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恩斯特·魯斯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恩斯特·奧古斯特·弗里德里希·魯斯卡(德語:Ernst August Friedrich Ruska,1906年12月25日-1988年5月27日),德國物理學家電子顯微鏡的發明者,1986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2]

1925-27年,在慕尼黑工業大學學習,然後就讀於柏林工業大學。在這段時間左右,他開始了導致他發明電子顯微鏡的研究。光學的程度顯微鏡可以分辨高度放大的物體的細節,因為該物體被用來觀察物體的光束的波長所限制。由於在1920年代就已經確立了電子具有比光短約100,000倍的波的特性,因此Ruska認為電子可以以與光相同的方式聚焦在物體上,在極高的放大倍數下,電子將比傳統的光學顯微鏡產生更多的細節(即具有更大的分辨能力)。

發明第一台電子顯微鏡

1931年,他製造了第一個電子透鏡,一種電磁體,可以像聚焦透鏡一樣聚焦電子束。通過連續使用幾個這樣的透鏡,他於1933年發明了第一台電子顯微鏡。在這種儀器中,電子穿過研究對象的非常薄的切片,然後偏轉到照相膠片或熒光屏上,產生了可以大大放大的圖像。

1937年,Ruska加入 Siemens-Reiniger-Werke AG擔任研究工程師。

1939年,公司推出了第一台基於他的發明的商用電子顯微鏡。魯斯卡(Ruska)在西門子從事研究直到1955年。

1955年至1972年,擔任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研究所電子顯微鏡研究所所長。他還是西柏林技術大學的長期教授。[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