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忽必烈為什麼遷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忽必烈遷都

來自網絡的圖片

忽必烈為什麼遷都忽必烈是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第二個兒子。他的母親唆魯忽帖尼深受漢文化的影響,常徵召儒士到漠北去為她的孩子們講學,因而使忽必烈從小就受到儒家思想的薰陶。二十多歲時,忽必烈與燕京大慶壽寺的海雲禪師過從甚密,海雲將他的弟子子聰推薦給忽必烈,經常向他請教。子聰俗姓劉,名侃,後改秉忠。之後,忽必烈又召納了趙璧、郝經等眾多儒學名師在身邊。[1]

1251年,忽必烈的哥哥蒙哥接大汗位。因在蒙哥爭奪汗位的鬥爭中推戴有功,受到器重,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統領陝西和河南地區。接受劉秉忠的建議,忽必烈在漠南大興漢法,試行仁政,取得了較大的效果。這一切引起了蒙哥的猜忌,一部分宗親大臣也進行挑撥,認為忽必烈在拉攏中原人心。


1257年,蒙哥藉口忽必烈腿疾而收回了他的兵權,同時設立元世祖出行圖鈎考局,派人到陝西、河南檢查財賦,藉機剷除忽必烈的下屬黨羽。儒臣姚樞進言對忽必烈說:「大汗在國是君,在家是兄,你難與之抗衡。不如將妻子兒女送歸汗廷,表示自己沒有異志,或許可消除大汗的懷疑。」忽必烈依言將妻女送到和林,自己又去親見蒙哥,說明自己在漠北的所作所為。行漢法使忽必烈看到了漢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他知道只要行漢法,就能得到漢族人的支持。

1260年,蒙哥率軍進攻南宋四川釣魚城時,病死在軍中。這時忽必烈正率軍在渡淮攻打鄂州。消息傳來,許多人認為他應撤兵北歸,奪取汗位,而忽必烈認為不能無功而返,仍渡過長江,進圍鄂州,與宋軍賈似道對峙。

這時忽必烈得到妻子的密報,其弟阿里不哥正在謀繼汗位,他就採納郝經的意見,接受賈似道求和的要求,率師北歸,於這年年底回到燕京。1260年,忽必烈不顧蒙古傳統慣例,在開平自行召開忽里勒台選汗大會,在塔爾察兒等一部分王族的支持下,登上大汗寶座。

蒙古大汗的產生要經過忽里勒台會議推選,而且要有成吉思汗家族各支系、諸王貴族參加,在鄂嫩河、克魯倫之地舉行才算合法,被推選人必須經過一番形式上的推辭,才能即汗位。而忽必烈的上台,僅召集了自己的親信諸王,沒有給予有選舉權的其他各系諸王們時間和機會來行使權力,因此他的即位許多蒙古貴族認為是不合法的。

幾乎同時,阿里不哥在和林也召開大會,受到另一部分貴族的擁護,宣布即大汗位。於是蒙古汗國出現了兩個都自稱合法的大汗。

從總的來看,支持阿里不哥的蒙古貴族更多,但忽必烈發揮了自己在軍事上的才能。他發兵迅速控制了川陝地區,親征和林,封鎖了運輸線,使阿里不哥無法從漢地獲得糧食而陷於困境。之後,阿里不哥多次戰敗,財力物力越來越貧竭,漸漸眾叛親離,西北諸王紛紛倒向忽必烈,阿里不哥最後不得不到上都向忽必烈投降。

擊敗阿里不哥,並沒有消滅隱患,終忽必烈有生之年,北方諸王叛亂此起彼伏,從未停止;先是海都等一些守舊的蒙古藩王主張蒙古舊俗,反對忽必烈行漢法,多次興兵問罪,一度占領哈刺和林,之後昔里吉和乃顏等也先後叛亂。

這些事件在說明忽必烈作為蒙古大汗的權威可能在消失,他在征服中國的過程中,也在喪失對漠北的控制力。北京北海瓊華島阿里不哥雖然已經擊敗,但不能保證他不東山再起,東北、西北諸王也不能全部消滅,在這樣的一種政治背景之下,忽必烈覺得定都和林就有冒險的成分,而把它作為中原的屏障,作為緩衝地帶來抵禦北方不斷的叛亂,是再好不過了。

所以在戰勝阿里不哥之後,1264年8月,劉秉忠建議忽必烈定都燕京,忽必烈馬上贊同,下詔修治宮室城池,作為中都,這時的中都已事實上作為忽必烈的政治中心了。

北方政局略為穩定後,忽必烈開始了進攻南宋。1267年他再度攻宋。占領襄樊後,滅亡南宋的時機也告成熟。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統治宋地,如何有效地對西夏故地和大理、西藏等地進行管理,忽必烈及其身邊的智囊團自然而然地想到了遷都。

早在蒙哥汗時,忽必烈就經營漠南,培植了強有力的漢族政治、軍事和經濟力量。還未登位時,大臣霸突魯就說:「幽燕之地,龍蟠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覲。大王果欲以營天下,駐蹕之所,非燕不可。」所以遷都之議從即位不久即已開始。

之後由於自己在蒙古貴族中的威望減弱,從有效控制中原之地考慮,於1272年正式遷都。他自己也說:「朕居此以臨天下,霸突魯之力也。」說明遷都是考慮了很長時間的。

至於一些觀點認為忽必烈遷都是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的結果,遷都是考慮到了經濟上的原因,恐怕都不是事實。[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