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璀璨明珠
|
|
|
性格舞是古典芭蕾中的一種舞蹈體裁。
簡介
它是舞劇編導在民族民間舞蹈素材的基礎上,取其基本特徵,結合芭蕾的需要加以發展、創造出來的具有民族特性、人物性格或職業特徵的舞台舞蹈形式。
歷史性格舞一詞最初出現於17世紀歐洲宮廷宴席歌舞中的「出場」。當時,凡表現手藝人、農民、乞丐、水手、強盜等人物的舞蹈都被稱為性格舞。18世紀的芭蕾女演員M.卡馬爾戈表演了包括薩拉班德在內的各種不同風格的性格舞。
19世紀浪漫芭蕾女演員F.艾爾斯勒在古典芭蕾的技術基礎上,吸取了很多民族民間舞蹈素材,並解放了手臂、頭和上身,賦予性格舞蹈以熾烈的情緒和表現力。
她表演的「卡丘查」、「克拉科維亞克」、吉卜賽舞引起了很大的轟動,是性格舞蹈的重要發展。C.布拉西斯認為,芭蕾中的任何一個民間舞蹈均可稱為「性格舞蹈」,這一概念一直沿用至今。19世紀中葉,編導A.聖-萊昂在自己的作品中,以性格舞蹈作為重要的表現手段,如《神駝馬》等。他用民族民間舞蹈的一兩個基本動作為基礎,與古典芭蕾的舞步和生活動作結合,編出新的性格舞蹈語彙,創造出帶有民族風格的表演性舞蹈。
在他的作品中,廣泛運用了波蘭舞、匈牙利舞、俄羅斯舞、西班牙舞、意大利舞和斯拉夫民族舞蹈素材。儘管他的這種結構原則被一些評論家批評為偽造,被認為是假民間舞,但作為一種新的手法,卻為古典芭蕾更多地吸取民間的和生活的養料,以豐富自己的表現手段提供了更廣泛的可能性。M.珀蒂帕等人在自己所編導的許多部舞劇中都大量運用了色彩豐富的性格舞蹈20世紀的福金不贊成聖-萊昂和珀蒂帕的作法,他主張性格舞蹈要忠實於民間,又要符合舞台標準,他編導的以西班牙民間舞蹈「霍塔」為主的《阿拉貢的霍塔》、《伊戈爾王子》中的波洛維克人之舞等,對性格舞蹈的形象性和情節作了新的探索,創造出感人至深的形象,贏得盛譽,對後世影響深遠。
近代發展3
30年代以後,蘇聯芭蕾中出現了大量表現民族題材的作品。如《巴赫切薩拉伊的淚泉》中的韃靼舞、《巴黎的火焰》中的巴斯克舞、《群山之心》中的高加索舞等,堪稱典範。這些舞,在舞劇中已不是單純的插入性表演,而成為舞劇情節發展和表現人物的重要環節,這些舞蹈真正體現了性格舞蹈最初的含義,即性格的、人物的、形象化的舞蹈。用性格舞創造出引人入勝的人物形象,已被現代的編導們所重視。A.B.洛普霍夫等編寫的《性格舞蹈基礎》一書,1934年在列寧格勒出版後,即被蘇聯各舞蹈學校採用,作為正式性格舞基本訓練教材。性格舞已作為一門必修課程,列入蘇聯舞蹈演員訓練的教育體系之中。 [1]
參考文獻
- ↑ 多舉措將浦東打造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璀璨明珠,央視網, 2021-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