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懷念布鞋(楊光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懷念布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懷念布鞋》中國當代作家楊光英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懷念布鞋

過去的那個年代乾淨的布鞋是最時髦的鞋子,那個年代的女人個個都是能手巧匠,做鞋是重要的女紅之一。

冬季,農閒,娘趁這個時候開始做全家人的單鞋。千層底布鞋工序複雜,耗時長,一雙單鞋最快也要五六天時間

夏天收青麻,剝皮晾曬乾,母親將麻絲搓成細繩,以備扎鞋底用。每年秋天,我們姐妹幾個就會被娘指派去撿筍殼。將筍殼鋪在地壩上用紅火大太陽曬乾,用一把舊掃帚擦掉殼毛,然後用竹片將它們夾成一疊一疊的,用棕葉子捆住竹片兩頭。

做千層底布鞋的第一步是「打布殼」。趁天氣好,母親把所需的工具搬到壩子中,一張長桌或一塊木板,將洗乾淨的舊布整理成一片一片的一笸籮廢布。先在桌上刷一層漿糊,鋪一層布,剪去布料邊角,再刷一層漿糊鋪一層布,大概鋪四五層,就成了。將長桌或木板晾在壩子裡,太陽暖暖的烤着。家裡人口多,通常要連續打好幾張布殼才夠做全家人的鞋。

第二步是做鞋樣:用筍殼按照各人腳的大小,做成各種鞋底的樣板。然後剪裁:把曬乾的板殼從木板上取下,把鞋樣貼在上面,按樣剪裁,裁完了,先縫上幾針固定好,然後再裁剪下一雙,待我們全家的鞋底都齊了,再開始縫納。

最關鍵的一道工序是納鞋底,也叫打鞋底。右手中指套上頂針,準備好一枚較粗的納底針,左手捏住鞋底,右手的拇、食、中三指把住針,用頂針頂住針「屁股」,使勁往厚厚的鞋底上推壓。但也不是全憑力氣就能穿過的,更要講究技巧,拔針時,不可歪斜,不能搖擺,不然針屁股會斷掉的。有的婦女使用拔鉗,夾住針,手腕向上輕輕一抬,針就輕而易舉拔出,輕鬆多啦!然後「沙、沙、沙……」抽線,抽到底了,食指纏住線端,手腕朝下一翻,用力一拉。拉得越緊,鞋底就越結實,由於拉線得直接用手,還得用力,納完一雙鞋底,娘的右手中指和食指就傷出很多口子了。有時流着血,娘用舊布包着傷口堅持着納,白天納,夜裡納,趕到過年前,要做好我們全家所需的鞋子,想象一下,得花多少時間,多少氣力?每當夜晚,我們在煤油燈下讀書寫字,娘在燈下納縫我們的新鞋底,還時不時地哼着歌。除了拉線,針的密度也很重要,娘納的鞋底,針眼的密度非常密,拉得也非常結實,納好的鞋底可以敲碎一顆小石頭。

我十二歲的時候,娘教我納鞋底,主要是妹妹們的,鞋底小些,父親穿44碼的鞋,鞋底像船一樣,我手捏不到,有幾回針不聽使喚,不是針斷了就是針鼻子釘到我手指母里去了,娘馬上給我吮血,給我說要用力釘到鞋底一半才用頂針。第一次,我納的是五妹的鞋底,雖針腳不勻稱,但娘還是很高興。我以後又幫着娘納了幾年鞋底。

納鞋底是農村最常見的一個場景。在田間地頭,在打麥場裡,在家家戶戶的門口,尤其是到了冬天農閒時,吃完午飯,暖暖的陽光懶洋洋地灑落在家戶的院落里,巷道里。漢子們在打牌,抽煙,吹殼子。小孩子們在四處嬉笑打鬧,群雞們在糞堆上,腳底下啄食。這時候,家裡的女人就會搬小個板凳,或坐在門檻上,或挨家串門、聚在一起,一邊嘮着家常,一邊納鞋底,十分愜意。

千層底做好後,娘便開始製作各式各樣的鞋面,鞋面又叫鞋幫,也要先做鞋樣,再裁剪,裁好的鞋面也要糊上幾層舊布,等幹了,再縫到鞋底上。鞋幫和鞋底連接的那一圈兒用白布條包邊縫一周,鞋面處的邊沿用黑布條包邊縫合。上好了鞋面,女孩的就在鞋口兩邊釘一個鞋袢,男子的就鑲一塊鬆緊布,這樣腳稍微肥一些瘦一些都能穿。這樣,一雙鞋就完成了!

穿着這樣的布鞋,心裡是那樣地踏實,平和。它透氣,舒適,走再遠的路腳也不會累。娘做的布鞋我穿了近三十年,後來母親的視力下降,小姨說怕我晚上看書寫作冷,每年冬天還給我做棉鞋。

千層底布鞋,雖然現代生活已經不需要它了,但是,它曾經是我幸福的一部分。我難忘的童年,難忘的新鞋,我賢德勤勞的母親,這一切,在我的記憶中,是永恆的。

我懷念布鞋,多想穿着布鞋週遊世界,或許,穿布鞋的腳,會走得更有底氣、更穩健、更靈動,也會走得更遠。[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