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爪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恐爪龍屬(屬名:Deinonychus)是馳龍科恐龍的一屬,身長約2.5~4米,生活於下白堊紀的阿普第階中期至阿爾布階早期,距今約1億1500萬至1億800萬年前。它的學名是來自古希臘文的「δεινος」(意為「恐怖」)及「ονυξ/ονυχος」(意為「爪」),因為它的後肢第二趾上有非常大,呈鐮刀狀的趾爪,在行走時第二趾可能會縮起,僅使用第三、第四趾行走。一般認為恐爪龍會用其鐮刀爪來割傷獵物,但近年就伶盜龍重建模型的測試顯示這爪作刺戳之用,而非割劃[1]。
恐爪龍的化石大多數發現於美國蒙大拿州、懷俄明州的Cloverly組,以及奧克拉荷馬州的鹿角組。而在馬利蘭州大西洋沿岸平原波多馬克組發現的牙齒,也可能屬於恐爪龍。在Cloverly組及鹿角組發現的恐爪龍化石與鳥腳下目腱龍的化石位置接近。根據與腱龍化石一同被發現的牙齒標本,顯示這些恐爪龍正在獵食這隻腱龍,或是恐爪龍正在食用腱龍的屍體。另外恐爪龍因侏羅紀公園的緣故,其體型被誤會是迅猛龍的體型。
分類
恐爪龍是最著名的馳龍科恐龍之一,且是伶盜龍[2]的近親,伶盜龍的體型較小,生存於上白堊紀的蒙古。不過它們的不屬於同一亞科。恐爪龍屬於馳龍亞科。而伶盜龍屬於伶盜龍亞科,這個亞科最初是由瑞欽·巴思缽(Rinchen Barsbold)於1983年所提出,而當時只有單一的伶盜龍屬。與伶盜龍亞科纖細的頭骨不同,馳龍亞科的頭骨更為寬厚,堅硬,可以發揮出巨大的咬合力。馳龍科與傷齒龍科共同組成恐爪龍下目,是鳥類的姊妹分類單元。在種系發生學上,恐爪龍下目代表了一群不屬於鳥類,卻與鳥類是近親的恐龍。
影響
奧斯特倫姆在1969年的恐爪龍研究,被認為是20世紀中期最重要的恐龍發現。因為這個新發現的活躍、敏捷恐龍,改變了很多關於恐龍的科學研究,以及一般大眾對恐龍的認知,且開啟了對恐龍可能是溫血動物的辯論。這個認知的變化稱為恐龍文藝復興。幾年後,奧斯特倫姆發現了恐爪龍與鳥類的手掌的相似性,使他認為鳥類是從恐龍所演化而來。三十年後,這個觀念幾乎是被普遍地接受。
視頻
恐爪龍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恐爪龍的資料和圖片,黔農網,2016-2-25
- ↑ 伶盜龍【迅猛龍】:敏捷而快速的白堊紀食肉恐龍,恐龍網,20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