《憶昨行和張十一》 創作年代: 唐代 文學體裁:詩 作者:韓愈 |
《憶昨行和張十一》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韓愈的一首七言古詩作品。[1]
該詩主要表達作者韓愈對當前吏治腐敗、奸臣當道的情況表示憂心忡忡而又無可奈何的心境。
詩詞正文
“ | <憶昨夾鍾之呂初吹灰,上公禮罷元侯回。車載牲牢瓮舁酒,
並召賓客延鄒枚。腰金首翠光照耀,絲竹迥發清以哀。 青天白日花草麗,玉斝屢舉傾金罍。張君名聲座所屬, 起舞先醉長松摧。宿酲未解舊痁作,深室靜臥聞風雷。 自期殞命在春序,屈指數日憐嬰孩。危辭苦語感我耳, 淚落不掩何漼漼。念昔從君渡湘水,大帆夜劃窮高桅。 陽山鳥路出臨武,驛馬拒地驅頻隤。踐蛇茹蠱不擇死, 忽有飛詔從天來。伾文未揃崖州熾,雖得赦宥恆愁猜。 近者三奸悉破碎,羽窟無底幽黃能。眼中了了見鄉國, 知有歸日眉方開。今君縱署天涯吏,投檄北去何難哉。 無妄之憂勿藥喜,一善自足禳千災。頭輕目朗肌骨健, 古劍新劚磨塵埃。殃消禍散百福並,從此直至耇與鮐。 嵩山東頭伊洛岸,勝事不假須穿栽。君當先行我待滿, 沮溺可繼窮年推。 > |
” |
— <《憶昨行和張十一》>,<詩詞名句網> |
作者簡介
韓愈[2](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累官監察御史。貞元十九年(803年),因論事而被貶陽山,後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諡號「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並從祀孔廟。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在舊《廣東通志》中被稱為「廣東古八賢」之一。[3]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4]。
韓愈是北魏貴族後裔,父仲卿,為小官僚。韓愈3歲喪父,後隨兄韓會貶官到廣東。兄死後,隨嫂鄭氏輾轉遷居宣城。7歲讀書,13歲能文,從獨孤及、梁肅之徒學習,並關心政治,確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貞元八年(792年)進士及第,先後為節度使推官、監察御史,德宗末因上書時政之弊而被貶。唐憲宗時曾任國子博士、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四年(819年)因諫阻憲宗奉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穆宗時歷任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韓愈在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憲宗元和時曾積極參加討伐淮西叛藩吳元濟的戰爭,任裴度的行軍司馬。他在思想上崇奉儒學,力排佛老,同時宣揚天命論,認為「天」能賞善罰惡,人只能順應和服從天命。他的這種有神論思想,適應了鞏固封建統治的需要。
長慶四年(824年)八月,韓愈因病告假。同年十二月二日(12月25日),韓愈在長安靖安里的家中逝世,終年五十七歲。獲贈禮部尚書,諡號文。次年三月,葬於河陽。韓愈陵園(韓愈墓)位於河南省孟州市城西6公里韓莊村北半嶺坡上。此地北望太行,南臨黃河,是一片丘陵地帶。[5]。
視頻
參考資料
- ↑ 《憶昨行和張十一》 詩詞文句網
- ↑ 《韓愈機簡介》 古詩文網
- ↑ 韓愈為什麼能成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1-01-14 22:06
- ↑ 品讀 韓愈·《師說》 騰訊視頻;2015年09月10日
- ↑ 「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韓愈陵園」景區 本地二三事;2017-11-210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