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歌行 庾信
![]() |
怨歌行是一首六言體詩。詩的前兩句以不願遠嫁的女子,比擬自己本為南朝忠貞之臣,卻於政局突變中誤陷異域,羈留於北朝京城;三四兩句,用「淚落」這一特有形象,回答並肯定了是悲而非喜的懸念;五六兩句以「胡塵」與「漢月」並舉,對仗工整,精警顯豁;末兩句表明自己正為祖國而動情歌唱,不覺將琴弦撥斷。
原文
庾信〔南北朝〕
家住金陵縣前,嫁得長安少年。
回頭望鄉淚落,不知何處天邊?
胡塵幾日應盡?漢月何時更圓?
為君能歌此曲,不覺心隨斷弦!
譯文
家住在江南水鄉金陵邊,嫁給了長安少年。
回首故鄉雙淚落,群山遮眼不知在哪邊。
戰爭何時能完結,明月何時能再圓?
吟成這首怨曲向君彈唱,不覺心淒弦也斷。
創作背景
梁元帝承聖三年(554年),庾信奉命出使西魏,抵達長安不久,西魏攻克梁都城江陵,元帝被殺,梁朝覆滅,而他被迫留在長安。北周取代西魏後,他又被北周留用。在當時,金陵是南朝的國都,長安是北朝西魏和北周的京城。庾信被迫羈留北朝,雖然受到西魏和北周的禮遇,優居高位,但故國之思和鄉關之念卻時時折磨着他的心靈,使他痛苦不堪。
簡析
《怨歌行》是一首六言體詩。詩的前兩句以不願遠嫁的女子,比擬自己本為南朝忠貞之臣,卻於政局突變中誤陷異域,羈留於北朝京城;三四兩句,用「淚落」這一特有形象,回答並肯定了是悲而非喜的懸念;五六兩句以「胡塵」與「漢月」並舉,對仗工整,精警顯豁;末兩句表明自己正為祖國而動情歌唱,不覺將琴弦撥斷。這首詩借遠嫁女子的憂愁,寄託了詩人淪亡故國及家鄉的深切思念和哀傷,涵不盡之幽思如在眼前。
庾信
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蘭成,北周時期人。南陽新野(今屬河南)人。他以聰穎的資質,在梁這個南朝文學的全盛時代積累了很高的文學素養,又來到北方,以其沉痛的生活經歷豐富了創作的內容,並多少接受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從而形成自己的獨特面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