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憶荷香(李春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憶荷香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憶荷香》中國當代作家李春生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憶荷香

裁縫的女兒荷香,她和我年紀一般大,那時也就十歲左右吧。兩隻小辮子扎着蝴蝶結,跑起來蝴蝶好像在飛舞,總喜歡笑,笑的時候臉蛋上有兩個甜甜的小酒窩。我們曾在一幢老宅里比鄰而居,在同一所小學讀書,一起在老街小巷裡玩耍。後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動員城裡的閒散人員落戶農村時,她隨父母搬到鄉下去了。

她父親是個裁縫,身體不好,有哮喘病,家裡還有兩個弟弟,家中的收入僅靠她父親手工替人縫製衣服。那年頭穿衣服,都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添製衣服的人家很少,生活拮据是後來她們一家離開城鎮去鄉下的原因。記得在臨街的這座深宅大院裡,當時住着四、五戶人家,荷香一家住在後院低矮的原來堆放雜物的小房子裡,因為那間屋子的租金最低。

這幢經歷二百多年風雨的老宅,雕樑畫棟,古色古香。四扇雕花格子門把前後兩棟隔開,中間隔着寬大的天井。在客廳的牆上還高高懸掛着一塊嘉慶皇帝御賜的牌匾,硃砂紅的底子刻着四個鎦金大字:「欽差大臣」, 不難看出當年這裡的美輪美奐和主人的顯赫身份。隨着歲月的更替,舊時王公大臣的府第,已然成了尋常百姓家。記憶中的荷香仿佛和這幢老屋一起,已經深深鐫刻在我的心海中,如今老屋雖然不在,荷香也是一別音容兩渺茫,童年往事卻依舊在記憶中鮮活着。

那時的老街總是喧鬧的,人來人往熙熙攘攘,許多手藝人憑着一技之長在街頭掙錢養家糊口,修鎖配鑰匙、補鍋補傘、茶壺換底。還有演木偶、看西洋鏡的。西洋鏡是一種民間遊戲器具,匣子裡面裝着畫片兒,匣子上放有放大鏡,可以看放大的畫面。 因為最初畫片多是西洋畫,所以叫西洋鏡。星期天不上學,我和老宅子裡的孩子們,當然也有荷香,一起去街上看西洋鏡。圍着一個大箱子,箱子的一邊有幾個小洞,把眼睛湊上去看,看一次要花二分錢。

街上有琳琅滿目的小吃,糖葫蘆、用糖稀澆的糖畫…,糖畫是用紅、白糖加上少許飴糖放在爐子上用文火熬製,熬到可以牽絲時即可以用來澆畫。做糖畫的人用小湯勺舀起溶化了的糖漿,在石板上飛快地來回澆畫出造型,如美猴王、豬八戒和各種小動物,都畫得栩栩如生。糖畫漸漸冷卻,隨即用小鏟刀將糖畫鏟起,粘上竹籤。我和荷香常常只是站着看,卻很少有錢買。

記得有一次,我和荷香一人買了一個小香瓜,就是那種很香甜的小麥香。賣瓜的人幫我們削掉瓜皮,用刀把瓜劃開幾辨,我們捧在手上有說有笑的吃着。被幾個上街玩的同學看見了,他們拍着手起鬨,故意亮着嗓子喊:「哈哈,快來看,他們好親熱呀!」,把荷香笑得滿臉通紅,慌忙跑進旁邊的小巷。

夏天的夜晚,各家各戶都在老宅後院裡乘涼。吃過晚飯,先把院子的地面潑幾盆井水降溫。放上竹榻,有的人家用長板凳擋上門板,大板凳小椅子放滿了院子,大人小孩躺的躺坐的坐。在夏夜的星空下乘涼。大人手搖蒲扇,邊扇風邊趕蚊蟲,談論着街頭巷尾的趣事。靜謐的夜,只有牆角的蟋蟀此起彼伏的唱着歌。

荷香是學校歌詠隊的,嗓子特別好。那是「六一」兒童節前幾天的一個晚上,乘涼的時候她在院子裡練唱,準備「六一」那天學校慶祝會上表演。「月亮在白蓮花般的雲朵里穿行,我們坐在高高的谷堆旁邊,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荷香的歌聲在老宅的院子裡迴蕩,天上的星星也眨着眼在聆聽。牆角里的蛐蛐也似乎沒有了聲音。接着又唱起:「讓我們盪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海面倒映着美麗的白塔,四周環繞着綠樹紅牆…」。乘涼的鄰居們津津有味地聽着,嘖嘖稱讚荷香將來有出息,能成為歌唱家。在朦朧夜色里,我看見荷香望了我一眼,眼睛裡流露出滿滿的幸福。我有些嫉妒她,心想我的朗誦也不錯,這次慶祝會也有我的朗誦表演,一定不會輸給你。不過,說實話我還真是很喜歡聽她唱歌。

[1]

作者簡介

李春生,安徽人,出生在五十年代,是一個愛好文字的老退休工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