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黃山(江繼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煙雨丹霞》是中國當代作家江繼祥的散文。
作品欣賞
煙雨丹霞
離別黃山二十多年了,黃山的美景、黃山風情經常在腦海里出現。
1997年11月,我有幸參加了在黃山市召開的華東六省一市學術交流會,期間遊覽了黟縣西遞村、屯溪老街和黃山,並了卻一樁多年的心事。
黃山古稱黟山,位於安徽省黃山市境內。黃山市以前叫徽州地區,1988年撤區設市,下轄屯溪、黃山、徽州三個區和歙縣、休寧、黟縣、祁門四個縣。
黃山,中國十大名山之一,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冬雪「五絕」著稱於世,堪稱「天下第一奇山」,素有「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之譽。
會議報到後的第一天,我們參觀了黟縣西遞村。西遞村位於黃山市黟縣,距離黃山市區50多公里,我們乘坐大巴車來到西遞村停車場。
走近西遞村口,我被眼前高大挺拔的牌坊吸引。這座牌坊叫胡文光牌坊,建於明萬曆六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據說朝廷為表彰胡文光做官三十多年,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而恩賜其在自己家鄉而建。可見自古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僅百姓喜歡,朝廷也喜歡。胡文光牌坊不僅是一座功德牌坊,也是西遞村的標誌性建築,更是西遞村的歷史見證。
一進西遞村,就可看見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建築群,這些古建築始建於北宋皇佑年間、發展於明朝景泰中葉、鼎盛於清朝康熙和雍正時期。古建築群以高牆深院、馬頭牆、精美磚雕木雕為特色,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築的精髓。一座座古建築造型優美、風格獨特,其結構之巧、布局之妙、建造之精、裝飾之美,是徽派古建築的典範,享有「中國明清民居博物館」之譽。
西遞村骨子裡的文明都寄托在建築之中,房屋樑柱、門樓、格窗上的雕刻無不充滿着歷史文化的底蘊。舉目皆是的磚雕遍布於門樓、影壁、花牆之處;琳琅滿目的木雕,仿佛就是徽派木雕的陳列館;正屋廳堂的古楹聯筆力遒勁、工整瘦硬,內涵哲理。這裡的每一雕一刻、一鑲一嵌無不展現精良的設計和精湛的手藝,每一處都是歷史的傑作,每一件都是藝術精品。
「西遞」這個名字的來歷是因整個村落東高西低,村邊的河水由東往西流,這裡也是古時候傳遞郵件的驛站,所以叫西遞。西遞村居民大多姓胡,相傳為唐太宗李世民的後裔,為躲避戰亂隨義祖逃到這裡而改姓胡,並就此繁衍生息,不斷壯大。
西遞村依山傍水,同自然融為一體。整個村落四面環山,自然環境十分優美,一眼望去非常乾淨。村中街巷沿溪而置,兩條溪流穿村而過。街巷均用青石鋪地,兩旁的建築淡雅樸素、錯落有致,粉牆黛瓦,古樸自然,盡顯徽風皖韻,宛若一幅中國水墨畫。
參觀完西遞村,晚上我遊逛了屯溪老街。屯溪老街坐落在黃山市屯溪區中心地段,距今已有數百年歷史。屯溪老街是目前中國保存最完整、具有宋明清三個朝代建築風格的步行商業街,被稱為「流動的清明上河圖」。
夜幕下的屯溪老街,人頭攢動,熱鬧非凡,伴隨着五顏六色的霓虹燈、閃光發亮的金字招牌、高高掛起的大紅燈籠,呈現出異樣的繁華和別樣的風采。老街東門口矗立着一高大的牌坊,門額上的 「老街」二字由當代書法家黃澍所寫。在牌坊門口右邊可以看到非常醒目的「老街第一樓」,是老街最有名的食府,鴻輝相間的古式酒樓仿着古徽州的飛檐翹角,造型別具匠心。這裡有地道的美食和各種特色小吃,如果您想品嘗正宗的安徽美食,老街第一樓是您的首選。
老街店鋪除了經營美食、徽州木雕石雕和剪紙工藝品,還有文房四寶、茶葉等土特產品。這裡有歙硯、徽墨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品,有「黃山毛峰」等享譽中外的名茶。歙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為歷代文人所稱道,蘇東坡評其「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瓜膚而縠理,金聲而玉德。」徽墨有落紙如漆,色澤黑潤,經久不褪,紙筆不膠,香味濃郁,豐肌膩理等特點,素有拈來輕、磨來清、嗅來馨、一點似漆、萬載存真的美譽。黃山毛峰,乃茶之極品、茶中之王,入杯沖泡霧氣結頂,湯色清碧微黃,葉底黃綠有活力,滋味醇甘,香氣如蘭,韻味深長。
老街「同德仁」老字號藥鋪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創辦於清同治二年。最初由徽州人程德宗和邵遠仁合夥開設,以批發中藥為主兼坐堂行醫,店名「同德仁」既包含兩人名字,還寓意着「同心同德,辦事仁義」。藥鋪開辦初期比較興旺,後因經營不善,難以維持。光緒十五年,經股東協商重組,由賬房程燮卿掌管,通過整頓內務,改善經營管理,主張貨真價實、貨暢其流、誠信待人,藥鋪重新得到振興。
老街依山順水,就地勢自然形成,街道走向略顯彎曲,由不同年代的建築構成整個街巷。其建築繼承徽州古民居的傳統建築風格,規劃布局、建築形式具有鮮明的徽派建築特色。建築體量大小相間,結構錯落有致,色彩古樸淡雅。路面為褐紅色麻石,兩邊的店鋪全為磚木結構,白牆青瓦,古色古香;窗欞門楣有磚雕木刻,技藝精湛;屋與屋之間是高高的馬頭牆,構成了徽派建築經典元素之美。
老街北倚黃山、南臨新安江。作為黃山市屯溪區重要發祥地的老街,是隨着徽商的興起逐漸形成而發展起來。元末明初,歙縣、婺源等地商人為方便土特產和食鹽中轉,在此建立棧房屯集貨物。明清兩個朝代,徽商崛起,老街憑藉地處皖、浙、贛三省交衢和新安江之畔的有利條件,成為徽州水陸運輸的交通樞紐,由此獲得迅速發展,各種商鋪、酒樓、客棧、茶館等應有盡有,商賈雲集,繁榮一時。
走在百年歷史的老街,感覺腳下的每一塊方磚、眼前的每一塊店招、身邊的每一間店鋪,都散發着江南古鎮的氣息,都張揚着古老的徽州文化。
會議結束的當天下午,我乘車來到黃山雲谷寺乘雲谷老索道上山。雲谷老索道地處黃山雲谷景區,1986年建成並投入使用,是黃山風景區第一條索道,下起雲谷寺,上至白鵝嶺。置身穿雲破霧的索道吊廂中,腳下陡峭的石壁、深邃的峽谷、淡淡的霧靄、蜿蜒的山徑、蒼翠的山林盡收眼底。
來到白鵝嶺,感受到黃山獨特的寧靜與神秘,這裡是觀東海雲海的最佳之處。每年11月至5月適逢東海溫濕氣流大量湧入黃山,與山間蒸發的水汽交匯,形成變化萬千的雲海世界。漫天的雲霧和層積雲,隨風飄移,時而上升,時而下墜,時而迴旋,時而舒展,構成一幅奇特而又美麗的雲海大觀。被雲霧籠罩的山峰時而顯露出來,層層疊疊,隱隱約約,宛若蓬萊仙境,猶如進入夢幻世界。
大概走了半小時,來到光明頂。光明頂是黃山的主峰之一,海拔1860米,為黃山第二高峰,與蓮花峰、天都峰並稱黃山三大主峰。光明頂相對平坦高曠,可近觀鰲魚、蓮花、玉屏、天都諸峰等景色,是黃山看日出日落、觀雲海的最佳地點之一。站在光明頂能遠望黃山三十六座山峰全貌,環顧四周全是連綿不斷的群山,綿延無盡的雲海,層次分明,仙氣瀰漫,仿佛置身天上仙境之中。
黃山日出,自古以來就被稱為天下奇觀。不到光明頂,不見黃山景。我在光明頂附近找了家旅店住下,準備第二天早上看日出。吃完晚飯,我租了件防寒的大衣,買了把照明的手電筒,在旅店打了個電話告訴住在黃山市黃山區(以前的太平縣)的叔叔,等我明天下山後去看他。這個叔叔是在我小時候,從安徽流浪到江西,差點餓死在我家門口,被我父母親發現而救了他一命,為此和我父親結拜為兄弟,表示願意將他的大女兒許配給我,後來我父親過世就一直沒有互相走動過。
早晨四點多,我穿着大衣、打着手電筒匯入光明頂的人流。這時光明頂已站滿了前來觀日出的人們,我走近擠成一堆密密麻麻的人群,找到一個能看到日出的位置。天色逐漸放亮,大家目不轉睛地注視着東方,忽然天邊透進一絲光亮,人群沸騰起來。終於一抹朝霞被太陽的畫筆塗上了天空,慢慢地像水彩一樣渲染開來,一時間漫天紅光,直到映紅了半邊天。不一會霞光萬道,群峰盡染,山頂一片光明,人們歡呼起來。
經過鰲魚峰,穿過一線天,登上百步雲梯,來到蓮花峰。蓮花峰是黃山第一高峰,海拔1865米。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早年在遊記中寫道:蓮花峰「居黃山之中,獨出諸峰之上,即天都亦俯首矣。」蓮花峰峻峭高聳,氣勢雄偉,主峰突兀,小峰簇擁,遠看像一朵蓮花仰天綻放,故名「蓮花峰」。
登上蓮花峰,如置身雲霄,江河一線、雲天一色,都在遠眺之中。俯瞰整個黃山,你會感受到人與自然的融合,你會忘記一切煩惱和紛擾,感受到內心的寧靜與安詳。蓮花峰頂四周護欄鐵鏈上掛滿了各式各樣的鐵鎖,有年輕情侶或恩愛夫妻攜手扣上的「連心鎖」,以表永結同心、百年合好;有和睦家庭相互連結的「全家福鎖」,以示全家幸福吉祥;有慈愛父母為孩子系的「長命鎖」,以望孩子長命百歲。
站在蓮花峰,俯瞰山下,巨壑萬丈,深不可測,令人心驚膽戰。遠眺綺麗壯觀的雲海,時而撞擊群峰,時而穿梭峽谷,時而飄浮天空。那白皚皚的雲海環繞着群峰,大小峰巔在翻滾的雲海中猶如剛破土的筍尖,有高有低,錯落有致,動感奇妙,如詩如畫。難怪郭沫若當年觀賞黃山雲海感嘆「瞬息萬變萬萬變,忽隱忽現,或濃或淡,勝似夢境之迷離。」
玉屏峰與蓮花峰相距兩公里左右,介於蓮花峰和天都峰之間,海拔1716米。玉屏峰壁如玉雕屏障,故名「玉屏峰」。玉屏峰是黃山中心風景之一,以玉屏峰為中心,可達景點三十多處,可望景點二十多處,可觀景點近百處。徐霞客稱讚玉屏峰:「左天都,右蓮花,背倚玉屏風。兩秀峰色,俱可手攬。回顧奇峰錯列,眾壑縱橫,真是黃山絕勝處。」
玉屏峰有一巨石平台,稱文殊台。文殊台平坦開闊,在這裡可以看到黃山峰海中各種怪石。它們形態別致,大小不一,大的就是一座山峰,小的如同盆景古玩。有酷似珍禽異獸的「孔雀戲蓮花」「松鼠跳天都」,有宛如人物的「姐妹放羊」「童子拜觀音」,有形同物品的「天上玉屏」「望夫石」,有以神話傳說而命名的「容成朝軒轅」「五老上天都」等等。這些怪石,爭相競秀,意趣無窮。
玉屏峰景區奇松較多,有稱作國寶的迎客松,有形似作揖的送客松,有形如仕女的陪客松,有像點頭致意的望客松等等。黃山迎客松是黃山十大名松中最著名的松樹,樹齡至少已有1300多年,是黃山「五絕」之一。一千多年來,黃山迎客松歷經風霜雨雪,頑強地紮根於岩石裂隙中,傲然屹立在巨石之上,依然永葆青春,始終風雨無阻地站在那裡招手歡迎世界各地來黃山旅遊觀光的人們。黃山迎客松是黃山的標誌性景觀,是安徽省的象徵之一,是象徵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和平友好的常青樹。
從黃山迎客松景點下來到天都峰的老道口有三公里左右,從老道口登天都峰,登山石級坡度在70度以上,最險處近乎90度。站在老道口,仰望那直插雲霄的山峰,看着那陡峭筆直的登峰盤道,猶如天降雲梯,令人望而生畏。天都峰與蓮花峰、光明頂並稱為黃山三大主峰,是黃山第三高峰,高達1810米。天都峰四周霧氣環繞,古稱「群仙所都」,意為天上都會,所以被命名為「天都峰」。天都峰拔地參天,險峭峻奇,氣勢磅礴,是黃山群峰之中最為雄偉壯觀、最為奇險的山峰。天都峰雖然高度不及蓮花峰和光明頂,但其雄偉博大之氣勢,堪稱黃山險峻第一高峰。 天都峰是鳥瞰黃山壯麗全景的最佳之處,因此有人說「不登天都峰,等於一場空。」
我路過天都峰登峰口,卻沒有登天都峰,一是為節省時間下山去看我叔叔,二是山太陡、確實有點害怕,未免有些遺憾,只能感嘆「奇險天都著,遙觀亦有緣。」告別天都峰,我沿着下山路往慈光閣方向走去,那裡有車可以直達黃山區我叔叔家。天都峰老道口距慈光閣車站還有幾公里,這段路全部為下坡石砌台階。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兩天連續的爬山感覺腿腳酸疼,感覺體力耗盡,感覺邁開每一步都很艱難。一路上,我只有堅持,只有轉移注意力,聽着林間鳥兒歡快的歌聲,看着路邊鮮艷的野花,喝着石縫裡甘甜的泉水,不知不覺走到了慈光閣停車場,這時人已經筋疲力竭。
傍晚我來到了叔叔家,嬸嬸為我準備了一大桌好菜,我和他們邊吃邊聊着。叔叔嬸嬸一共有五個女兒,老大叫景娣,老二叫招娣,後面的老三、老四、老五的名字最後都帶一個「娣」字,寓意着叔叔嬸嬸想要個兒子,但一直沒有達成夙願。第二天下午,我去了老大景娣家,當年我未參加工作的時候,互相寫信,共訴衷腸。此時物是人非,老大景娣已為人婦,生了孩子,分了新房。我呆着沒事幹,整整一下午在為她新房裝修刷牆。晚上她燒了一桌菜,將我灌醉。回到叔叔家,我躺在沙發上,把眼鏡壓壞了。
我依依不捨離開了黃山,心中無限感慨,卻不知如何表達。假如沒有牽掛,心底就沒有回憶,我不知何處投遞我的留念。歲月流逝,真情依在;千里之隔,隔卻不斷。
作者簡介
江繼祥,筆名大江東去、江影沉香、江晚莫愁;網絡詩人,發表詩歌七百多首,擅長寫舊體詩;業餘作家,發表散文、短篇小說等四十餘篇,有一部長篇小說發表;高級工程師,在國家和省級期刊發表論文三十多篇。
參考資料
- ↑ [中國作家網 (chinawriter.com.cn)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