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忠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忠孝,拼音zhōng xiào,漢語詞語,意思是指受忠於君國,孝於父母。中文名 忠孝 拼 音 zhōng xiào [1] 詞語解釋 受忠於君國,孝於父母 相關書籍 《孝經·開宗明義》

忠孝
圖片來自百度

目錄

1 解釋.2 出處.

解釋

受忠於君國,孝於父母。用明人袁可立的話說: 「為親而出,為親而處。出不負君,移孝作忠。處不負親,忠籍孝崇。」移孝作忠,完成的是儒家倫理的政治化過程,在「家」和「國」兩級共同體之間建立起溝通橋樑,而且,「忠籍孝崇」,表明個體在家的孝行程度也成為衡量對國的忠誠程度,這樣就時刻把個體與「國」這個龐大共同體的關聯具象化,無疑大大加強了個體對國的認同,把個體、家和國凝結成一個有機整體,也成為不同個體之間對「國」產生共同認同的凝結紐帶,這就成為後世維持大一統中國的認同基礎。

出處

1、《孝經·開宗明義》「終於立身」 漢 鄭玄 註:「忠孝道著,乃能揚名榮親,故曰終於立身也。」2、《東觀漢記·北海敬王劉睦傳》:「大王忠孝慈仁,敬賢樂士。」3、唐 韓愈 《潮州請置鄉校牒》:「人吏目不識鄉飲酒之禮,耳未嘗聞《鹿鳴》之歌,忠孝之行不勸,亦縣之恥也。」4、明 陳繼儒《袁伯應詩集序》:「伯應(袁可立子)真忠孝人也。」 [2] 5、清 陳夢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王風既降,聖教莫修,忠孝情衰,廉恥道喪。」6、清 吳偉業 《東萊行》:「 左氏 勛名照汗青,過江忠孝數中丞。

忠孝
圖片來自百度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