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懷寧縣秀山中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懷寧縣秀山中學懷寧人傑地靈,自古翰墨飄香,秀山中學就坐落在英才輩出的文化之鄉腹地——獨秀山南麓。此地民風純樸,文風淳厚。1958年當地百姓主動捐資捐物支持政府辦學,將一座破舊廟宇「方安塔」改建為學校——懷寧縣秀山初級中學。此後,幾代人精誠協作、勵精圖治,薪火相傳近五十年。

辦學歷史

「此山有靈性,牛人因山名。「五四」運動總司令、新文化運動的旗手陳獨秀,尤為鍾情獨秀山,仰慕獨秀山,並自號「獨秀山民」。獨秀先生本來不叫此名,據傳,當年的獨秀(仲甫)先生,儒雅倜儻,風華正茂,某一日與友人遊玩,登臨獨秀山,眺望山川勝形,見此山一峰拔地,雄峙眾山,發源於斯的井田河,百折而下,奔大江東去;觸景生情,大興感慨:「此山獨秀,如斯名也!」因仰慕桑梓祖山,辛亥革命後,獨秀先生寫文章時遂常常使用 「獨秀」 的署名。

辦學條件

秀中人始終把辦學方向定在「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基點上,把教育目標落實在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專業人才上。為了適應教育改革潮流,學校不斷加大經費投入,更新教育手段,優化素質教育[1]環境。

在校園文化建設上,該校本着「學校處處是教育」的思想,通過「物質文化」建設陶冶人的心靈,「人文精神文化」建設和諧人的合作,將中華民族文化精華以各種方式展現在師生面前。如:根據《禮記》的有關內容,將四幢教學樓命名為「格物樓」、「致知樓」、「誠意樓」、「正心樓」,以弘揚傳統文化。將中大道命名為「雷鋒路」,在大路南端矗立雷鋒銅像,以倡導雷鋒精神[2],作為該校品德教育和國防教育的載體。將東大道命名為「行知路」,以學習陶行知「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精神和「教學做合一」、「勞力者學會勞心,勞心者學會勞力」的教育理念。

如今,秀山中學在校學生2800多人,教職工150多人,其中特級教師1人,高級教師30人,一級教師65人,100%教師具有合格學歷。校園面積120餘畝,建築面積5萬平米。錯落有致的四幢教學大樓與別具一格的文化長廊圍成一座富有時代氣息的四合書院;高高聳立的科教樓配有語音室、電教室、微機室、實驗室和圖書館。

學校榮譽

近五十年來,秀山中學桃李滿天下,英才遍神州。從這裡走出的有:國家計委計劃司司長程竹生、國家「863」計劃參與者青年科學家胡以華、尖端人才李小平、旅美學者馬競飛、留德學者陳儉龍、外經奇才程鵬等等。遍及海內外的各類人才不計其數。令人矚目的辦學成就,贏得社會的一致肯定和廣泛讚譽。1960年被評為「省教育先進單位」,1962年郭沫若同志為我校親筆題寫校名,1970年升格為完全中學。1978年因科研成果突出,受到第一次全國科技大會的嘉獎,榮獲「安徽省先進科研單位」稱號。1979年,我校奪得全省中學高考人均成績和考生達線率兩個第一名,一時名揚江淮大地,省教育廳授予我校「先進教育單位」稱號,省長張勁夫還專為我校頒發了「嘉獎令」。

近五十年來,在秀中這個大家庭里,有多少教師嘔心瀝血、樂於奉獻,甘為學生「鋪路石」;又有多少學子孜孜不倦、以苦為樂,學得真知報效祖國。前人做出的卓異成績,不但蘊含着「尚德持志,博學篤行」的光榮傳統,而且鑄造了「明禮誠信,勤儉自強」的秀中精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