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性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性別

性別,指雌雄兩性的區別;男女兩性的區別。 典型的情況下,一個物種會有兩種性別為主流:雄性與雌性。不過東歐鼴鼠和日本田鼠等就沒Y基因,雌性被界定為生產較大配子(即生殖細胞)的那一方。因此,性別的種類是依據個體在其生命周期某段時間中能夠執行的生殖功能來決定。

目錄

人類篇

種性別

個層次

動物篇

植物篇

人類篇

5種性別

人類是否僅僅具有兩種性別?其實,我們有關性別的觀念需要更新,人的性別不只是男女兩種,它起碼有五種:男性、偏男性、兩性人、偏女性、女性。

人體內有兩種染色體,即X染色體和Y染色體。男女的性染色體有所不同:男性的兩條性染色體是XY;女性的則是XX。

如果某人認為自己是女性,其外表看上去也酷似女性,行為舉止很女性化,並具有女性的外部生殖器官,但其體內卻沒有XX染色體和卵巢,相反卻具有XY染色體和內部睾丸,那麼此人究竟是男性還是女性?

從1968年以來,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對所有參賽女運動員的染色體進行了檢測,查看她們中是否有人含有Y染色體卻參加了女子比賽。

據統計,在每次比賽里,每400名女運動員中就有1人含有Y染色體。國際奧委會已於1999年停止染色體檢查,因為基因學家和醫生們多年來一直對此問題爭論不休,他們認為同時具有XY染色體並不等於男性。

現在人們普遍接受的兩性模式為:男性具有XY染色體、雄性激素輸精管和陰莖;女性具有XX染色體、子宮、雌性激素、輸卵管、乳房和陰道。但這實際上並不絕對正確。

1993年,美國布朗大學醫學教授、基因學家安妮·福斯托-斯特林提出,人類至少存在5種甚至更多的性別。

她提出的5種性別是:男性、偏男性(Ⅱ型)、兩性人(Ⅲ型)、偏女性(Ⅰ型)、女性。安妮博士指出,「性別是一個巨大的統一體,它具有無限的延展性。」

人類的「其他性別」

偏女性

偏女性(Ⅰ型):如果父母只將一個X

染色體遺傳給胚胎,就會產生特納氏(Turner)綜合徵,即Ⅰ型雌雄間性(「女性兩性化」)。由於這些人只有一個X染色體而沒有Y染色體,因此她們具有女性特徵,像女性一樣生活。她們的身材較矮,沒有喉結,月經很少,卵巢發育不全,沒有體毛,外部性器官發育不全,有些人甚至沒有乳房。

所有該類型的人都具有XX染色體、卵巢和輸卵管,醫生們通常採用外科手術使其外部性器官變成女性器官。這類人通常被當成女孩子撫養長大,她們絕大多數能通過外部幫助成為真正的女性。

偏男性

偏男性(Ⅱ型):正常男性染色體若多出一個X染色體,將會導致克蘭費爾特氏(Klinefelter)綜合徵。這類人由於既攜帶男性染色體,又攜帶女性染色體,因此擁有男性內部生殖器官和外部生殖器官,但是睾丸和陰莖卻沒有在

青春期發育充分,被稱為Ⅱ型雌雄間性(「男性兩性化」)。

其產生的原因多種多樣,一般來說是由於男性胚胎的缺陷造成的,而這一缺陷又主要是由於雄性激素合成和雄性激素接收方面存在缺陷造成的。

Ⅱ型雌雄間性有一種特有的形式,被稱之為「雄性激素不靈敏綜合徵」,或稱「外生殖器女性化」。據統計,患有這類疾病的人的比率大約為1/2000人~1/65000人。

這類患者具有XY染色體,有產生雄性激素的睾丸,但由於他們的基因有缺陷,或是基因突變,從而使他們無法對雄性激素產生反應,接收不到雄性激素。因此最終產生了子宮和女性輸卵管,並發育出較短小的陰道。

雖然從外部來看,這類患者完全像個女性,但她們在青春期不會有陰毛生成,也無法產生月經,她們被當成女性撫養長大。醫生通常通過手術摘除其內部睾丸,加長陰道,從而使其能進行正常的性生活。

兩性人

兩性人(Ⅲ型):Ⅲ型雌雄間性最罕見,被人們稱做真正的「雌雄同體」。這種人的主要特徵是長有兩套生殖腺,既有睾丸又有卵巢。

有的性腺一部分是卵巢,另一部分是睾丸,叫做卵睾丸;有的人一側的性腺是卵睾丸,另一側是卵巢或睾丸;也有的人一側是卵巢,另一側是睾丸。

據統計,大約有40%的兩性人,一側長着睾丸,另一側長着卵巢;另有約40%兩性人,一側長着睾丸或卵巢,而另一側長有卵睾丸;其餘約20%的兩性人兩側都長有卵睾丸,是一種真正的中性人。

根據染色體的核型,兩性人也有男女之分。男性兩性人性染色體為XY。這種人的外觀多為男性,但外生殖器卻有兩套,既有女性特徵,也有男性特徵,而其性腺一般一側長着睾丸,另一側長着卵巢。

女兩性人的性染色體為XX,第二性徵多是女性,如乳房發育。這類人大部分一側長着卵巢,另一側長着睾丸,其輸卵管和子宮都發育正常,雖有外生殖器,但有25%的女兩性人能產生精子。男女兩性人大約各占50%左右。關於兩性人形成的原因目前還沒有十分合理的解釋。

對照一下自己的特徵,就會知道了。

6個層次

人的性別可以在不同層次中劃分出6種性別根據視角不同,性別可以在6個不同層次中進行劃分,它們分別是:基因性別、染色體性別、性腺性別、生殖器性別、心理性別和社會性別:

基因性別

基因層面上,一般把SRY基因作為性別確定基因,即具有SRY基因,則發育成男孩,不具有SRY基因,則發育成女孩。研究發現,其實SRY只是影響性別發育的諸多基因之一,已經發現十餘種與性別發育相關的基因,它們分別從不同的發育階段對胎兒的性徵發育進行調控。任何階段出現問題,均會引起性發育異常,使孩子出生後表現為現為性徵模糊現象。

染色體性別

在染色體層面上,人類具有23對46條染色體,其中22對44條染色體被稱為常染色體,主要調控身體的發育,而與性別發育相關的被稱為性染色體,通常用 「X」和「Y」來表現為達。正常男性的性染色體的核型表現為現為:46,XY;正常女性的性染色體的核型表現為現為:46,XX。一般認為,在人類胚胎的染色體中如果存在Y染色體,就發育成男孩;如果缺乏Y染色體,則發育成女孩。但有些人由於性染色體數目或結構的變化,表現為現為性發育異常,如性染色體的核型為45,XO ,就表現為現出女性發育不良;再如染色體的核型為48,XXXY ,就表現為現為男性發育不良等。當然,常染色體對性別發育也有一定的影響,只是它們對全身發育的影響較大,鑑定性別一般不太考慮。

性腺性別

性腺性別主要是指寶貝的性腺組織的構成。性腺是寶貝性激素合成的主要位置,而性激素則是調控性徵發育的主要信使。因此,性腺出現異常就會影響到寶貝的性徵。男孩的性腺為睾丸組織,女孩的性腺為卵巢組織,性腺組織異常必然會導致性徵的異常。在醫學臨床上,人們實際上主要依據性腺組織的特點對寶貝的性別進行劃分。性腺為睾丸時,不論外陰的外形如何,均劃分為男孩,如果外陰形態接近女孩,則稱為男性假兩性畸形;性腺為卵巢時,則劃分為女孩,如果外陰像男孩,稱為女性假兩性畸形。只有性腺中同時包含卵巢和睾丸組織時,才稱為真兩性畸形。在真兩性畸形的患者中,由於睾丸和卵巢所占比例不同,也會使寶貝的性徵出現一定的傾向性

生殖器性別

人類的生殖器可以劃分為內、外兩部分。外生殖器性別是人們最熟悉的性別劃分方法,即根據直視下外生殖器的外形來劃分,男孩為陰莖、陰囊和睾丸,女孩為陰蒂、陰唇和陰道;內生殖器性別一般需要通過專業檢查而確定,男孩為精索、精囊和前列腺等,女孩為子宮、輸卵管和卵巢等。人們對寶貝的性別困惑,往往先來自對外生殖器性別的不確認。當男孩外生殖器發育不良時,與女孩的外陰則非常相似,有時不注意可能就會搞錯。因此,有一些人直到十幾歲才被發現與以前的性別不符,來醫院求治。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原來,從胚胎髮育的角度看,男孩外陰和女孩外陰是由同樣的原基在不同的激素影響下分別發育而來,當激素水平紊亂時,必然會引起性徵模糊。

心理性別

心理性別是指寶貝對自己性別的認同,這一方面與基因調控相關,受遺傳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與家庭教育和角色認定有關。一般認為,性別認定自1-2歲開始形成,3-5歲時基本完成。因此,寶貝存在性徵模糊時,父母一定要及早帶去檢查和治療,以免寶貝在性別認定上形成「倒錯」,造成心理和人格的扭曲。

社會性別

社會性別人們也比較熟悉,即一般所說的性別。主要是指寶貝所在的生存環境對其性別的認定,包括家人、朋友、周圍人群、社會機構和法律機關的認定等。

總體而言,前面的5個層次的性別是很難改變的,惟有社會性別具有一定的可變更性。儘管如此,變更社會性別仍然需要改變生存環境、醫院證明和司法認可等煩瑣的程序。因此,對於寶貝的性別慎於初始是非常重要的。

動物篇

性別(動物)(sexuality in animals) 伴隨有性生殖的出現,而在生物界同種個體之間普遍出現的一種形態和生理上的差異現象。性別間的差異隨進化過程中有性生殖的演進而增高。低等生物(如細菌和原生動物)性別區分的程度低,僅表現為現為不同的交配型,高等生物(如脊椎動物、種子植物)不同性別(雌性和雄性)的個體,在形態、生理和行為上均有極為明顯的差異。性別的通用符號:雄性以戰神的盾與矛「♂」表現為示;雌性以愛神的鏡子「♀」表現為示。

性徵 個體的性徵在形態方面,從大體解剖、器官結構到細胞的組成,都表現為現出差異;在生理、生化和行為方面(在人類,還在心理方面)也同樣存在差異。個體發育過程中性別出現一系列連續的演變,主要可分為:染色體性別→生殖腺性別→表現為型性別3個等級。

性染色體

染色體性別(遺傳學性別)同一物種各個體的體細胞中,常染色體總是成對的,並且每對形態相同。但往往還有兩個染色體在不同性別個體中有差異,稱性染色體。由性染色體決定的性別,稱為染色體性別。生殖母細胞中的兩個性染色體如果相同,經減數分裂所產生的配子也相同,這類配子稱為同型配子。產生同型配子的性別稱為同配性別;生殖母細胞中兩個性染色體不同則產生兩種不同的配子稱異型配子。產生異型配子的性別稱為異配性別。哺乳類、蛙和果蠅等,雌性是同配性別,它的生殖母細胞所含兩個性染色體相同,用符號【XX】表現為示;雄性是異配性別,兩個性染色體不同,用符號【XY】表現為示。但鳥類、爬行類、南非爪蟾、一些魚類和鱗翅目昆蟲則相反,雄性是同配性別,性染色體用「ZZ」表現為示,雌性是異配性別,用「ZW」表現為示。由此可知,同配性別所產生的配子只有一種類型,而異配性別所產生的配子有兩種類型。所以雌雄個體所產生的配子重新組合的合子(後代)的性比仍然為1∶1,即雌雄各半。

生殖腺

生殖腺性別 生殖器官的差別。它直接影響個體表現為型特徵,也是判定個體性別的主要依據,因此稱它為初級性徵。人與絕大多數哺乳類的生殖腺性別受染色體性別的控制,兩者是一致的。在具有自然性反轉和病理引起的性反轉的動物中,染色體性別與生殖腺性別不一致。

生殖腺是產生配子的器官,雌、雄之間主要的差別在於所產生的配子的類型不同。雄性個體的生殖腺(精巢或睾丸)產生雄性配子——精子;雌性個體的生殖腺(卵巢)產生雌性配子——卵子。精子體積很小,遊動性強;卵子體積較大,不能運動(僅有少數例外,如海綿)。

脊椎動物的生殖腺除了產生配子外,還特化為內分泌器官,產生化學調節物質——性激素。雄性生殖腺產生雄性激素,如睾酮;雌性生殖腺產生雌性激素,如雌二醇。性激素對副性器官的生成和神經結構、行為活動起作用,控制着表現為型性別的發展。

表現為型

表現為型性別 指雌雄之間的次級性徵和調節性行為的神經結構方面的差別。生殖管道(如雄性的副睾、輸精管和射精管;雌性的輸卵管、子宮和陰道)的屬性,乳腺功能的有無(哺乳類),個體形態等參與調節性行為的神經結構,在不同性別個體中也有差別,但了解甚少。大腦也有性別的差異。例如高等動物的性定向行為在不同物種中的表現為現是多種多樣的。許多感覺系統都參與性定向行為,如嗅覺(識別異性的氣味或外激素)、視覺(識別異性的顏色和體形)以及聽覺(識別異性的聲音)等。

性別的系統發生 除病毒外,幾乎所有生物都有性別。性別這一生命現象經歷了漫長的進化過程,它與有性生殖同時出現。在細菌,兩個菌體在接合過程中形成合子或部分合子。接合的兩個菌體即有+、-兩種交配型之分。大多數植物和原生動物以及一部分無脊椎動物、某些魚類,雌雄性器官和功能可以共存於一個個體之中,稱為雌雄同體。這些生物有的通過自體受精方式,也有的通過異體受精方式進行有性生殖。其他大部分生物,特別是高等脊椎動物是雌雄異體的,受精發生在體外或雌體內。鳥類和哺乳類性別區分更為明顯。雖然有時在同一個體中會出現某種程度的間性,但間性是無功能的不正常的雌雄同體,與真正有功能的自然雌雄同體完全不同。

植物篇

差異[1]

性別(植物) (sexuality in plants)和動物一樣,植物也存在着性的差別,即有專門的雌性和雄性器官,甚至有嚴格的雌性個體和雄性個體之分。

對植物性別的認識 中國古代對於高等植物的性別就有認識。如春秋到西漢初寫成的《爾雅》(約2200年前)中就記載着「桑瓣有葚,梔」,意思是說,桑樹有半數能結桑椹,名為梔。在1400多年前,北魏時期的《齊民要術》《種麻子》篇中就正確地認識到雄麻散放花粉和雌麻結籽的關係,「既放勃,拔出雄,若未放勃去雄者,則不成子實」(放勃即指雄花放出花粉)。中國對於植物性別的認識比歐洲人早1000多年。在歐洲,關於植物有性的差別的概念是在18世紀由J.G.克爾羅伊特和C.von林奈奠定的。

大多數被子植物的雌、雄器官,即雌蘇和雄蕊,着生在同一朵花里。這類植物稱為雌雄同花植物,以符號表現為示;在某些植物中,雌、雄芯分別着生在不同的花里,成為單性的雌花和雄花,但雌花和雄花同時出同一植株上。這類植物為雌雄同株異花植物,以♂♀符號表現為示,如玉米和瓜類等。在另一些植物中,雌雄花分別着生在不同植株上,為雌雄異株植物,以♂/♀符號表現為示,如千年桐、大麻、銀杏等。此外還有許多中間類型,有的在同一植株上既有雌雄蕊同在一朵花中的兩性花,又有僅具雌蕊或雄蕊的單性花,以♂♀符號表現為示。

性染色體

性染色體 許多雌雄異株植物都有性染色體,例如酸模的雄株含有12個常染色體和XY染色體(2n=14),而雌雄株則有12個常染色體和XXX染色體(2n=15)。銀杏的雄株具有22+XY染色體,而雌株則有22+XX染色體。不過,有些嚴格雌雄異株的植物,由於體細胞中,染色體形狀較小和數目較多,很難區分出性染色體。

植物性徵

性別的控制 與動物相比,植物的性別是相對不穩定的。它雖然受遺傳因子決定,但在外界環境條件和藥劑處理的影響下比較容易發生改變。

控制植物的性別分化有重要意義。在雌雄同株異花和雌雄異株植物中,不同性別的器官和植株具有不同的經濟價值。如果以種子和果實為收穫對象則需要大量的雌花或雌株,而有時為了其他目的,就更歡迎雄株,例如以纖維為收穫物的大麻,以雄株為優,因其纖維拉力較強,為了得到銀杏種子,宜多種雌株,而如用銀杏作行道樹,則又以雄株為佳。在雌雄同花植物中,有時為了育種的方便,也需要化學去雄。

自然界性別表現為現的規律性 在雌雄同株植物中,一般總是雄花先開,然後是兩性花和雄花混合出現,最後才是單純雌花。在蓖麻中這種情況很明顯,在黃瓜中,側枝較主莖形成較多的雌花,隨着分枝級數提高,雄花與雌花的比值下降。這一現象說明雌花是在植株開花進入晚期階段才出現的。

環境條件的影響營養,溫度、日照長度、光質、光照強度、水分供應、空氣成分等都對植物性別分化有一定的影響。一般說來,充足的氮素營養,較高的空氣和土壤溫度,較低的氣溫(特別是夜間低溫),藍光,種子播前冷處理等,有利於雌性分化;高溫、紅光等因子則促進雄性分化。日照長度的影響因植物光周期類型而異;一般短日照促進短日植物(SDP)多開雌花,使長日植物(LDP)多開雄花;長日照的作用則相反。

性別的化學控制 在溫室栽培中,很早就有使用熏煙法提高黃瓜結實率的經驗。後來查明「煙」中有效成分為一氧化碳。用0.3%一氧化碳處理黃瓜幼苗可使雄花數大大下降,雌花數顯著提高。一氧化碳處理不僅可改變雌雄花的比例,而且可改變雌雄花出現的順序,降低了雌花着生的節位,可使黃瓜提前長成上市。

植物激素,如生長素(IAA)、赤黴素(GA)、細胞分裂素(CTK)和乙烯(Eth)對植物的性別分化都有明顯的調節控制作用。一般而言,GA促進雄性分化,而IAA、Eth和CTK則促進雌性分化。ABA的作用缺少規律性。Eth能使瓜類,包括黃瓜和瓠瓜提早開雌花,增加雌花數,提高產量,已在生產上應用。

一些生長調節劑,包括類生長素、抗生長素以及激素合成抑制劑,對植物性別分化都有明顯的影響。

矮壯素(CCC)是GA合成的抑制劑。以10-1MCCC溶液噴灑或澆灌黃瓜幼苗,可使植株完全雌性化。

一些無機離子,如Ag+(常用AgNO3)和Co2+(常用CoCl2)能在一些植物的雌株中誘導出雄花,AgNO3和CoCl2都強烈地抑制乙烯在植物體內的生物合成,它們對性別的影響可能是通過對內生乙烯的調節作用。其他乙烯合成抑制劑,如氨基乙氧基乙烯甘氨酸(AVG)也能在雌雄蕊麻等植物中誘導出雄花。應用乙烯劑(一種能釋放乙烯的液體化合物),已誘導出雄性不育孕小麥和水稻。

植物的性別分化是植物成花生理的一個特殊問題,也是更廣泛的分化生理的一個問題。一般認為雌、雄同株植物形成雌、雄器官的基因均已在全能的分化細胞中預先編碼,環境因子或化學藥劑只起着一個阻抑或脫阻抑的作用。對於雌、雄異株植物,性別的逆轉與性染色體間的關係,尚待研究。

參考資料

  1. 性別,搜狗, 2015-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