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情懷(張曉風散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情懷》是中國台灣作家張曉風寫的一篇散文。

作品欣賞

陳師道的詩說:「好懷百歲幾時開?」

其實,好情懷是可以很奢侈地日日有的。

退一步說,即使不是絕對快活的情懷,那又何妨呢?只要胸中自有其情懷,也就夠好了。

校車過中山北路,偶然停在紅燈前。一陣偶然的陽光把一株偶然的行道樹的樹影投在我的裙子上。我驚訝的望着那參差的樹影——多麼陌生的刺繡,是湘繡?還是蘇繡?

然後,綠燈亮了,車開動了,繡痕消失了。

我那一整天都懷抱着滿心異樣的溫柔,像過年時乍穿新衣的小孩,又像猝然間被黃袍加身的帝玉,忽覺自己無限矜貴。

在鄉間的小路邊等車,車子死也不來。

我抱書站在那裡,一籌莫展。

可是,等車不來,等到的卻是疏籬上的金黃色的絲瓜花,花香成陣,直向人身上撲來,花棚外有四野的山,繞山的水,抱住水的岸,以及抱住岸的草,我才忽然發現自己已經陷入美的重圍了。

在這樣的一種驛站上等車,車不來又何妨?事不辦又何妨?

車是什麼時候來的?我忘了,事是怎麼辦的,我也忘了,長記不忘的是滿籬生氣勃勃照眼生明的黃花。

另一次類似的經驗是在夜裡,站在樹影里等公車。那條路在白天車塵沸揚,可是在夜裡靜得出奇。站久了我才猛然發現頭上是一棵開着香花的樹,那時節是暮春,那花是乳白色須狀的花,我好像在什麼地方聽過它叫馬鬃花。

暗夜裡,我因那固執安靜的花香感到一種互通聲息的快樂,仿佛一個參禪者,我似乎懂了那花,又似乎不懂。懂它固然快樂——因為懂是一種了解,不懂又自是另一種快樂——唯其不懂才能挫下自己的銳角,心悅誠服地去致敬。

或以香息,或以色澤,花總是令我驚奇詫異。

五月里,我正在研究室里整理舊稿,一隻漂亮的藍蜻蜒忽然穿窗而入。我一下子措手不及,整個亂了手腳,又怕它被玻璃櫥撞昏了,又想多挽留它一下,當然,我也想指點它如何逃走。

但整個事情發生得太快,它一會撞到元雜劇上,一會又撞在全唐詩上,一會又撞到莎劇全集上,我簡直不知怎麼辦才好。

然後,不着痕的,僅僅在幾秒之間,它又飛走了。

留下我怔怔地站在書與書之間。

是它把書香誤作花香了呢?還是它蓄意要來棒喝我,要我驚悟讀書一世也無非東撞一頭西碰一下罷了。

我探頭窗外,後山的岩石壘着岩石,相思樹疊着相思樹,獨不見那隻蜻蜒。

奇怪的是僅僅幾秒的遇合,研究室中似乎從此就完全不一樣了,我一直記得,這是一間藍蜻蜒造訪過的地方。

看兒子畫畫,忍不住噗哧一聲笑了出來。

他用原子筆畫了一幅太陽畫,線條很仔細,似乎有人在太空漫步,有人在太空船里,但令我失笑的是由於他正正經經地畫了一間「移民局」。

這一代的孩子是自有他們的氣魄的。

十一月,秋陽輕輕如披肩,我置身在一座山里。

忽然一個穿大紅夾克的男孩走入小店來,手裡拿着一疊粉紅色的信封。

小店的主人急急推開木耳和香菇,迎了出來,他粗戛着嗓子叫道:「歡迎,歡迎,喜從天降!你一來把喜氣都帶來啦!」

聽口音,是四川人,我猜想他大概是退役的老兵,那靦腆的男孩咕噥了幾句又過了街到對面人家去挨戶送帖子了。

我心中莫名地高興着,在這荒山里,有一對男孩女孩要結婚了,也許全村的人都要去喝喜酒,我是外人,我不能留下來參加婚宴,但也一團歡喜,看他一路走着去分發自己的喜帖。

深山、淡日,萬綠叢中紅夾克的男孩,用毛筆正楷寫得規規矩矩的粉紅喜柬……在一個陌生過客的眼中原是可以如此親切美麗的。

我在巷子裡走,那公寓頂層的軟枝黃蟬嚲嚲地垂下來。

我抬頭仰望,把自己站得像懸崖絕壁前的面壁修道人。

真不知道那花為什麼會有那麼長又那麼好聽的名字,我仰着脖子,定定地望着一片水泥森林中的那一渦艷黃,覺得有一種窺伺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的快樂。

我終於下定決心去按那家的門鈴。請那主婦告訴我她的電話號碼,我要向她請教跟花有關的事,她告訴我她是段太太。

有一個心情很好的黃昏,我跟她通話。

「你府上是安徽?」說了幾句話以後,我肯定的說。

「是啊,是啊。」她開心地笑了,「你怎麼都知道啊?我口音太重了吧?」

問她花怎麼種得那麼好,她謙虛地說也沒什麼秘方,不過有時把洗魚洗肉的水隨便澆澆就是了。她又叫我去看她的花架,不必客氣。

她說得那麼輕鬆,我也不得要領——但是我忽然發覺,我原來並不想知道什麼種花的竅門,我根本不想種花,我在本質上一向不過是個賞花人。可是,我為什麼要去問呢?我也不知道,大概只是一時衝動,看了開得太好的花,我想知道它的主人。

以後再經過的時候,我的眼睛照例要搜索那架軟枝黃蟬,並且有一種說不出的安心——因為知道它是段太太的花,風朝雨夕,總有個段太太會牽心掛意,這個字既有軟枝黃蟬,又有段太太的巷子是多麼好啊!

我是一個根容易就不放心的人——卻也往往很容易就又放了心。

有一種病,我大概平均每一年到一年半之間,一定會犯一次——我喜歡逛舊貨店。

舊貨店不是古董店,古董店有一種逼人的貴族氣息,我不敢進去。那種地方要錢,要閒,還要有學問,舊貨店卻是生活的,你如果買了舊貨,不必釘個架子陳設它,你可以直接放在生活里用。

我去舊貨店多半的時候其實並不買,我喜歡東張西望的看,黑洞洞不講究裝潢的廳堂里有桌子、椅子、柜子、床鋪、書、燈台、杯子、熨斗、碗杓、刀叉、電唱機、唱片、洋娃娃、龍韙劃玳瑁的標本,鈎花桌巾……

我在那裡摸摸翻翻,心情又平靜又激越。

——曾有一些人在那裡面生活過。

——在人生的戲台上,它們都曾是多麼稱職的道具。

——牆角的小浴盆,曾有怎樣心慌意亂的小母親站在它面前給新生的娃娃洗澡。

——門邊的咖啡桌,是被那個粗心的主人燙了三個茶杯印?

——那道書桌上的明顯刀痕是不是小孩子弄的,他闖了禍不想起大紅色的球衣,以及球衣背後的驕傲號碼,是不是被許多男孩嫉妒的號碼?是不是令許多女孩瘋狂的號碼?

每次一開一闔間,我所取出取進的豈是衣衫雜物,那是一個呼之欲出的故事,一個鮮明活躍的特定,一種真真實實曾在遠方遠代進行的發生。

我怎麼會惦念着一個不知名姓的異國老人呢?這裡面似乎有些東方式的神秘因緣。

或開,或闔,我會在怔忡不解中想起那已是老人的球員。

和舊貨店相反,我也愛五金店。

舊貨店裡充滿「已然」,充滿「舊事」,而五金行里的一張搓板或一塊海綿卻充滿「未知」。

「未知」使我敬畏,使我惘銇,我站立在五金店裡總有萬感交集。

仿佛墨仔的悲絲,只因為原來食於一棵桑樹,養於一雙女手,結繭於一個屋檐下的白絲頃刻間便「染於黃則黃」、「染於蒼則蒼」,它們將被織成什麼?織成什麼?它們將去到什麼地方?它們將怎樣被對待?它們充滿了一切好的和壞的可能性。

墨子因而悲愴了。

而我站在五金行里,望着那些堆在地下的、放在架上的、以及懸在頭上的交疊堆砌的東西,也不禁迷離起來。

都是水壺,都是同一架機器的成品,被買去了當然也都是燒水用的。但哪一個,會去到一個美麗的人家,是個「有情人喝水都甜」的地方?而哪一個將註定放在冷灶上,度它的朝晨和黃昏?知道有沒有挨罵?

——龍韙的尾巴怎麼會傷的?

——煙灰缸怎麼砸了一小角,是誰用強力膠沾上去的?

——那茶壺泡過多少次茶才積上如此古黯的茶垢?那人喝什麼茶?烏龍?還是香片?

——酌過多少歡樂?那塵封的酒杯。

——照暖多少夜晚,那落地燈。

我就那樣周而復始的摩挲過去,仿佛置身散戲後的劇場,那些人都到哪裡去了?死了?散了?走了?或是仍在?

有人吊賈誼,有人吊屈原,有人吊大江赤壁中被浪花淘盡的千古英雄,但每到舊貨店去,我想的是那些無名的人物,在許多細細瑣瑣的物件中,日復一日被銷磨的小民。

泰山封禪,不同的古體字記載不同的王族。燕山勒銘,不同的石頭記載不同的戰勛。那些都是一些「發生」,一些「故事」。

我喜歡看到「故事」和「發生」。

那麼真實強烈而又默無一語,生活在那裡完成,我喜歡舊貨店。

我有一個黑色的小皮箱,是旅行時舊箱子壞了,朋友臨時送我的。朋友是因為好玩,跟她一個鄰居老先生在「汽車間市集」(即臨時買舊貨處)賤價買來的,把箱子轉變給我的時候,她告訴我那號碼是088,然後,她又告訴我當進賣箱子的老先生說,他所以選088,是因為中學踢足球的時候,背上的號碼是088.每次開闔箱子,我總想起那素昧平生的老人,想起他的少年,炒起蚵仔煎來。

我驚得目瞪口呆。

原來,這樣也可以是一種婚姻的。

原來,他們是可以罵完或者打完而不失其為夫妻的,就像手心跟手背,他們根本不知道「分」是什麼。

我偷眼看他們,他們不會照那些權威所指導的互贈鮮花吧?他們的世界裡也不像有「生日禮物」或「給對方一個驚喜」的事,他們是怎麼活下去的?他們怎麼也活得好端端的?

他們的婚姻必然有其堅韌不摧的什麼,必然有其雷打不散的什麼,必然有婚姻專家搞不懂的什麼。年輕的情侶和他們相比,是多麼容易受傷,對方忘了情人節,對方又穿了你討厭的顏色,對方說話不得體……而站在蚵仔鐵鍋後的這一對呢?他們忍受煙熏火燎,他們共度街頭的雨露風霜,但他們一起照料小食攤的時候那比肩而立的交疊身影是怎樣紮實厚重的畫面,夜深後,他們一起收拾鍋碗回家的影子又是怎麼驚心動魄的美感。

像手心跟手背,可以互罵,可以互打,也可以相與無一言,便硬是不知道什麼叫「分」——不是想分或不想分,而是根本弄不清本來一體的東西怎麼可能分?

我要好好想想這手冊之外的婚姻,這權威和專家們所不知道的中國愛情。

一式一樣的飯盒,一旦賣出去,將各裝着什麼樣口味的菜?給一個怎樣的孩子食用?那孩子——一邊天天吃着這隻飯盒,一邊又將茁長為怎樣的成人?

同樣的垃圾桶將吞吐怎樣不同的東西?被泡掉了滋味的茶渣?被食去了紅瓤的瓜皮?一封撕碎的情書?一雙過時的鞋?

五金店裡充滿一切可能性,一切屬於小市民生活里的種種可能性。

我愛站在五金店裡,我愛站在一切的「未然」之前,沉思,並且為想不通的事情驚奇。

11

這個世界充滿了權威和專家,他們一天到晚指導我們——包括我們的婚姻。

婚姻指導的書也不知看過多少本了。反正看了也就模糊了。

但在小食攤上看到的那一對,卻使我不能忘記。

那天剛下過小雨,地上是些小水窪,攤子上的生意總是忙的,不過偶然也有一兩分鐘的空閒。那頭家穿着個苯笨的雨靴,偷空跑去踩水,不知怎的,他一閃,跌坐在地上。

婚姻書上是怎麼說的?好像沒看過,要是丈夫在雨地里跌一跤,妻子該怎麼辦?

那頭家自己爬了起來,他的太太站在灶口上事不關己似的說:「應該!應該!啊喲,給大家笑,應該,那麼大的人,還去躍水玩,應該……」她不去拉他,倒對着滿座客人說自家人的不是。我小心地望着,不知下一步是什麼,卻發覺那頭家轉身回來,若無其事地[1]

作者簡介

張曉風,筆名曉風,桑科,可叵,1941年生於浙江金華。八歲後赴台,畢業於台灣東吳大學,並曾執教於該校及它處,現任台灣陽明醫學院教授。她篤信宗教,喜愛創作,小說、散文及戲劇著作有三、四十種,並曾一版再版,並譯成各種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灣十大散文家選集》,編者管管稱「她的作品是中國的,懷鄉的,不忘情於古典而縱身現代的,她又是極人道的。」。余光中也曾稱其文字「柔婉中帶剛勁」,將之列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作品富有人道精神,並蘊含愛國懷鄉情感。其作品曾獲台灣中山文藝獎、編劇金鼎獎、香港基督教文學獎、台灣文藝散文獎等。 [2]

張曉風的散文作品既有慨嘆人生的虛無,亦不沉溺於文字的晦澀,其字裡行間自有一股索然不磨的英偉之氣、俠士之風,而又不乏女子雅致、淒婉的纖細柔情。張曉風的文章里,有獨立山頂悲千古的英雄少年,也有站在氤氳梅香中的梅妃,還有在紅地待毯那端默默堅寧的少女……在她的作品中能讀到漢代的史傳、唐朝的詩歌、宋代的散文、元朝的戲曲。她的行文善用知性來提升感性,視野上亦將小我拓展至大我。她有一雙透視平常的慧眼,將瑣碎平凡的生活,品出美麗、典雅、溫柔。 同時在戲劇領域也頗有貢獻。[3]

參考資料