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恙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恙蟲

來自 網絡網 的圖片

恙蟲 曰:"恙,毒蟲也,喜傷人。古人草居露宿,故相勞問,必曰無恙。"恙蟲卵孵化成幼蟲後,爬行到草地或農作物上,一旦有人坐臥或接觸,恙幼蟲便爬到人體身上叮咬,病原體進入血液後,出現立克次體血症和毒血症症狀,導致機體發生一系列病變。2012年5月有媒體報道廣州兩市民因被恙蟲咬而不治身亡的消息引起民眾對恙蟲的熱議。

恙(yàng)蟲,又稱恙蟎、沙虱,能傳染恙蟲病。此病首先由我國晉朝科學家葛洪(公元313年)發現並記載。在動物分類上,恙蟎屬節肢動物門蜘蛛綱。全世界已知的恙蟎有3000多種,中國有記載的有350餘種。

華南地區常見的種類有地里紅恙蟎、紅恙蟎和印度真棒蟎等。它們在形態上與昆蟲的最大區別在於:成蟲有4對足,而不是3對。因此,稱它為"小昆蟲"是不妥的。恙蟎傳播的病原體為東方立克次體,是一種介於細菌和病毒之間的微生物。

形態特徵

地里紅恙蟎幼蟲是我國恙蟎的主要種類之一,它分布在北緯30°的我國嶺南以南和雲貴以東的亞熱帶地區。其幼蟲主要寄生於鼠類、鳥類、哺乳動物及人類,體色朱紅。寄生前其體型為257×170微米,寄生後為510×343微米。網絡上的相關照片中恙蟲張牙舞爪有些恐怖,實際上,恙蟲非常小,大小還不到1毫米,不仔細看,容易被人忽視。[1]

對人危害

恙蟎生長於陰暗潮濕的草叢中,雌蟲在泥土中產卵,約經三周孵化成幼蟲。當動物或人經過草地時,幼蟲爬至動物或人身上短期寄生,吸食組織液及淋巴液。通常恙蟎的幼蟲一生中只飽食一次。經3~5天後,離開動物宿主墜落於地上,約經三個月的發育由稚蟲而至成蟲。稚蟲及成蟲均生活於泥土中,以節肢動物的蟲卵及幼蟲或植物的液汁作為食物,並在泥土中越冬。恙蟲立克次體在恙蟎幼蟲體內繁殖,並經卵傳遞至第二代幼蟲。當第二代幼蟲叮咬人或動物時,才將病原體傳播給人或動物而引起發病。

關於恙蟲病的危害,如果延誤治療,由於恙蟲病發展迅速,可能很快出現發熱並引發發心肌炎、胸膜炎、腦炎以及多臟器功能衰竭,甚至導致死亡。

不過,並非每個被恙蟎咬者都會得恙蟲病,患病得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叮咬人體的恙蟎體內有恙蟲立克次體(一種微生物);二是被叮咬者抵抗力較弱。如果這兩個條件都具備,經過4~21天的潛伏期後,被咬者會出現發燒,體溫持續在39~40攝氏度左右。

每年5月是華北及港澳地區恙蟎發生的起始期,6-9月達到高峰。天氣偏暖,發生期有所提前。一些缺乏經驗的醫生容易將恙蟲病誤診為癌症和流感等,誤人性命的事件時有發生。

臨床表現

隨着地區立克次體毒力的強弱以及流行的不同,恙蟲病的臨床表現常輕重不一,輕者症狀輕微,7~10天即可痊癒,重者有明顯的中毒現象及神經症狀,病程多在三周以上。

本病的潛伏期為6~18天(平均9-12天)。在此期間在恙蟎幼蟲叮咬處可出現一無痛的廳.紅丘疹,約0.3-1.0cm大小。繼之形成水泡,中央部位發生壞死、出血,並形成圓形或橢圓形黑色痂皮,即為焦痂。其周圍有紅暈。痂皮脫落後形成潰瘍。焦痂或潰瘍多見於腋窩、腹股溝、會陰部及肛門周圍等隱蔽、潮濕且有汗味的部位。焦痂附近的局部淋巴結腫大,有壓痛。焦痂的發生率各地報告不同,國內報告為85-98%,且絕大多數患者僅有一個焦痂。

潛期過後,體溫迅速於2~8天內升至39.5℃~40.5℃,偶有畏寒,伴有劇烈頭痛全身疼痛乏力,食欲不振,少數患者有噁心及陣發性腹痛,大便秘結。患者表情淡脈搏相對徐緩,偶有乾咳,咯少量粘痰,偶帶血絲。

至第一周末,軀幹及四肢出現散在的紅色斑丘疹,壓之退色。皮疹罕見於頭部及足心.

嚴重病例皮疹可呈出血性。皮疹一般持續約4~7天,無脫屑但可出現色素沉着。

此時,全身淋巴結腫大,約40%的病例脾臟腫大並有輕壓痛,少數患者肝臟也可腫大,或出現輕度黃疸。

病情常予第二周更行加劇,體溫持續升高且多呈弛張型。脈搏、呼吸均增快。多數患者眼球結膜充血、畏光,同時尚有耳鳴、耳聾,患者由淡漠無情轉為煩躁不安、譫妄,部分患者尚可出現言語不利、吞咽困難、肌肉震顫,甚至抽搐、昏迷。血壓一般下降,收縮壓多低於100mmHg。第一心音減弱,並可聽到期外收縮及收縮期吹風性雜音。兩肺底呼吸音偏低,並可聞濕性羅音。嚴重病例尚可出現紫紺,少數患者可能出現鼻衄、眼底出血及便血等出血性症狀。

至第三周病情開始恢復,體溫逐漸降至正常,心率減慢,血壓上升。約經一周症狀基本消失,焦痂也趨癒合。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