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忤 |
忤,wǔ,逆也,本作啎。從午,吾聲。今作忤。《後漢·鮑永傳》持正之忤。
<動>
(形聲。從心,午聲。本義:牴觸,不順從)
同本義 [be disobedient to]
又如:忤權(不屈服於權貴);忤物(觸犯人;與人不合);忤怨(牴觸而生怨);忤恨(違逆;反對);忤意(違逆心意);忤嫚(忤慢。違抗怠慢);忤觸(觸犯);忤鱗(直言犯上)。 明 王鐸《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節寰袁公神道碑》:"時,眾若沸羹,公(袁可立)事與忤。袁崇煥遣驛吊敵,公詬言於朝,朝議是公。"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公(袁可立)司理吳中,執簡柱下,上書忤當路,削籍二十六載。"
觸動 [touch]
臨風悼亡,忤愁心,匹鳥河洲上。--明·汪道昆《洛水悲》
交錯 [crisscross]
陰陽散忤。--《春秋元命包》
<姓氏>
稀有姓氏。
忤逆
wǔnì
[disobedient (to one's parents)] 叛逆;不孝敬父母
自小忤逆
忤視
wǔshì
[to look contrary] 逆視,對視
不敢與忤視。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忤
拼音; wǔ
解釋; 牴觸,不順從
出處; 唐·李朝威《柳毅傳》
注音; ㄨˇ
部首; 忄
基本釋義; 詞義
<動>
(形聲。從心,午聲。本義:牴觸,不順從)
同本義 [be disobedient to]
又如:忤權(不屈服於權貴);忤物(觸犯人;與人不合);忤怨(牴觸而生怨);忤恨(違逆;反對);忤意(違逆心意);忤嫚(忤慢。違抗怠慢);忤觸(觸犯);忤鱗(直言犯上)。
觸動 [touch]
臨風悼亡,忤愁心,匹鳥河洲上。--明·汪道昆《洛水悲》
交錯 [crisscross]
陰陽散忤。--《春秋元命包》
<姓氏>
稀有姓氏。
忤逆
wǔnì
[disobedient (to one's parents)] 叛逆;不孝敬父母
自小忤逆
忤視
wǔshì
[to look contrary] 逆視,對視
不敢與忤視。--《戰國策·燕策》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五故切,音誤。《說文》逆也,本作啎。從午,吾聲。今作忤。《後漢·鮑永傳》持正之忤。
又忤忤。意不喜也。《釋名》青徐謂女曰娪。娪,忤也。始生時人意不喜,忤忤然也。
又或作牾。《前漢·王莽傳》無所牾意。亦作午。《禮·哀公問》午其眾,以伐有道。 亦作蘁。《莊子·寓言篇》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音義》蘁音悟,逆也。
又《正韻箋》忤,亦作梧。《釋名》當塗曰梧丘。梧,忤也,與人相當忤也。
又通作悟。《史記·韓非傳》悟言無所擊排。《注》悟作忤。
又通作迕。《前漢·食貨志》好惡乖迕。《注》迕忤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