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惡郵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惡郵差》是印度詩人泰戈爾創作的一篇散文詩。

作品

你為什麼坐在那邊地板上不言不動的,告訴我呀,親愛的媽媽?
雨從開着的窗口打進來了,把你身上全打濕了,你卻不管。
你聽見鍾已打四下了麼?正是哥哥從學校里回家的時候了。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你的神色這樣不對?
你今天沒有接到爸爸的信麼?
我看見郵差在他的袋裡帶了許多信來,幾乎鎮裡的每個人都分送到了。
只有爸爸的信,他留起來給他自己看。我確信這個郵差是個壞人。
但是不要因此不樂呀,親愛的媽媽。
明天是鄰村市集的日子。你叫女僕去買些筆和紙來。
我自己會寫爸爸所寫的一切信;使你找不出一點錯處來。
我要從A字一直寫到K字。
但是,媽媽,你為什麼笑呢?
你不相信我能寫得同爸爸一樣好!
但是我將用心畫格子,把所有的字母都寫得又大又美。
當我寫好了時,你以為我也像爸爸那樣傻,把它投入可怕的郵差的袋中麼?
我立刻就自己送來給你,而且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幫助你讀。
我知道那郵差是不肯把真正的好信送給你的。 [1]

點評鑑賞

表面上,《惡郵差》描繪了一幅動人的畫面:下雨的傍晚,母親坐在窗下悶悶不樂,被雨淋濕也不自覺。一個五,六歲的孩子在等哥哥放學。他猜到媽媽的心事,想讓媽媽高興起來。他認真相信是郵差不好,沒有給媽媽送來爸爸的信,於是決定擔起安慰母親的重任,自己來給媽媽寫信。而他的信真的把媽媽逗樂了。

詩歌用第一人稱,循着孩子的邏輯,充滿童趣,體現了詩人對兒童的細緻觀察,讓人會心而笑。語言淺白流暢,意境優美非常,絕對是首好詩。不過與其說它是寫給兒童讀的,倒不如說是歌頌兒童的。詩人觀察到了兒童對郵差這個職業的強烈好奇心,絕沒低估兒童敏銳的察言觀色能力,更讚美母親與孩子之間的細膩情懷和難解難分的關愛。

青少年時代讀到這首詩的時候,只覺得童稚有趣,如今做了母親,想起孩子也曾安慰過自己,細想這詩就會流下淚來。《惡郵差》更多的是寫給父母看的。當然我們不可小看孩子的理解能力,他們不會從父母的用心來體會這詩,但看懂表層意思應該沒有問題。

下面就從形式,語言,內容和意境四個方面來大略分析一下《惡郵差》。

形式上,這是一首散文詩,格律沒有純粹的詩歌嚴謹,但有內在的韻律和明顯的節奏。詩行長短錯落,停頓自然(這份自然卻非得有高明的技巧才能做到),另有一種音樂感,是那種悠長的淺吟低唱的感覺。 說到語言,必須提到《惡郵差》是由鄭振鐸從英文翻成中文的。所以我們看到的《惡郵差》,詩意和形式是泰戈爾的,語言卻是鄭振鐸的。都說詩歌無法翻譯,但中文版的遣詞淺白,全不用華麗的詞藻,雖然稍有早期白話文的痕跡,卻自在如行雲流水,在這裡更造成一種稚拙的趣味,正好配合詩意,是頂尖的水準。只有一處可惜:英文letter既指字母又指信件,所以孩子以為媽媽在等的爸爸的letter,是他正在學寫的字母。這層有趣的雙關,是中文翻譯無法照顧到的。

這首詩的內容前面已經說了不少,這裡要強調的是它從孩子的角度,將一切看成一場好玩的遊戲。孩子感覺到母親的傷心,本能地要保護安慰母親,不過那是下意識的,真正令孩子興味盎然的是自己又扮爸爸,又扮郵差,真是太好玩了。而母親雖然沒有收到父親的信,可是看着孩子興致勃勃用心良苦地寬慰自己,再多的傷心都暫時拋到九霄雲外去了。讀者幾乎可以看到她愛憐而感動的眼神。而孩子呢,卻認為母親的笑是不相信自己可以寫信。他很不服氣。非常可愛。

於是便說到意境。真正的好詩不全靠詞藻的經營,最重要的是感情。《惡郵差》初看都是大白話,細揪詩中的意象,有母親,下雨,四點鐘,郵差,父親,寫信,畫格子,讀信等等,分開來都沒什麼。可是這些意象被詩人婉轉熱烈的感情串在一起之後,就呈現給讀者一份在沉靜底蘊上的活潑,恰如一個可愛的孩子在母親安詳的懷裡。

進一步把意象逐個分析,也可以看出詩人的巧妙安排。我一直認為詩中的母親是在哭泣的,直到寫這篇賞析時細讀,才發現詩中從未明確說母親是否在流淚(「坐在那邊地板上不言不動」)。之所以這麼多年一直有一個「流淚」的印象,顯然跟詩的第二句「雨從開着的窗口打進來了」有關。在腦海中,這兩行文字的相鄰排列,直接在我心裡組合成「母親流淚」的畫面。可是我解讀錯了麼?我想,在詩人心裡母親的確是哭了的,但是他沒有明寫,而是用下雨來暗示(也可以說母親用下雨來掩飾)。

還有,「郵差」與「信件」都是令孩子着迷的日常生活一部分。孩子寫信扮郵差可以玩得不亦樂乎,我與女兒就經常玩,是一個教寫字的好遊戲。這兩個意象雖然普通,卻含有「傳遞感情」這個意思。孩子是愛的信使,從天堂帶來最純潔的愛,這一點,讀了這首詩的人都會同意吧。

限於篇幅,不一一分析各個意象了,相信不同的讀者會從中讀出屬於自己的那封信。

寫這篇賞析,也是我在試圖回答本文開頭的疑問:《惡郵差》是兒童詩嗎?它適合兒童欣賞嗎?我認為,兒童讀者應該可以明白這首詩的表層故事,因為母親,父親,孩子,寫信,郵差這些人物和事情都是兒童很熟悉的,他們也會覺得詩的有趣和可愛。只是散文詩的形式,使它不那麼容易朗朗上口,因此不適合朗讀。至於詩人對孩子深沉的愛和崇拜,則只有身為父母的讀者才能體會出來。

作者簡介

泰戈爾(1861—1941)印度著名詩人、文學家、作家、藝術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和反現代民族主義者,生於加爾各答市一個有深厚文化教養的家庭,屬於婆羅門種姓。1913年他憑藉宗教抒情詩《吉檀迦利》(英文版,Gitanjaei,即《牲之頌》,1911年出版)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印度人(也是首個亞洲人)。他與黎巴嫩詩人紀•哈•紀伯倫齊名,並稱為「站在東西方文化橋樑的兩位巨人」。

著名詩集有《故事詩集》(1900)《園丁集》(1913)《新月集》(1913)《采果集》《邊緣集》(1938)《飛鳥集》(1916)《吉檀伽利》(1910)《愛者之禮物》《流螢集》(1928)《岐道》《生辰集》(1941);劇本有《犧牲及其他》《郵局》《暗室之王》《春之循環》;論文集有《生之實現》《人格》;小說有短篇《還債》(1891) 《棄絕》(1893)《素芭》(1893)《人是活着,還是死了?》(1892)《摩訶摩耶》(1892)《太陽與烏雲》(1894),中篇《四個人》(1916),長篇《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與世界》(1916)《兩姐妹》(1932);重要劇作有《頑固堡壘》(1911)《摩克多塔拉》(1925)《夾竹桃》(1926);重要散文有 《死亡的貿易》(1881)《中國的談話》(1924)《俄羅斯書簡》(1931)等。曾經到中國教學。

泰戈爾不僅是一位造詣很深的作家、詩人,還是一位頗有成就的作曲家和畫家。他一生共創作了二千餘首激動人心、優美動聽的歌曲。其中,他在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時期創作的不少熱情洋溢愛國歌曲,成了鼓舞印度人民同殖民主義統治進行鬥爭的有力武器。《人民的意志》這首歌,於1950年被定為印度國歌。泰戈爾70高齡時學習作畫,繪製的1500幀畫,曾作為藝術珍品在世界許多有名的地方展出。[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