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是中國的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目前,世界上只有兩種文字,一種是方塊文字,如漢字[1]、日文和韓文,還有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西夏文[2]、契丹文,喃字等;另外一種是字母文字,主要包括拉丁字母文字、阿拉伯字母文字、粟特字母文字等。
名詞解釋
依靠道義的就會興旺,依靠暴力的就會消亡。見於《史記•商君列傳》 引《尚書》。「德」即道義、恩德、德行,「力」即強力、暴力、武力。受儒家政治倫理思想影響,中國人自古提倡「王道」(以德服人),反對「霸道」 (以力壓人)。認為以德服人才能使人心悅誠服,從而形成合力,使事業興旺發達;而以力壓人只能使人被迫屈從,不能達成真實持久的和諧與團結。管理一單位如此,治理一國家如此,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亦如此。作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的原則,其含義可以詮釋為:窮兵黷武、弱肉強食有違文明發展,只有堅守道義、互信互諒才能造就世界的持久和平與安全。
引例1
德,國家之基也,有基無壞。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德行,是國和家存在的根基,根基有了,國和家才不會被毀壞。)
引例2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孟子·公孫丑上》) (孟子說:「憑藉強力而假託仁義的人可以稱霸,稱霸一定以大國作基礎;依靠德行施行仁義的人可以稱王,稱王卻不一定非大國不可 …… 依靠強力使他人服從,他們並不是真心服從,而是力量不足以抗拒;通過德行而令人服從,他們是內心喜悅而誠心服從。」)
引例3
為天下及國,莫如以德,莫如行義。以德以義,不賞而民勸,不罰而邪止。 (《呂氏春秋·上德》) (治理天下和國家,沒有什麼比得上德政,也沒有什麼比得上道義。採用德政和道義,不需賞賜民眾就得到勸勉,不需懲罰邪惡就得到制止。)
參考文獻
- ↑ 日文是怎麼來的,日本人是如何把漢文,改換成他們自己文字的,搜狐,2021-03-15
- ↑ 與漢文同宗同源的西夏文,國人看它如天書,俄羅斯人卻如數家珍,搜狐,2022-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