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忘憂宮 (德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忘憂宮 (德國)
圖片來自travel

無憂宮(Schloss Sanssouci),源自於法文的sans(無)-souci(憂慮)。位於德國波茨坦,為勃蘭登堡[1] 地區波茨坦最著名的霍亨索倫家族宮殿。西元1745年至1747年根據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的草圖,設計洛可可式小型夏日宮殿。這個設計並由建築師喬治·溫徹斯勞斯·馮·克諾伯斯多夫(Georg Wenzeslaus von Knobelsdorff)授權。

到西元1840年至1842年,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將建築物規模再作擴大,並將兩邊側殿延伸。設計者為建築師路德因·佩修斯(Ludwig Persius),東側建築由建築師費迪南·馮·阿爾寧(Ferdinand von Arnim)授權監工。

199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無憂宮宮殿建築與其寬廣的公園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列入原因為:「無憂宮的宮殿與公園,可視為普魯士的凡爾賽宮」。她是十八世紀歐洲藝術運動的合成品,結合了當時君主制背景精神下的建築創意與地景設計。

君主制建築特色:為權力和榮耀的象徵,組成部分包括圓拱、拱頂和圓穹,最常使用的建築材料是磚、方形石塊和混凝土,並會對公共建築做些雕刻裝飾,還以一排排的柱廊組成建築物的正面,從建築物規模宏大、結構堅固看來,建築物的確有某種功利、炫耀目的。

無憂宮

建築在這葡萄山的無憂宮,無疑又一次體現了人與環境融為一體的和諧。早在十三世紀馬克勃蘭登堡地區已經及為普遍的葡萄種植園從未被皇家作為觀賞花園的裝飾。而在無憂宮, 這些普通的葡萄藤則成為了葡萄山梯形露台的中心裝飾。再配上山頂上那座小巧的精緻的宮殿,就更加的日臻完美。用腓特列大帝的話來講,它是我在葡萄山上的小屋。

對於無憂宮來說一年中最美的時節是夏季。每當這位普魯士國王站在的葡萄山上,如畫風景盡收眼底。而他身後則是可以讓他盡情享受和發揮個人才藝愛好的無憂之宮。而山坡上的無憂宮風車從1736年就已經矗立在那了,而它則成為了當時田園風情的一個標誌。腓特列大帝曾說過,那風車裝點了我的宮殿。

無憂宮中的中國樓

在無憂宮的一側,有一座雖不宏偉但金碧輝煌的亭樓,該建築被稱為「中國樓」(Chinesisches Haus)。中國樓是一座圓亭,周圍站立有各種亞洲形態的人物雕像,這些雕像都確確實實是鍍金的,(因此現在的普通旅客都禁止觸摸),包括整個亭樓外壁都用鍍金裝飾。中國樓頂部有根據中國傳說而想像製作的猴王雕像。

大帝喜好各種文化,對東方古國中國也充滿了好奇和嚮往,因此而建造此樓。他盡力搜集了各種來自東方的物品如絲綢和瓷器,以此裝飾自己的中國樓,在布置上力求奢華以對應自己心目中那個富裕華麗的東方世界。

但遺憾的是,他本人一生從未真正離開過歐洲,而同期的歐洲人對當時中國的相互交流又相當有限,因此在布置包括設計雕像時,都大量摻雜了西方人包括大帝本人對東方的想像成分,如果仔細觀察那些雕像,會覺得雖和所謂的中國人有些形似,但很多人物特徵都還有歐洲人的影子在裡面。

葡萄山梯形露台的規劃和布局

無憂宮著名的園林風景是由腓特烈二世決定在Bornstedt的南側山坡上建立梯形的葡萄山開始的。在這以前,這只是一塊種有橡樹的小丘。在軍曹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時期,這裡的樹木被砍伐,用於建築波茨坦市和加固泥濘的沼澤地帶。1744年8月10日腓特列大帝下令,將這片當時的「沙漠之山」開墾成葡萄梯形露台。

這片斜坡被規劃成六個寬闊的梯形露台。為了達到儘可能的利用太陽射線的目的,牆被建成了以台階為中心的微弓形狀。其中承重牆的牆面被更換,取而代之的則是來自葡萄牙意大利法國的單株葡萄藤。在168個玻璃罩子裡面,則被種上了無花果樹。梯形露台的前端則被綠色草坪覆蓋。並被種植上了紫杉樹,和灌木加以分割。120階台階(今天是132階)被建築在中軸線上,這個梯形露台被分成六個部分。山的兩邊並都建有坡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