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簡稱「恩施州」,隸屬於湖北省。位於湖北省西南部,地處鄂、湘、渝三省(市)交匯處,位於東經108°23′12″-110°38′08″、北緯29°07′10″-31°24′13″。西連重慶市黔江區,北鄰重慶市萬州區,南面與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接壤,東連本省的神農架林區,宜昌市。恩施州於1983年8月19日建州,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有土家族、苗族、侗族、漢族、回族、蒙古族、彝族、納西族、壯族等29個民族。

恩施州森林覆蓋率近70%,享有「鄂西林海」、 「華中藥庫」、 「煙草王國」、「世界硒都」之稱號。全州水電資源理論蘊藏量達600萬千瓦,可開發量達500萬千瓦,風電資源蘊藏量達300萬千瓦,是華中地區重要的清潔能源基地。恩施州的鄂西鐵礦是中國四大鐵礦之一,已探明儲量13億噸,預測儲量達40億噸。天然氣已探明儲量1500億立方米,預測資源量達1.5萬億立方米。恩施還擁有世界最大的獨立硒礦床。

恩施州屬亞熱帶季風性山地濕潤氣候。冬少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海拔落差大,小氣候特徵明顯,垂直差異突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恩施州境內年均氣溫16.2℃,年平均降水量1600毫米。地處武漢和重慶兩大「火爐」之間,是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之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恩施州位於湖北省西南部,地處湘、鄂、渝三省(市)交匯處,位於東經108°23′12″-110°38′08″、北緯29°07′10″-31°24′13″。西連重慶市黔江區,北鄰重慶市萬州區,南面與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接壤,東北端連本省神農架林區,東面與本省宜昌市為鄰。州域東西相距約220千米,南北相距約260千米。

地形

由北部大巴山脈的南緣分支——巫山山脈,東南部和中部屬苗嶺分支——武陵山脈,西部大婁山山脈的北延部分——齊躍山脈等三大主要山脈組成的山地。全州地勢是三山鼎立,呈現北部,西北部和東南部高,逐漸向中、南傾斜而相對低下的狀態。其地貌基本特徵是:階梯狀地貌發育。由於受新構造運動間歇活動的影響,大面積隆起成山,局部斷陷,沉積形成多級夷面與山間河谷斷陷盆地。境內除東北部有海拔3000米以上小面積山地外,普遍展示着海拔2000至1700米,1500至1300米,1200至1000米,900至800米,700至500米等五級面積不等的夷平面,並存在一至二級河谷階地。呈現明顯層狀地貌。岩溶地貌發育,山間谷地星羅棋布。全州碳酸鹽岩類(石灰岩、白雲岩)面積占總面積54.4%,裸露的碳酸鹽岩受本州溫暖多雨氣候的影響,岩溶地貌發育、石芽、溶洞、漏斗、育谷、伏流比比皆是。

氣候

恩施屬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特點是冬少嚴寒,夏無酷暑,霧多寡照,終年濕潤,降水充沛,雨熱同期。但因地形錯綜複雜,地勢高低懸殊,又呈現出極其明顯的氣候垂直地域差異。

熱量、溫度隨地勢升高而下降,年平均氣溫,低山16.3℃,二高山13.4℃,高山7.8℃;年降水量,東南部1100—1300毫米,西北部1000-1900毫米,中部1400-1600毫米;年平均日照,低山1300小時,二高山1200-1350小時,高山1000—1350小時;無霜期,低山238—348天,二高山237—264天,高山170—233天;相對濕度,低山82%,二高山85%,高山82%。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全州流域而積大於100平方公里的河流45條;大於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清江、酉水、沿渡河、漊水、唐岩河、鬱江、忠建河(又名貢水河)、馬水河、野三河,這9條河流在州境總長度1154公里,總流域面積21801平方公里。全州水資源總量為299.8億立方米。根據多年實測和12個徑流站年徑流資料(按8個區劃分)計算得出,全州平均年徑流量為233.63億立方米。本州岩溶發育強烈,暗河伏流多,地下水儲量豐富,類型為裂隙岩溶水,儲量64億立方米,占全州水資源總量的21.4%。全州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509萬千瓦,可開發量349.1萬千瓦。

著名的水利樞紐:水布埡水利樞紐、大龍潭水利樞紐。

土地資源

2010年全州土地總面積2406026.47公頃,與2009年底數據一致,其中,耕地453213.37公頃,年度增加107.33公頃;園地55954.39公頃,年度減少178.18公頃;林地1662848.71公頃,年度減少668.91公頃;草地40083.91公頃,年度減少60.18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73275.85公頃,年度增加346.18公頃;交通運輸用地20603.15公頃,年度增加164.81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39570.57公頃,年度增加205.48公頃;其他土地60476.52公頃,年度增加82.47公頃。按第二次全國土地帶調查技術規程,恩施州按農用地、建設用地、未利用地統計情況如下:農用地面積2236436.31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92.95%;建設用地而積81293.67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3.38%未利用土地面積87554.7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3.64%。(根據2010年度土地利用實際變化和衛星遙感監測圖斑變化情況)

礦產資源

據2011年全州礦產資源儲量表顯示,全州共發現礦產地370餘處,各類礦產75種,分別占全國和全省礦種的41.7%和51.5%。查明和基本查明資源儲量的主要有:煤、鐵、磷、天然氣、硫鐵礦、石膏、石煤、高嶺土、耐火粘土、鋁土礦、硅石、螢石、重晶石、大理石等28種。其中,煤、石煤、天然氣、鐵礦、磷礦、高嶺土、石膏、硒、菊花石、石灰石等十種礦產儲量,居全省第一位。硫鐵礦、硅石儲量分別位居全省二、三位。硒礦資源世界獨有,被譽為「世界硒都」。

煤炭在全州8縣市均有分布,已探明儲量3.45億噸,保有儲量2.57億噸,發熱量4000-7500大卡/千克。石膏礦:主要分布在利川,僅後河石膏礦712455640區探明儲量3090.6萬噸,二水硫酸鈣含量87.59%。石煤:在全州8縣市廣泛分布,已探明資源量4.32億噸,發熱量800-2500大卡/千克。大理石:主要分布在咸豐、利川、巴東,已探明資源量800萬立方米,以其低輻射受國內外消費者青睞。高嶺土:主要分布在恩施、咸豐,已探明儲量1134.1萬噸,三氧化二鋁含量36.22-44.93%。

磷礦主要分布在鶴峯縣,已探明儲量4741.2萬噸,保有4257.9萬噸。菊花石:菊花石屬省內獨有的稀有資源,已探明儲量16萬立方米。鐵礦鄂西鐵礦是全國四大鐵礦之一,儲量位居全國前列,其中大型礦床2處,中型礦床9處,主要分布在巴東、建始、恩施、宣恩,全鐵品位41.95-52.6%,已探明儲量13.09億噸。

硒礦:恩施州硒資源豐富,被譽為「世界硒都」,具有世界上唯一獨立的硒礦床,是我國迄今發現的第一個富硒區。硅石:全州8縣市均有分布,已探明儲量4.32億噸。硫鐵礦:主要分布在利川、建始、恩施等地,已探明儲量1.13億噸。天然氣:主要分布在利川、宣恩,已探明儲量1500億立方米。

生物資源

恩施州有215科、900屬、3000種植物和500多種陸生脊柱動物,其中有40餘種植物和77種動物屬於國家級珍稀保護動植物,是華中地區重要的「動植物基因庫」。

恩施州共有樹種171科,645屬,1264種。其中喬大木60科,114屬,249種;灌木32科,89屬,228種,約占全國樹種的七分之一。經濟價值較高的有300餘種。屬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樹種有水彬、珙桐、禿彬、巴東木蓮、鍾萼木,光葉珙桐、連香樹、香果樹、杜仲銀杏等40餘種,約占全省列入國家重點保護樹種的90%。宜林面積廣闊,共有宜林面積150.25萬公頃,約占全州總面積的61.99%。全州有林地面積106.3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48.4%。

藥用資源品種多達2080餘種,"雞爪黃連"產量居全國前列,"板黨"質地優良,供出口。"紫油厚朴",乃國家珍品。黨參、當歸、黃連、天麻、貝母、杜仲、厚朴、黃柏、丹皮、半夏、銀花、百合、舌草等藥材種類《本草綱目》所載還多,其品名數量,成交額在全省獨占鰲頭。特別是中國板黨、湖北貝母、雞爪黃連、紫油厚朴、窯歸、天麻、丹皮、首烏、竹節參、江邊一碗水,頭頂一顆珠等數十種名貴中藥材,量大質優,國內外久負盛名。

人口民族

人口

2012年末全州戶籍總人口403.25萬人。其中,男性人口210.32萬人,占總人口的52.2%;女性人口191.93萬人,占總人口的47.8%。年末全州常住人口330.5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14.22萬人,城鎮化率34.55%。全州人口密度(常住人口計算)為137人/平方公里。全州全年出生人口50481人,人口出生率為12.24‰;全年死亡人口22345人,人口死亡率為5.42‰;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82‰,比上年提高0.75個千分點。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8.72。

截至2018年,恩施州全年人口出生率為9.16‰,人口死亡率為6.0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1‰。出生總人數3.9萬人,出生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107.65。二孩人數1.93萬人,二孩率49.44%。

民族

恩施自治州除漢族外,還居住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蒙古族、回族等28個少數民族。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2000年全州總人口378萬人,漢族178.4萬人,占47.2%;土家族170萬人,占45.0%;苗族20.6萬人,占5.5%;侗族6.7萬人,占1.8%;其他少數民族1.97萬人,占0.5%。土家族主要分部在清江以南的來鳳、鶴峰、咸豐、宣恩和利川五縣市,巴東、建始和恩施三縣市的土家族占其總人口的25%至30%不等。苗族主要分布在利川、來鳳、宣恩、咸豐,占全州苗族人口總數的90.8%,呈現出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較為典型的有宣恩縣的小茅坡營、苗寨,咸豐的官壩、小村、梅坪、龍坪,利川的文斗等。侗族主要分布在宣恩、恩施、咸豐等縣市交界的山區里。蒙古族主要分布在鶴峰的三家台等地和利川。白族主要分布在鶴峰的鐵爐等地。回族在全州各縣市均有分布。另外一些少數民族零星地分布全州各地。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