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儉胡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說明
恭儉胡同位於廠橋地區東部。南到景山后街,北到地安門西大街。南北走向,南段向西南彎曲,全長530米,平均寬度4米。明朝稱「內官監」,因為內官監署在此處而得名。《明史•職官志》載:內官監「掌木、石、瓦、土、塔材、東行、西行、油漆、婚禮、火藥十作及米鹽庫、營造庫、皇壇庫,凡國家營造宮室陵墓並銅錫妝奩器用暨冰窨諸事。」清朝光緒末年,訛為「內宮監胡同」。中華民國成立後,諧音改為「恭儉胡同」,沿用至今[1]。
恭儉胡同西側和恭儉胡同相連的還有五條小巷,自北向南分別命名為恭儉一巷至五巷:
- 恭儉一巷:東西走向,東起恭儉胡同,西不通行。全長26米,平均寬度3.5米。明朝為內官監址。清朝形成胡同,統稱內官監胡同。因為該段胡同內有四眼井,中華民國成立後遂改稱「四眼井」。因為是恭儉胡同西側自北向南第一條胡同,1965年更名為「恭儉一巷」。
- 恭儉二巷:東西走向,東起恭儉胡同,西到北海北夾道。全長45米,平均寬度2.5米。明朝為內官監址。清朝形成胡同,統稱內官監胡同。中華民國成立後諧音改稱恭儉胡同(部分)。1965年將恭儉胡同西側的幾條小巷析出,因該巷是自北向南第二條胡同,故得名「恭儉二巷」。
- 恭儉三巷:東西曲折走向,東起恭儉胡同,西到北海北夾道。全長149米,平均寬度1.5米。明朝為內官監址。清朝形成胡同,統稱內官監胡同。中華民國成立後諧音改稱恭儉胡同(部分)。1965年將恭儉胡同西側的幾條小巷析出,因該巷是自北向南第三條胡同,故得名「恭儉三巷」。
- 恭儉四巷:東西曲折走向,東起恭儉胡同,西到北海北夾道。全長62米,平均寬度2米。明朝為內官監址。清朝形成胡同,統稱內官監胡同。中華民國成立後諧音改稱恭儉胡同(部分)。1965年將恭儉胡同西側的幾條小巷析出,因該巷是自北向南第四條胡同,故得名「恭儉四巷」[2]。
- 恭儉五巷:東西彎曲走向,東起恭儉胡同,西到北海北夾道。全長61米,平均寬度3.5米。明朝為內官監址。清朝形成胡同,統稱內官監胡同。中華民國成立後諧音改稱恭儉胡同(部分)。1965年將恭儉胡同西側的幾條小巷析出,因該巷是自北向南第五條胡同,故得名「恭儉五巷」。
恭儉二巷1號(原恭儉胡同8號)的老房主是毓逖,人稱「毓四爺」,清末曾任「禁衛軍總辦」,曾襲「奉恩將軍」爵位,曾在「貴胄學堂」學習。毓逖交往很廣,中華民國時期此院是社會名流經常聚會之處,畫家齊白石、溥儒等,收藏家張伯駒,京城四才子(田子久、徐子才、魏子詹、張子余),戲劇大師尚小雲、焦菊隱、翁偶虹等,及在北京的前清皇室成員都曾來該院做客。書法家啟功常來該院看望其堂叔祖父毓逖,後來啟功向齊白石學畫。李大釗的葬禮也是在該院醞釀籌劃。1927年李大釗被奉系軍閥張作霖殺害,直到1933年遺體尚未安葬。按照老北京傳統,下葬日通常選在三、五、七等奇數。李大釗的七日、七月、七季均已過去,但七年未到。毓逖在社會各界協助下,冒險從宣武門外李大釗停靈之處起槓,城內十六槓,出西直門改為二十四槓,將李大釗安葬在萬安公墓[3]。
恭儉五巷5號是清朝御用冰窖恭儉冰窖,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恭儉胡同43號的恭儉胡同三官廟、恭儉胡同18號的大馬關帝廟是北京市西城區普查登記文物。
2017年8月上旬,西城區什剎海街道在拆除違章建築施工中,在恭儉胡同南端發現西板橋遺址。2017年9月16日起,文物部門發掘此橋及其西側內金水河河道,逐一發掘出古橋板、涵洞、河道駁岸等遺蹟。2017年底,發掘面積達305平方米。西板橋是明朝內金水河皇城北段上的小橋,位於宮城西北方,內金水河自北海流經該橋後南折,沿景山西牆外最後進入宮城筒子河。西板橋是座拱橋,實際邊長6.5米,橋洞是淨跨2米的券洞,高1.7米,河水自西北方折向東穿過橋洞。發掘時恭儉胡同在橋西側,打破河道。橋西側發掘出土的古河道長29米、寬4.15米,其西面隔牆與北海公園濠濮間東南閘相連。該段河道原為條石駁岸,寬0.9米,殘高1.8米至2米。1970年代,該段河道被填埋,順河道放置水泥污水管,上面開一口垂直的污水井,駁岸條石多處被拆除挪作他用,缺損之處用虎皮石彌補[4]。
參考文獻
- ↑ 恭儉胡同. 東華流韻. 2009-07-03.
- ↑ 恭儉四巷. 東華流韻. 2009-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23).
- ↑ 恭儉胡同8號院的毓四爺. 東華流韻. 2014-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23).
- ↑ 西城胡同拆違意外發現內金水河遺址. 騰訊. 2018-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