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恩克彗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恩克彗星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術語。

漢字,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1]。千百年間,它經歷了「甲金篆隸草楷行」的發展[2]。從記錄的工具到藝術的載體,它的身上,傾注了無數先人的心血。

名詞解釋

恩克彗星(2P/Encke)是所有彗星中最短,亮度微弱、凝聚度較小,一般不產生彗尾,並且出現次數最多的一顆彗星。

最早發現它是在1786年1月17日,直到1818年11月26日又發現後才由法國天文學家恩克用6個星期的時間,計算出這顆彗星的軌道,周期為3.3年,並且預言1822年5月24日再回到近日點,果然它準時回來了,成繼哈雷彗星之後,第二顆按預言回歸的彗星,人們稱之為「恩克彗星」。

恩克彗星不大,最亮時只相當5等星,多數時間無彗尾,只是一團模模糊糊的雲絮。從發現到當今回歸了57次,是「回娘家」最勤的一顆。這顆彗星的軌道越來越小,每回歸一次,周期要縮短3個小時,有人估計,總有一天它會跌入太陽或自行碎裂。

周期最短的彗星,也是第二顆按預言回歸的彗星。1818年由法國的J.L.龐斯發現,德國的J.F.恩克首先算出它的軌道,預報了它的下次回歸而得名。其「近日距」和「遠日距」分別為0.3380和4.0937天文單位,周期3.2984年,偏心率0.8474。恩克彗星是一顆小彗星,1818年發現時亮度僅5等,今已無法用肉眼觀測,一般也不再有彗尾產生,在望遠鏡中只是一個不太明亮的雲霧狀小斑點。恩克彗星有明顯的加速現象,幾乎每次回歸都會提前0.10~0.13日,所以有人預言到20世紀末它將墜入太陽,但也有人認為近百年來其真亮度並無明顯改變,加速現象也有所緩和,可能還能存在一段時間。

而且是公認的金牛座流星雨的母彗星。

近日點黃經:160

近日點黃緯:-1

發現者編輯 播報

約翰·弗朗茨·恩克(Johann Franz Encke)

德國天文學家。1791年9月23日生於漢堡;1865年8月26日卒於施潘道(在柏林附近)。

1811年恩克進入哥廷根大學,成為數學家高斯的學生之一,1825年擔任柏林天文台台長。

曾在拿破崙戰爭結束時期,當了一名炮兵軍官。復中後,他繼續研究天文學,於1819年計算出了一顆彗星的軌道,他證明這顆彗星的周期只有三又三分之一年。此後,這顆彗星便稱為恩克彗星,成為第二顆被預言回歸的彗星,第一顆則是哈雷彗星。恩克彗星是人們發現的第一顆短周期彗星,也還沒有找到過周期比它更短的彗星。

1835年,恩克彗星從離水星極近的地方掠過,人們由此第一次獲得了測定這顆行星質量的機會----根據它的引力對彗星軌道的影響來測定。

恩克晚年(用過去金星凌日的資料)計算了太陽的距離:95,300,000英里。這個數字偏高了百分之二,但是,它乃是當時獲得的最精確的數值。

龐斯(Pons,Jean-Louis)

法國天文學家(1761-1831),出生於Peyre,自幼家貧,只接受過基本教育。

1789年,他在馬塞的天文台負責看守天文台,並按照觀測者的指示進行有關天文的工作。由於龐斯勤奮聰慧,故此不久便獲准自行使用儀器進行觀測。他對恆星的分布有過人的記憶力,所以觀測範圍內輕微的轉變都能夠察覺到。

1801年,龐斯展開他搜尋新彗星的生涯,直至1827年,他差不多每隔一年便發現一顆新彗星。1813年,龐斯獲升職為助理天文學家,五年後更成為助理台長。同年,他因發現三顆彗星而獲巴黎科學學院頒發「拉朗德獎」(Lalande Prize)。龐斯懷疑他所發現的三顆彗星中,其中一顆已由恩克(J.F.Encke)在1805年發現,並把自己的想法向恩克提出。恩克因此着手計算該彗星軌道資料並發現它的周期為3.3年,同時亦估計彗星會於1822年回歸。結果,呂姆克 (K.Ruemker)於澳洲看到該顆預期的彗星。這顆彗星被命名為「恩克彗星」;但恩克自己卻經常把它稱做「龐斯彗星」。

龐斯一生髮現或曾參與發現的彗星共有三十七顆。1827年,龐斯的視力開始衰退,四年後更完全停觀測工作。1831年10月,龐斯於佛羅倫斯去世。為紀念龐斯,天文學家把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