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顯夢觀音山(凌代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悠然顯夢觀音山》是中國當代作家凌代瓊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悠然顯夢觀音山
觀音山來信,對我卻是意外。
我臉貼着手機,一字一句逗看屏幕上的信息。讀完還是將信將疑,猜想陌生的遠方——廣東東莞觀音山。騙錢的把戲,還是美麗的陷阱?我自己對自己說,還沒有聽過,那個騙子敢借觀音的名行騙。就是騙子也知道觀音菩薩是法力無邊的。
說起觀音,她在咱中國老百姓的心中,是最受歡迎,是民間崇拜最盛的菩薩。代表的是眾生心靈最深處的內在覺悟,他不是簡單地應正在受難或處長煩惱中的人念其法號,去實施救度行為,而是讓每個人關照自己的聲音,如果能察覺到自己內在的覺性時,自己就是觀世音。稱觀世音為「觀自在」其本意是指每個生命不被任何的束、煩惱所糾纏,自己解救自己,從而得到大自在。
我的家裡在最尊的位置上就敬奉着一尊觀音。媽媽生前有事無事都到這尊觀音菩薩像禮拜,並對我說着許多觀音菩薩的故事。媽媽的話使我產生許多聯想。悠然間,我的心靈空間就飄出一種暗香,似乎還閃爍着一種光亮。
佛香的明亮里,自覺到了一種美麗。可這美麗的「因」又在那裡?心裡默念着「崦嘛呢叭咪畔」觀音菩薩的六字明咒真言。自然接通網絡的「天眼」, 手指敲出「東莞樟木頭觀音山」幾個字尋找。剎那間電腦屏幕上顯現出高大的觀音像。坐在凡塵與神界之間的觀音菩薩似乎在俯看着芸芸眾生,隨時觀其聲音,準備救苦救難,解救苦海的大眾。看着親切慈祥的法像,我心裡肅然起敬。我雖上不能圓成佛道,下不能廣利群生,但在這雲水禪心間,確實感覺到了觀音山最美麗的風景所在——觀音菩薩的神像。
接下來是介紹觀音山的文字: 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隸屬東莞市觀音山森林公園開發有限公司)是國家林業局批准成立的全國首家民營國家級森林公園,位於東莞市樟木頭鎮境內,園區總面積18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99%以上,是集生態觀光、娛樂健身和宗教文化為一體的國家級AAAA旅遊景區,被譽為「南天聖地、百粵秘境」。
相傳,觀音山為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初入中土時首處停留之所,其山頂觀音古寺,始建於盛唐,古寺因有觀音菩薩幻化三十六法身之說,故千百年來,青燈不熄,香火不斷……
一方淨土,如來大家庭里的一員。可這些文字跟我還是沒有什麼關係。久視觀音像後,我的潛意識裡慢慢浮出一條信息,《人民文學》雜誌與廣東東莞觀音山聯合舉辦「觀音山杯`美麗中國」全國遊記徵文大賽,我從網上投了一稿。是否?我不敢多想,因為《人民文學》在我的心中是「皇家」文學,令具有草根意味的我望而止步。我又接通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電話,回答:頒獎時間2013年10月19——21日,到東莞後給會務組打電話,我們派車去接。交通與住宿都由會務組承擔。還有不明事項可向《人民文學》副主編邱華東老師詢問,你們應該都很熟悉。下面的話,我不好再接。《人民文學》我一人不識,門都不知道從那方開,叫我問誰嗎?
還是打開網絡,屏幕上步步蓮花地綻放出喜目的文字:「觀音山杯、美麗中國」全國遊記徵文大賽評選揭曉,我的名單在優秀獎中。顯示的時間是2013年8月28日,資料來源<人民文學>雜誌。
「善緣」,觀音造就的善緣。活躍的記憶玄妙出一朵朵蓮花。我想登山臨水,向天地間棲心安靈,以仁愛與悲憫作人性修為的觀音山,也定能開慧。觀音山山性深隱,蘊藏了大化有無的曼妙,同時也潛伏着宇宙土地的玄機。
善在,善在。那就接個善緣吧!從本心出發,攜帶着生命的重量,背負着文學的夢想,我化信息為願力,以23個小時的穿越,來完成一次從憧憬到精神的抵達。其實人本身不僅是一種存在,也是一段行程。一生都在路上的人,每一次的跨越,都要融進諸多的情感元素。
二
真難以置信,當我超越瑣碎,移步在東莞樟木頭鎮的觀音山上,目光搭借着佛光,還真看到了另一種菩提蔭。從山腳到綿延的山脈之上,處處都閃爍、顯現着佛性物體的氣息。遠近高低各不同的佛性符號演變的物體文字,讀得我異常安靜。鳥鳴句逗感覺,清涼吹誦自在。人在山道的延伸和花開的次第中行走,快樂也隨之延伸與增長。青翠樹木皆是法身,鬱郁花香無非般若,每一矚子裡都是寶藏佛的法身,每一朵花里都開滿智慧。「我在山上等你」,站在佛語的山上,擁有這般共鳴的始音和尾音,真是回眸一笑勝花開。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我們聞着香火的味道和文學的味道,向山上的樹木花草一樣沿着自己的方向走向相約的季節。用自己的努力在時間裡抗衡寂寞,傳遞生命的眷念和感動。來自雲南、重慶、湖南、甘肅、東北、安徽的文友,在心火燃燒的味道中,坐在組委會安排的電瓶車上山禮拜觀音。車走在佛道上,外有感通,內有契合。響必應聲,影必隨形。內佛外俗的觀音山也給了我們另一種禪外的敬意。
我們一面吸納着觀音山的氣息,一面念念着文學的般若,人人都為這裡的氣場叫好。市場經濟的廣州,還有這塊美麗又乾淨的地方,實在難得。真所謂平常心是道,我心即佛。向着定、慧、禪、延伸的佛光路上,時間與空間次序在佛性物體上構成的視覺表達與呈現,使我們一幫文友從放鬆,漸漸變現成了靈動的歌唱。
觀音山一幫人能從造林運動中,開創出這麼大的道場來,將願力化做行動,還發宏願:要將觀音山打造成江南「佛教文化中心」,着實給我們震驚不小。(因為我們知道中國的佛教四大道場,每一座的時間積澱都是跨越人生肉體生命的。)今天悠然顯夢的觀音山,愛心的接連,使本來平常的存在升華了。讀滿山的樹蔭,感到有時經典就在庸常的遮蔽之中,今天正在完善中的觀音山,暗藏在本相中的經典品質越發突顯了,我想聚氣的創造性工作,以佛教物體表達對永恆、不朽的期許,無論是精神內核,還是表象生存,已超越了宗教本身。
如今煩躁的社會,要接近自然,投入自然,回歸自然,保有孩童稚嫩生命的意義,複製或重建信仰的恆美,難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守望與夢想相結合的勞動,有比宗教更久遠的美學力量。雖然它們要耗費相當的生命能量,但我想一種幸福也就藏匿在這種活動之中了。
一山一妙音,一花一世界。觀音山以逆為順的佛性之路讓人浮想聯翩。電瓶車載着我們在山路上展轉、漂移,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驚險的向上運動,給了我們朝拜路途的驚喜。時空視覺的呈現與感知的「現場」,卻使重疊的物體與時間的敘述都變得模糊不清。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來自俗塵的人在這心路上,看到如此的風景,人也如這山上的草木,在陽光與小風中快樂的呼吸,情緒在正能量里張揚,覺知在增強,定力也會增持。我們在行走中互相給力,直到見佛花開。
鳥兒清亮地說唱起來,我們不可不答觀音山的厚意,也加入了到眾生合唱的觀音山的聲韻里。往時心外見佛,只知清香一炷,今日參拜觀音,而知悅自,也知悅人了。從觀音山慈悲溫和的語音里,我立體感到了寂寞山水花開聲音的心語,感到了觀音山人「接引」的本然與美妙來。
雖然有心理準備,但從長長的佛光路轉爬上來,虔誠地站在觀音神像前,還是震驚了.。高三十三米、重達三千多噸的世界最大花崗岩觀世音菩薩聖像,雄踞觀音山頂。觀音端坐須彌蓮座之上,頭戴寶冠,身着天衣,肩披帔帛,胸飾瓔珞,左手持淨瓶,右手結無畏金剛印,古樸典雅,栩栩如生。細觀,非仰視不可。
這尊來自塵世又超然與物外的聖像,敬立起來花了三年多時間,據說2001年農曆9月19開光時,天空祥雲朵朵,觀音聖像紫光四射,祥瑞紛止-----在聖像身上我不僅感到了穿越千年的思想光芒,還感到了濃郁的佛教文化精粹融入其中,聖像頭頂白雲飄動,我心隨之而動。人生能在有限的時間段內雲遊觀音山,從佛外走人佛道也是一種機緣啊!
閱讀穿越時空的觀音,使我們一行更驚心觀音與我們之間的精神距離。既親切又端莊的觀音,讓我們感到一種溫暖又近一步理解了「普度群生」的含義。我們的心與眼雖然也在穿越,但這種穿越不能與觀音的穿越同日而語。我們的愛只簡單地突破了身體的極限,靈感才將它們催化成文字。而觀音穿越的是時空是人與人的心靈。無論是她的外部空間還是心裡向度都是我等俗人思維不極的。
大愛無疆,大美無聲。山頂凸顯着觀音,而無邊的時間卻反襯着我們的渺小。越想越生敬畏,我們圍着觀音神像旋轉參拜了一圈,準備敬香,一位文友說,這裡參拜觀音看不見,還是上去再拜吧!我沒有反駁,觀音能觀其聲,能不見!觀音的大度與包容不是我們人所能想象的。
下午的陽光很強,山頂一片燦爛。觀世音菩薩依然以寧靜平和的表情,安詳地看着我等芸芸眾生。久看觀音,又回看身邊,好像缺少了什麼?記憶連接着往事的畫面,少兒時的場景在腦空間閃爍,母親引領着幼小的我在不同的地方拜觀音-----今天我的生邊沒有母親,眼上方是慈悲的觀音。母親去年走完了她的人生旅程,去了一個我們不知道的地方。我想看看母親,但不知路。我眼巴巴地注目着慈悲的觀音,心想要是她老人也能見一面世界上最大的花崗岩觀世音菩薩那該有多好啊!在心裡說媽媽,我為你拜拜慈悲的觀音,也願你在那邊安好。觀音的法力是超出人的想象空間的。我默默祈禱,空氣中濃濃的混合之聲在迴蕩。
三
住在觀音山半山飯店,沒有任何人為的干擾,世俗之聲被山體和滿山樹木阻隔在山下。山門之內,繚繞的是白雲與香火,詠唱的是經文。說讓人都難以置信,我在東莞樟木頭鎮住3天沒有一個騷擾電話,也沒見一個「妖女」,世俗的男女亂象被觀音山和一個 「佛」 字隔在門外。上眼的是和善、安靜與佛法之美,悅耳的是佛性點化的書、舞、琴、茶之笑聲。在清新與佛味的氣場裡,移步、活動身體、遠視、近觀,人都似乎處在一種修持之中。
月色自然成了文友們飯後交談的媒介,風土造化的半山也成了心靈高坡的一個論壇氣場。有人以舞步在書寫快樂,也有人面向山下掂量着內藏的文采,還有人以腳在測量一種高度和心理的向度。而我們走動的一群在般若的如是里,相互交換,碰撞,都想將心中的經典獻給觀音山。生命對文學的反應,浪漫成原創的力量。於是就你做筆,我是紙,我是紙,你是筆的邊走邊寫,邊寫邊樂地漸悟着生活里的觀音。觀音山的風聯結着過去的聲音,新的和諧與我們的心情禪意相融.。
欣賞了觀音山的月色之後,我靜坐在如「禪房」的房間裡,開始讀文字般若里的佛音。眼含簡潔大方的封面圖畫,打開《人民文學》2013增刊號,書里一種「人民」的馨香侵入心扉,一組組鮮活人物在向我招呼。記憶與文字翻動我的情感,文字流淌成有情世界,引領着一字字走進美麗的心靈。
站在首頁的作家陳世旭就以不動聲色的冷峻,在傾訴與傾聽中引領着我們走進了一座廟宇——《真如寺》。他將社會無關聯的雜聲關在文字之外,以被認知的佛性審美構建一種內心的力量,置身於自己的時空與他人的時空之中,將佛教前輩的才氣轉化到自己的的寫作中,開闢出閱讀的新空間。從文字流淌出的聲音里,感覺出他還生活在不被時代之弊所干擾的生活里,保持着一種真。
以文學新姿態,站在作家陳世旭之後的是「畫家、散文家」 陳奕純。這位把自己的書畫多次畫到了人民大會堂、中南海、天安門城樓的畫家,是用心靈的色彩在寫散文。他以接近太陽的一種色調,將文字的《大別山之花》呈現在讀者眼前,升華了泡桐花的紅色價值。
再有一個個熟習的面孔,以不同口音,不同姿態行走的作家們,心托着願望將聆聽天籟和梵音的感覺傳遞出來。楚韻、秦腔,窯火、彩雲,千年村樹,洞庭湖色,巴丹沙漠,西藏經幡梵語,朝佛路上,屹立的白帝,哈尼的陽光,以及祖國的神山聖水------這文字心線繪出的「美麗中國」版圖,讓我的想象力「飛天」,無常性支配着我的文學,轉換的聲音使我置身於另一種時空里。
我喝一口家鄉帶來的「太平猴魁」,同時將文字的新感覺一起放在舌尖上,慢慢嚼味。讓文字的心香與茶香一起愉悅我的感官和精神,從口感上到心理上都得到一種美味細嚼的迴響。茶香在繚繞,書香在誘惑。可我一夜讀不過來,就像品茶一樣,先以第六感,聞聞嗅嗅一些文字的味道,通感一下心靈真實場景被轉化成文字的過程。並依賴「意象」填滿空白的位子,也一任思維從熟悉的臉譜上掃過。感覺一下這些文字的溫軟和各自美麗的技法。讓這些生活積累和信念轉化成的正能量,以另一隻觸覺的手,撫摩我的心。讓心香沿着剛疏通的心路滲透我的身體。因為這些在自然中生髮的神思,是領受神指的產物,時間正化解這些文字里的奧秘。
墨香調節着時間,敬畏從嗅覺里交融出感恩。愛使我們這些天南地北的人相聚在觀音山,文字的力量又使我們以另一種形式集結在《人民文學》的雜誌里。社會一種共同的努力,也就成了一種文化背景,成了一種美麗的聲音。合上《人民文學》,我的眼睛聚焦在封面的那輪日出上。
四
夢顯成了一幅真實的畫。溫暖的情素也轉化成生活的視像。我在一種愛的氛圍里快感的接受愛與文化的能量。人在強大的信息場裡和諧的與自然的音樂性一致,與氣場裡的正能量進行着交換。此時,愛是一種物質,也是一種行為,大家都在愛中互相給力。」南無阿彌陀佛」。 第六屆觀音山杯「美麗中國」全國遊記徵文正在頒獎,接受邀請的我們,瀰漫在一片燦爛之中。由願生行的我們,感恩地無限擴大和延長這種喜悅。
觀音山各種活動在如序的進行中,千里迎請藏文版《大藏經》曬經祈福儀式正在進行,四川阿壩安曲查理寺院的格西、覺弘尼瑪在燦爛與芬芳中,向全體參會人員唱詠《大藏經》。
我閉上雙眼,雙手合十,放於胸前,于格西、覺弘尼瑪互動。起先,我的意識只是一片金黃,可隨着格西、覺弘尼瑪口中經文能量的加持,就感覺到金黃中有紅在一點點加入,黃隨着一縷縷紅由遠而近的飛入,意識層漸漸被染紅。然後,紅光在一點一層的進入我的頭腦。意識層漸漸就紅光一片。由此,我感到格西、覺弘尼瑪的聲音能量在變大。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叫進入一種佛界,也不知為什麼還感到一種未有過的輕鬆。就向格西、覺弘尼瑪說了我的感受,格西、覺弘尼瑪回敬我佛禮,「唯心所見,心是如來。」喜悅地說「善入」在一切聲問緣覺。站在他身邊的一個人插話,你要是在安曲查理寺院裡聽眾僧一起詠經,那眾僧匯聚的聲音與能量,形成一種宏大的聲浪,如黃河濤聲震撼人心。聲音形成的浪牆,連一個蒼蠅都飛不進去。我想象那道場,那傳遞能量的聲音,就是心有千千結的人,也會在佛音的光亮里,漸漸覺悟。不知怎麼就突然想起一位禪師說過的話「其實,呼吸之間就是梵音聲。你兩邊的耳朵就是現成的菩薩道,身體就是清淨的道場。
不知不覺香港美術研究會會長、香港現代易學研究會副會長王子天先生向我走來。「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清靜無為,才能「無為而無不為」。 王子天先生對我親切地說,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最終才能天人合一。人只有在自然和諧、陰陽平衡之中,才能感知萬物。如果沒有人的靈性做載體,那麼,萬物也與你無關。「明心見性,真空妙有」。佛家覺者,修養自身。不斷提升自己,才能質本同源。小凌,你我投緣,上樓去,我送你幾個字。王老先生一面選宣紙一面與我交流,只見他揮毫走筆,宣紙上氣韻流水般出現了「上善若水」四個大字。看着凝聚王老心靈之氣,傾聽宣紙上老子的心聲,我從內心裡有些感激。水,上可為雲霧,下化作雨露。王老是借古人之口,用心靈的文字告訴我「人生如水,水如人生」的道理。
種如是因,收如是果。下午,作家高峰論壇暨遊記散文研討會如期舉行,作者們攜一種溫暖,在語默動靜體自然的般若里,進行着雲水禪心的文學交流。那可真是一人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從獲獎作者的發言裡,我聽到了山水之聲,也感覺到了每位言語中蘊藏的一種力量。「散文講究意向營造……與佛法相同,散文要有心。寫散文要有自己的發現和發明……還要有自己的氣息,無論標題還是內容,都要出奇制勝。」 會議在《人民文學》副主編邱華棟的主持下進行地有條不紊。構建在喜悅上的視聽,正在轉化成一種精神心靈的力量。無常支配着我們,每個人都渴望獲得一種必然與歷史現實相結合的原創性,將自己置身於明亮的創作時空之中。
緣聚緣散緣如水,在觀音山的回聲交響里,我們期盼下一次的相逢。
成稿於2014年3月19日(農曆2月19)觀音誕生日[1]
作者簡介
凌代瓊,安徽銅陵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多次獲全國各類散文獎。發表各類文學作品100多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