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憶王孫·刺桐花底是兒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憶王孫·刺桐花底是兒家納蘭性德 〔清代〕[1]

刺桐花底是兒家,已拆鞦韆未採茶。睡起重尋好夢賒。憶交加,倚著閒窗數落花。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開花的刺桐樹下就是我的家,鞦韆剛剛拆下新茶還未採摘。睡覺時做了好夢,只可惜醒來美夢卻渺茫難尋。本想倚靠着閒窗,靜數落花,但腦海里卻滿是關於兩人在這窗前依偎看花的回憶。

注釋

憶王孫:憶王孫:詞牌名,或名《念王孫》。此調創自李重元,取詞句「萋萋芳草憶王孫」末三字為調名。單調三十一字,五句五平韻。

刺桐(tóng):樹名。亦稱海桐、木芙蓉。落葉喬木,花、葉可供觀賞,因枝幹間有圓錐形棘刺,故名。

兒家:古代代年輕女子對其家的自稱,猶言我家。

已拆鞦韆:舊俗於寒食清明後拆鞦韆,表明是晚春時節。

賒(shē):渺茫、稀少。

交加:謂男女相偎,親密無間。前蜀韋莊《春愁》:「睡怯交加夢,閒傾瀲灩觴。」

創作背景

趙秀亭、馮統一《飲水詞箋校》載:「刺桐花』云云,皆設想之詞。性德詞中,多有此類。此詞當作於早期,疑為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前作。」

納蘭的妻子盧氏本生長於廣東,是名副其實的「南國素嬋娟」,而納蘭生命中的另一紅顏江南才女沈宛,則是烏程(今浙江湖州)人士,因此,無論是盧氏還是沈宛,都與納蘭眼前的刺桐一般,是生長於南國的佳人知已。看到佳人故鄉風物,納蘭懷人之心油然而生,便擬小女子口吻寫上一則懷春之事。

賞析

這是一首懷人之作,寫年輕女子期盼與心上人相守相聚的懷春之事。詞人只輕輕幾筆的勾畫便使意象鮮明,境界全出。「倚著閒窗數落花」之結語,形神俱到,確是精妙的收束。通讀全詞,清新自然,明白如話。[2]

首句點明主人公身份:年輕女子。 「刺桐花底是兒家」,寥寥數語,聽來無不給人以溫柔旖旎,天真爛漫之感。接下「已拆鞦韆未採茶」一句,點明時令。古時,二月以後農事漸忙,故古人常於寒食清明後,拆掉鞦韆。鞦韆既拆,新茶未采,正是晚春時節。「睡起重尋好夢賒」,寫少女春夢。醉眠之中,她做了好夢,但是醒後,美夢卻渺茫難尋。「憶交加,倚著閒窗數落花。」這句「憶交加」點明了好夢為乃是「交加」之夢。睡夢之中,全是與心上人相守相聚的情景,醒來之後,卻只有回憶。本想倚靠着閒窗,靜數落花,但腦海里卻滿是關於兩人在這窗前依偎看花的回憶。

這首小令與納蘭其他作品的風格截然不同,倒與南宋中期楊萬里的詩(如《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頭。」)有所相似,採用白描的手法,用近乎口語的語言,描寫生活細節的小情趣,生動地刻畫出了一個情竇初開的渴望與心上人廝守的小兒女形象。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彩奪目的一席。他生活於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於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嚮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於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參考文獻

  1. 古詩文網. 憶王孫·刺桐花底是兒家. 
  2. 納蘭苑 搜狐網. 納蘭詞賞讀. 2019-03-13 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