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憐為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全景視覺網 的圖片

憐為仁(1807年-1895年),外文名:William Dean,1807年6月21日出生在美國紐約州摩利斯維爾(Morrisville)的一個小村莊裡,是八個兄弟姐妹中的長子,也是他們當中唯一「前往遙遠之地,用陌生人的語言傳遞神的愛的人」。憐為仁16歲那年,母親因病去世,使他心靈大受打擊。但也就是在這一年,他決志奉獻自己,獻身傳道。1823年9月,憐為仁進入漢密爾頓文學與神學院(Hamilton Literary and Theological Institute)深造,期間他向美國浸禮會海外傳道會(General Missionary Convention of the Baptist Denomin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提出申請,希望畢業後能夠成為傳教士,赴海外宣教。

浸禮會分為英國浸禮會[1]、美國南北浸禮會、自由浸禮會、瑞典浸禮會、基本浸禮會等。各地方的浸信會教會都是獨立、自主和自治,這是該教會的特色之一;各地區的浸信會聯會(例如:中華基督教浸信會聯會、香港浸信會聯會、馬來西亞浸信會聯會等),並不是管理各地方浸信會的組織,其目的在協調及推動共同事工,各地方浸信會教會自由加入[2]

泰國曼谷華人宣教

1833年,憐為仁神學畢業後,隨即被按立為牧師。次年即被派往暹羅(泰國)的曼谷,向當地為數眾多的華人宣教。1834年7月初,憐為仁偕同新婚夫人高曼(Matilda Coman)從波士頓搭乘「佳士美」號(Cashmere)輪船啟程,經過150多天充滿艱辛的海上旅行,於12月到達緬甸東南部的吉坎眉(Amherst)。再換乘輪船前往新加坡,於1835年1月中旬到達。在新加坡逗留期間,憐為仁夫人於3月5日分娩,產後卻不幸染病而亡,令憐為仁傷痛不已。他獨自一人難以撫養遺孤,只好將孩子託付給美國公理會傳教士巴德理(Dan Beach)醫生夫婦代為撫養,然後自己乘船繼續北上,最後於7月抵達曼谷

一到曼谷之後,憐為仁就開始學習中文和廣東潮州方言,很快他就嘗試著用中文與當地華人交談,並用中文傳福音。不久他在曼谷開辦了一所小學校。和其他傳教士一樣,當時他所面臨的挑戰不僅要適應當地的語言、飲食、陌生的環境與習俗,還要忍受各樣疾病的侵襲和痛苦,一旦染上某種疾病,往往就很難治癒。美國浸禮會傳教士高偉倫(Francis Wayland Goddard)在其著作《前往中國的呼召》(Called to Cathy)中如此描述說:「除了信仰所帶來的支持外,沒有一樣能夠令他們得著力量,去勇敢的接受自己的孩子或配偶離世的事實。而在那塊喪失至愛的土地上,只有極少數,甚至根本沒有一個人,可以給予輔導或施加援手。他們只能孤單無助地預備棺材,挖掘墓坑,最後把親人的遺體埋葬。」

雖然困難重重,憐為仁的宣教工作還是初見果效。1835年10月,他為三位華人施行了浸禮。第二年他就在曼谷建立了「曼谷浸信會心聯堂」(Maitrichit Chinese Baptist Church),自任牧師,一般認為,這是世界上最早的華人基督教會。1838年因體弱多病,憐為仁只好暫時放下工作,到澳門養病,寓居在荷蘭傳道會傳教士郭實臘(Karl F. A. Gutzlaff)夫婦家中。期間認識了在郭實臘夫人所辦學校中教書的巴倩荷女士(Theodosia Ann Baker),二人一見傾心,遂於同年3月27日結婚。婚後同回曼谷從事宣教工作,也算是第一次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家。1941年春天,他們生了一個兒子,取名憐愛民(Edmund Dean),稍後,憐為仁又開辦了一個神學訓練班,以培訓華人傳道人才。可惜的是,小愛民不久即夭折了,憐為仁再次經歷了喪失至親的痛苦。

港澳華人宣教

1842年,憐為仁和妻子離開了他工作了七年之久的曼谷,帶著他培訓出的兩個華人傳道人Tang Tui和Koe Bak,前往澳門,一邊養病,一邊等候差會下一步的安排。同年10月,他們奉派去香港,與浸禮會傳教士叔未士(John Lewis Shuck)和羅孝全(I. J. Roberts)一起工作,妻子巴倩荷任教於叔未士夫人所創女子學校。未料,就在憐為仁夫婦結婚五周年紀念日之後的第二天,巴倩荷感染上天花,於1843年3月29日不治而逝,遺下丈夫和未滿一周歲的女嬰憐芬妮(Fanny Dean),也留下了「敬虔、信心、禱告的生活和對宣教事工的熱誠,作為光彩生命的見證。」

憐為仁強忍內心的悲痛,繼續勤勉作工。當時許多潮州人到香港謀生,由於憐為仁通曉潮州話,又經常深入民間關心潮州人的生活,故很快於1843年5月底建立了潮州人教會,名為「香港潮州人浸禮會教會」(Hong Kong Swatow Baptist Church)。除牧養教會外,他也常去長洲島,向當地漁民傳福音。不久,長洲浸禮會教會(Cheung Chau Baptist Church)也建立起來。

譯經與著述

1843年8月底9月初,來自五個不同差會和機構的15位傳教士在香港召開翻譯中文聖經會議,決定修訂由麥都思(Walter H. Medhurst)、裨治文(Elijah C. Bridgman)、郭實臘和馬儒翰(John Robert Morrison)四人於1836年出版的新約譯本,同時決定重新翻譯舊約。憐為仁參加了會議,並被選為譯經委員會委員,參與譯經工作。四年後因譯名問題以及翻譯理念的不同,美國浸禮會海外傳道會的代表退出了該項翻譯工作。雖然有些遺憾,但「在肢體相愛和在基督裡的合一方面,都沒有造成任何破壞。」(憐為仁語)

1844年12月,憐為仁帶同女兒憐芬妮返回美國述職和休假。1846年10月,憐為仁再來香港,繼續從事譯經和寫作。1848年,他出版了自己翻譯的《希伯來書》;1849年出版了《使徒行傳》;1850-1853年間,先後出版了他與浸禮會傳教士高德(Josiah Goddard)合作翻譯的《創世記》(1850)、《出埃及記》(1851)、《馬太福音》(1851)、新約歷史書(1852)和全部新約譯本(1853)。

除譯經工作外,憐為仁還從事文字著述,他的中文著作計有《祈禱神詩》、《奉勸真假人物論》、《馬太福音傳注釋》、《使徒言行傳》、《真道入門》、《創世傳注釋》和《出麥西傳注釋》。此外還有英文著作兩本。

1854年,高德去世。憐為仁亦因身體原因,於同年10月回美休假。在美期間,得遇瑪麗亞•斯托弗特(Maria Stofter)女士。她原在泰國負責婦女宣教事工和一所教會學校,是在曼谷經商的商人丹尼爾•布朗(Daniel Brown)的遺孀。經短暫相處後,二人情投意合,遂結為夫婦,憐為仁至此也結束了11年的單身生活。婚後,憐為仁與前妻所生的女兒憐芬妮,和她與前夫所生的兩個兒子,一起回到紐約定居。1857年,憐為仁正式離職退休。

宣教工場最後歲月

經過幾年的調養,憐為仁身體得到恢復。1864年,年已57歲的憐為仁寫信給差會,要求復職回到宣教工場工作。獲准後,他們一家五口於同年8月乘船啟程前往曼谷,此時的憐芬妮已是一位受過神學訓練,正式投身於宣教工場的女傳教士了。他們一路經過香港、廈門和汕頭等地傳福音,為人施洗,直到1865年12月才抵達曼谷。他當年所創的曼谷浸禮會心聯堂此時正沒有牧師,於是他就接手做該堂牧師,牧養教會。這樣憐為仁在曼谷又辛勤工作了十數年,廣受當地華人和泰國民眾的尊敬與愛戴。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華人教會取得很大進展,先後建立起六個教會、七個宣教站,和一所學校;引領500多人受浸歸入基督。同時他仍致力於聖經翻譯,於1866-1870年間,先後出版了自己翻譯的《摩西五經》、《約書亞記》至《撒母耳記下》、舊約譯本,以及新約修訂本等。

1880年,憐為仁夫人因健康原因先回美國治病,憐為仁則計劃忙完手裡的工作再回美國與她相聚。沒想到這一別竟成地上訣別,因為憐夫人回美國之後不久,即告不治而離開了世界。

憐為仁在曼谷,也間或去中國宣教,直到1884年才依依不捨地告別宣教工場,回美國安度晚年。在其將近50年之久的宣教生涯中,憐為仁培養出許多華人傳道人和教會領袖,為泰國和港澳華人教會以及神學教育打下了良好基礎。在其人生將近之時,在華各宗派傳教士尊他為「老前輩」,《教務雜誌》稱他為「在華資深傳教士」(The senior missionary in China)。1895年8月13日,憐為仁在其加利福尼亞家中與世長辭,回到他終生事奉的主那裡去了,在世享年88歲。

參考文獻

  1. 福音東傳_英國浸禮會在華布道事業論略,道客巴巴,2020-05-31
  2. 浸禮會介紹,恩典論壇,2021-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